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世界的融合,並沒有增加洪武朝世界的面積,僅僅只是增加其底蘊而已。

京師依然是京師,應天府陪都依然是應天府陪都,其餘地方也依然如此。

僅有的改變,只是洪武朝世界的底蘊增加,且多出了一些人而已。

但朱元璋早就做好準備,洪武朝五十萬精兵再加上永樂朝十萬、宣德朝十萬,共計七十萬精兵,分佈於世界各地,以鎮壓天下,維護秩序,這天下就亂不了。

有闖王李自成的幾十萬起義軍、關外女真族的幾十萬騎兵、四川張獻忠的幾十萬起義軍、中原之外的各國也有軍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改變,他們第一時間就開始反抗。

但一切反抗都徒勞無功,很快就被嚴陣以待的大明精銳鎮壓。

大明軍中精銳的主將皆為二階先天境強者,輕輕鬆鬆就能力敵萬軍,一萬大明精銳能敵十萬師。

面對精兵強將、嚴陣以待的洪武世界,崇禎朝世界各地的反抗就如同往池塘裡丟下一顆石頭般,卻只是濺起一個水花、蕩起一圈漣漪,卻很快就恢復了平靜。

大明京師,北平順天府。

御書房。

看著滿臉滄桑、混身削瘦的朱由檢,朱元璋滿臉感慨和憐惜。

開國之君,能見到本朝兩百多年後的末代君王,這種神奇體驗怕是幾千年來也絕無僅有的一次了。

當初被上蒼盤點,列為華夏十大傑出帝皇,得到群主的賞賜《華夏五千年史》時,朱元璋第一時間就仔細閱讀過其中關於大明歷史的部分。

這可是整個大明的歷史啊,開國之君能看到未來的歷史,這是多麼大的際遇和隆恩。

其他的先不看,朱元璋就看大明十六帝的本紀。

首先是成祖本紀,當時朱元璋的臉黑如鍋底,老四這鱉犢子竟然稱祖,真是反天了。

但看完成祖本紀之後,朱元璋卻發現,老四沒有讓他失望,也當得起華夏十大傑出帝皇第六位、華夏漢人最後一位大帝之稱。

營建北平皇宮、遷都北平、天子守國門、五次親征韃靼、佔據安南、積極經營邊疆...

成立東北建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第河、庫頁島等地,捍衛了大明領土的完整...

西北設定哈密衛,西南設定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積極經營南海地區,對雪區實施政教合一的政策...

如此種種,代表著老四的卓絕武功,甚至派鄭和六下西洋,將大明之威宣揚世界。

“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此顧之憂矣!”

這是歷史書上,太祖對成祖昔日為燕王時的評價。

老四登基後也沒有令朱元璋失望,他也成為史上唯一一位以帝皇之尊封狼居胥的皇帝,最後死在第五次北伐的歸途。

沒有讓兒孫送終,而是馬革裹屍、戰死沙場,老四對得起朱元璋對他的教導,也對得起朱家子孫的氣節。

朱元璋沒有為朱棣惋惜,只是心中莫名有一些悲壯。

雖說太子朱標早逝,而老朱選的繼承人朱允炆難當大任,但老四卻接過了他的衣缽,將大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如此一來,老四雖不是開國之君,卻也不是守成之主,他的開拓精神和行為,有資格稱為成祖。

看完成祖本紀,朱元璋心中頗為欣慰,也就沒有再將洪武朝的朱小四一天揍三頓了。

朱棣駕崩之後是小胖子朱高熾,小胖子看似平庸,實則大智若愚,雖然在位僅有十個月時間,但他在朱棣在位時就已監國二十年。

就像歷史書上的一句話,朱棣看似是永樂大帝,實則卻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徵北大將軍。

朱高熾之於朱棣,雖然子不肖父,但卻很適合接任大明皇位,父輩銳意進取,後輩仁義守成。

朱高熾之後便是朱瞻基登基,父子倆打下了仁宣之治的美譽。

此時的大明已歷經五代帝王,仍舊欣欣向榮,令朱元璋頗為欣慰。

“不對!”

“大大的不對!”

