翻開第一頁便寫著:天地奇珍浩瀚無量,我等皆是逆天而行,道途艱難,然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我等只有向天地索取方有證道之機。
開啟第二頁,是一幅幅圖畫,每一幅圖畫下都有幾排註解,王鼎仔細看下去都是講解各種天材地寶的外形、生長環境,有什麼作用。
這奇珍冊乃是雍城六大勢力一起編寫的,為的是使門下弟子不要遇寶而不知,白白錯失了機緣。
太陽西墜,月兔升起,王鼎花了一個時辰,將奇珍冊看完,“想不到這世界上竟有如此多寶物。”
不過最不可思議的是這些門派世家竟然知道每一種寶物有什麼用,這奇珍冊上說上面記載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還有不知多少寶物埋沒於天地之間無人發現。這些世家門派有此底蘊,別人得到寶物不知用法,只能望寶興嘆。
而門派中人卻能借此不斷壯大,這就是差距,強的越強,弱的越弱,”王鼎不僅嘆息。
“看來我也要找一個門派作為依靠方能繼續我的修仙之路,不然沒有好的功法、好的資源、充足的資訊想成道幾乎是不可能的。”
“先將制符學會,解決現階段的修行問題,在打聽一下哪個門派會招收門徒,前去派師,”王鼎一念之間已經定好了以後的行程。
第二天一早,王鼎就開始準備著手製符。王鼎拿出老道士遺留的《初級符籙指南》仔細翻看起來。
書中只有五種符籙,烈火符:可發出一道烈焰融鐵化金。那岐黃門大漢有幾張符,其中一張就是烈火符,若是讓他祭出符紙那躺在土裡的恐怕就是王鼎了,王鼎昨日搜出符紙時也嚇了一身冷汗。
如今他的修為只不過是通脈期,力量還不能夠凝聚出飛龍虛影,不能夠對無形之物進行攻擊,一旦遇到這種元氣攻擊就完蛋了。
只有進入練氣境力量達到十條飛龍之力才可以凝聚出力量虛影,擁有破滅無形的能力,只有此時修士才有縱橫天地間的資格。
除此之外未達到練氣期的修士,符籙、法器就成為了保命之物。
《初級符籙指南》之內除烈火符之外,還有土壁符、地矛符、生機符,其中有著對王鼎最重要的一種符紙,土遁符,對於現在的王鼎來說這是最好的保命之術。
王鼎拿著小冊仔細閱讀,小冊上原本只有一幅圖,現在在其空白處卻是密密麻麻布滿了註解,卻是老道士一生制符的心得體會。
王鼎之所以如此自信可以學會制符,便是因為老道士的註解詳細之極,幾乎將所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標有註解。
雖然老道士一生止步於先天,但是其一百幾十年的制符經驗卻是精深之極,已經將這五張符摸透了。
制符已經達到了幾乎百分之百的地步。有老道士的註解,王鼎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制符這一門技術。
看完老道士的註解,王鼎選擇先制烈火符,接著便將制符器具擺好,再將購買的硃砂倒入制符的硯臺之內,拿起符筆蘸上硃砂,運轉精氣注入符筆頭部毫毛之上,整個沾染上硃砂的毫毛上頓時發出了淡淡的紅芒。
王鼎平心靜氣一會兒,調整好心態,接著便在空白符紙上開始了的第一次制符。
筆尖輕輕落在符紙之上,筆走游龍只見一個奇怪的符號緩慢浮現在符紙上,畫完之後,王鼎卻並不停筆,接著一筆連線在圖畫下寫了四行古篆,“乾坤借法,烈火如龍,造化玄奇,離火煉魔。”
王鼎停筆之後,就感覺全身精氣消耗了一小半,拿起石臺上的符籙仔細打量,半響皺著眉頭,“看來沒成功,與昨日奪得的符籙對比,我制的符籙沒有光芒。”
王鼎停下制符,將《初級符籙指南》中的註解拿出,仔細的與自己制符的過程進行了對比,不多時就找到了問題所在。
“原來如此,我畫符時精氣灌入符筆不平穩、連續,導致符紙上精氣不均勻,無法吸取外界火元力,完成最後納氣入符的步驟,除此之外還應該注意符紙必須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頓、斷開。”
王鼎坐在蒲團上好好考慮了一下,“我不應該直接制符,應該先練習畫符,做到將符籙一筆帶出,不斷、不停,等到熟練之後再來制符。”
接下來的三天王鼎每日除了睡覺、吃飯,就是拿著符筆在不斷練習,試圖將符籙一筆畫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三天王鼎完全做到了不間斷、不停頓的畫完一幅圖。
再次開始制符,王鼎小心地控制起精氣平穩緩慢的注入符筆,筆尖落下,一氣呵成將符繪製完成。
王鼎本來以為這次一定可以成功的,但是等了好一會兒都不見吸納火元力入符的異象,就知道又失敗了,王鼎皺了下眉頭,平心靜氣一陣,接著又畫了三張結果全部失敗。
王鼎深吸了一口氣,“早知道不會那麼容易,要是制符那麼容易,滿大街都是了,不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王鼎在山洞中來回踱步了一會,靈光一閃,“我不是有一張現成的嗎,拿來與我的兩相對照一下就知道了。”
王鼎取出奪至岐黃門大漢的烈火符,仔細地與自己失敗的符紙對照。
經過一點一點的仔細比照,王鼎發現問題應該出在符籙的圖畫上,圖畫是一種符文。
有很多拐角,王鼎畫的符文拐角的大小與成品符籙的拐角有差異,其二就是符文佔有整張符紙的比例過小。
王鼎又查了一下老道士的註解,上面也確實有對符文大小、比例的要求。
汲取前幾次的教訓後,王鼎進行了新一次的嘗試.
第一次,王鼎順利完成了符紙,只見他一筆畫完所有的符文、文字後,符紙忽然發出了一道淡淡的紅光.
無數紅色光點從虛空中向著符紙匯聚而來,大約一刻鐘後符紙停止發出紅光,只有淡淡的紅芒圍繞在符紙四周,與奪至岐黃門大漢的符紙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