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這麼小一個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發出來的電量,卻達到了三峽水電站的35%電量,這如何不是一個誇張的數字呢?

於是看到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與全新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的發電量資料對比圖後,全場直接陷入到了震驚當中。

“這不可思議!”

“太強大了,一小時竟然能發電800萬度電,一天發電1.92億度電,這發電能力簡直太過強大了。”

“是啊,人家三峽水電站那麼巨大的體積,那麼多的水電發電機組聯合起來,最終一小時才發電2250萬度電。

現在極客科技公司研發的全新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一小時發電量卻是能達到800萬度點,直接就是人家的35%。

只能說極客科技公司不愧是極客科技公司啊,搞出來的科技成果實在是太過驚人了。”

“牛逼,極客科技公司牛逼啊!”

“我感覺無限能源在向我們招手啊,看它的樣子,估計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建築就能裝得下,然後就能發出如此巨大的電量。

這也代表它的建設難度並不算高吧,可以大規模製造吧,這豈不是說我們可以擁有無限的能源了?

畢竟如此小的體積,完全可以做到一個城市安裝一個全新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啊。

如果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那完全可以滿足全部人的使用需求了。”

“樓上想多了,一個城市安裝一個託卡馬克裝置這是不可能的,畢竟分散也就意味著管理成本高與潛在風險高,還不如集中安置呢。

如此才好管理啊,也好做到防敵特份子破壞,保持能源的安全與穩定。

我認為可以按省份來設計,比如一個大省份就設計一個全新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發電基地。

小一些的省份就幾個省份聯合在一起共用全新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發電基地。

如此之後,華夏大地上將會形成十幾個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的發電基地,這樣保衛更加簡單,也能做到高效的利用。”

“可是這樣集中安置,豈不是會導致發出來的電都用在了長距離運輸損耗裡了?是不是有些不經濟了?”

“你們難道忘記了極客科技公司研發出來了常溫超導體材料嗎?有常溫超導體材料,哪裡還怕電能長距離運輸損耗問題。”……

釋出會直播間裡相當的熱鬧,各路網友也是紛紛在評論區裡發表著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不過不等他們繼續討論下去,因為高年接下來回答問題的話語,直接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

“至於是否能大規模量產全新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的問題?這自然不是什麼問題。

因為它的生產圖紙與控制系統就在那裡,接下來只需要不停的重複複製製造就行。

可以說研發才是最難的,當研發完成後,接下來只需要根據圖紙製造就行了,這一步反而是最簡單的。”

聞言,人們當即露出了亢奮的表情。

因為隨著高年的這一句話,這也表明接下來用不了多久,大家也是就能享受到更低的電費了啊。

於是人們在心情亢奮下,紛紛鼓起了掌。

“啪啪啪啪……”

見此,高年笑了一笑,等掌聲稍微停息下一個問題也是問了起來。

“高年先生,請問極客科技公司接下來將會正式進軍能源產業是嗎?”

“我們接下來將會製造全新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並用於出租出售,並不會成立自己的發電公司。

我們在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收入形式,主要是依靠收取發電分成的形式與技術專利費的形式。”

聞言,人們也是知道這是極客科技公司受到的無形限制了。

畢竟極客科技公司研發出來瞭如此強大的全新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如果還大肆建立自己的發電公司。

那全球沒有哪個發電公司搞得贏極客科技公司。

畢竟其他的天然氣發電、火力發電、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潮汐能發電等發電形式的效率與成本,完全打不贏可控核聚變技術啊。

這也代表那些行業肯定要被淘汰一大部分,然後留下值得必須保留的部分,這就是讓無數人失去工作機會的問題。

面對這個超級大坑,此時極客科技公司主動跳出也是好事,起碼不用承受那些人的怨恨與不滿了,少掉了許多的麻煩。

而且極客科技公司這樣的賺錢模式也是最輕鬆的。

畢竟什麼都不需要幹,只需要躺著享受發電的分成與收專利費就行,如何不輕鬆呢。

因此,這也算是最簡單輕鬆的賺錢模式了,能讓極客科技公司擁有巨大現金流的同時,然後去更加專注的搞研發。

而不是將精力用在和其他發電公司勾心鬥角,瓜分搶奪發電市場利潤,這種行為只會導致極客科技不能繼續專心研發。

“那極客科技公司未來準備做些什麼呢?”

現場有人問起了高年。

“我們極客科技公司接下來的目標,將會放在星空方面。

因為隨著全新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取得的成功,我們已經有了製造大型宇宙飛船的可能。

所以我們接下來將會試著去基於全新的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然後製造出來一個小型宇宙飛船!”

“譁!”

聽聞到高年的話語,現場的人們當即譁然起來,眼睛睜得老大。

因為人們可是完全沒有想到極客科技公司的目標,竟然是想要製造出來一艘小型宇宙飛船!

“高年先生,您確定這小型宇宙飛船真的製造得出來嗎?”

一名來自島國的記者一臉吃驚的問起了高年。

“自然可以,因為我們目前已經擁有了製造簡易小型宇宙飛船的基礎技術了。

這基礎技術方面包含高效能金屬、智慧控制系統、全電推動技術都已經能做到讓宇宙飛船在太空中行動。

在這其中,主要遇到的問題就是全電推動系統功率不足的問題,但這問題也是很好解決。

因為以前的全電推動系統功率不足的原因,正是因為它沒有足夠的電能供給,自然產出不了多少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