沉吟一番後,朱元璋突然臉色大變。

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一片讚譽的歷史記載之中,他看到了大明滅亡的真正原因。

所謂的仁宣之治,只是文人士子的粉飾太平而已。

先是放棄了交趾布政使司,安南得以復國;然後就是撤銷奴兒干都司,使得大明對東北的控制大幅度減弱;

還有就是內遷開平衛,‘棄地蓋三百里’,使大明失去了龍崗、灤河等險要之地,對北方防禦體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

還有就是放棄下西洋,自宣德五年,宣宗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為由,命令鄭和第七次出航,最終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於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應天,此後便廢除了下西洋之舉。

最值得朱元璋警惕的是,宣宗時期就有宦官起勢的苗頭,朱瞻基教宦官識字,幫忙處理政務等記錄。

從這幾項舉措裡,朱元璋看到了文官勢力的抬頭,也看到了大明中後期文官一家獨大、把持朝綱、使大明滅亡的危機。

對於文官勢力,朱元璋向來很警惕,否則也不會有洪武一朝誅殺二十多萬官員的記載了。

果然,看到後面的土木堡之變時,朱元璋差點沒當場氣死。

明英宗朱祁鎮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率軍親征,五十萬大軍在北平西北之土木堡幾近全軍覆沒。

隨從出征的英國公張輔、附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堃、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了銘、王永和五十多名朝廷重臣戰死,有二十多萬匹騾馬及大量鎧甲器械等輜重盡被瓦剌所得。

而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淪為‘叫門天子’、‘瓦剌留學生’等。

“所謂的土木堡之變,有點不對勁啊!”

由於有著仁宣之治的前科,朱元璋對所謂的土木堡之變保持懷疑的態度。

他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者所書寫,但事情的真相如何,恐怕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不出意外,土木堡之變後,大明便開始走下坡路。

朱祁鎮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鈺登基,成為大明第七任皇帝。

然而,朱祁鎮回來之後,乘朱祁鈺病重之時發動了奪門之變,竟然再次重登帝位。

“咱果然沒猜錯,自朱祁鈺上位,軍權便落到了文官手裡,這些讀書人果然不是什麼好鳥。”

若是普通人看明史,可能會流於表面,覺得朱祁鈺當皇帝比朱祁鎮更好,被朱祁鎮所殺的于謙死的太冤了。

但朱元璋卻看到了表面底下更深層次的史實,于謙死的不冤。

若非於謙,大明的兵權也不會落入文官手裡,打破了大明開國之初文武平衡的局面。

從這一點來看,朱祁鎮殺于謙就沒殺錯!

“呼....”

看完後面第八位皇帝朱見深、第九位皇帝朱祐樘、第十位皇帝朱厚照、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第十二位皇帝朱載垕、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第十四位皇帝朱常洛、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檢的記載之後,朱元璋吐出一口濁氣,眼神昏暗不定。

“咱果然還是太仁慈了!”

從大明開國到滅亡的二百七十六年時間裡,文官集團活躍得不像話。

若說大明滅亡沒有文官集團的引導,打死朱元璋也不相信。

就拿大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來說,他即位之初,以雷霆手段剷除了以權宦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勤於政務,厲行節儉,力圖實現大明中興。

終大明十六帝,能夠自始自終堅持早朝的皇帝只有兩位,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個是末代皇帝朱由檢,不得不說,確實夠神奇和奇葩的。

然而,崇禎皇帝再勤政,大明還是不可救藥的滑向深淵,以至於亡國。

先是崇禎四年,明軍在遼西的最前沿--大淩河陷落,孫承宗引咎去職;

接著是吳橋兵變,到崇禎六年才平息,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成功突圍,投奔女真人;不僅引得女真攻陷旅順,更將紅夷大炮的技術傳給了女真人,使得後續的戰爭之中,大明一方更為吃力。

崇禎九年,女真酋首黃臺吉稱帝,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正式與大明分庭抗禮,接著又派兵入塞大掠京畿,史稱丙子之變。

清軍入塞之後,如入無人之境,掠奪了十八萬人畜後出塞,揚長而去,更是留下了‘各官免送’的羞辱性牌子。

崇禎十一年,改名為皇太極的女真酋首第五次入侵,京畿告急,是為戊寅之變。

朱由檢急調洪承疇、孫傳庭入援,然而依舊拿清軍沒辦法,清軍長驅直入中原腹地,攻陷五十八府城池,俘虜四十六萬人畜離去。

外有強敵,內有造反,又有天災人禍,晉商八大家走私糧食武器給女真,資助女真成長為大明的心腹大患,真是該殺。

內部天災不斷,起義此起彼伏,外部強敵環伺,而文武百官們呢,則是待遇不變,成為國家的蛀蟲。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崇禎皇帝厲行節儉,勞心勞力的為前線籌措軍費,但百官們卻沒有一個肯出錢的,別說出錢了,就是讓利也不肯。

清軍第六次入塞期間,朱由檢取出內帑數萬,發給守城將士,每人只領二十錢,守城士兵們彈著錢說道:“皇帝要性命,令我輩守城,此錢止可買五六燒餅而已!”

由此可見,那時的大明已徹底不可救藥了!

“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見於地下?朕願督師,存一戰,即身死沙場,亦所不顧,但死不瞑目。”

“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

“內外文武諸臣誤我,誤我!”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一句句記載,有如朱由檢無聲的吶喊,看得朱元璋心如刀割。

雖然崇禎是大明的亡國之君,但朱元璋不怪他,因為崇禎真的盡力了。

朱棣天子守國門,崇禎君王死社稷,他死得其所!

大明傳十六帝,他沒看到昏庸之君,大多數水平都在及格線之上,但大明還是滅亡了。

似乎,大明的歷代君王佔一半責任,而有明一朝的文官士紳們要負另一半責任。

言歸正傳。

回憶之前所看的大明歷史,再看著眼前跪倒在地上的朱由檢,朱元璋親手將他扶了起來,說道:

“孩子,苦了你了,現在咱過來了,還有朱老四、朱瞻基也過來了,咱們這些老祖宗為你做主!”

朱由檢一聽,再也繃不住了,瞬間嚎啕大哭。

“哎,大明之亡,俺也有責任,沒有教導好高熾和瞻基。”

朱棣乾笑一聲道。

“皇爺爺,咱們祖孫仨人得群主恩賜,歷史已經發生改變,大明必然不會如原本的歷史般走向滅亡。”

朱瞻基摸了摸鼻子,他也看過《華夏五千年史》,對書上所記載的大明歷史嗤之以鼻。

歷史都是由後人所寫,別人如何看待、他不知道,反正打死他也不會承認那就是史實。

“老四和小瞻基說的對,歷史是歷史,但現在卻是現在。”

朱元璋拍了拍朱由檢的肩膀,讓他站到一旁,說道:“大明掌握在咱們手裡,這天下就亡不了。”

“老四、小瞻基,你倆是由檢的老祖宗,你們帶他去抄家吧,讓他發洩心中的憤怒也好。”

頓了頓,朱元璋看了朱棣和朱由檢一眼,對他倆說道:“那些叛敵賣國之輩,通通都誅九族!”

“是,兒臣遵命,俺最喜歡殺貪官了。”

朱棣猙獰一笑,拉過朱由檢的胳膊,和朱瞻基一起退出了御書房。

很快,三大營出動,京師戒嚴,開始一家一家抄家滅族。

一車又一車的金銀財寶被清理出來,拉到皇宮門前的廣場之上,瞬間堆積如山。

一名又一名崇禎朝奸臣逆賊的全家被抓,拉到午門之外斬首,殺得血流成河。

同時,京師之外,也有大明精銳前往晉地,將那通敵賣國的晉商八大家抄家滅族。

又有地方駐軍剿滅李自成的闖軍、張獻忠的大西軍、東北女真人的清軍,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面發展。

隨後又花了三個月時間,洪武朝的大明世界基本上平定了所有叛亂,逐漸走向平穩。

“吞併完崇禎朝世界,咱們也有了經驗,得開始吞併第二個世界。”

“這次,就選允炆那個小兔崽子登基之後的世界吧。”

這天,朱元璋帶著朱棣、朱瞻基再一次開啟了諸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