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的戰事出乎了大多數人的預料。
陽山、橫浦兩座關塞易守難攻,隔絕唐越兩地。依其險要的地勢來講,至少需要唐國動用十萬以上的兵力,打到明年才有攻破的可能。
皇帝現在用的軍隊太少了,三路唐軍加起來也才四萬多人,和守關的南越軍隊數量相差不大,正常情況下幾乎不可能破關。
可問題是唐軍的攻勢並不正常。
他們動用了本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武器。
唐十三年,秋。
自皇帝下達徵越詔書一個月左右。
陽山關、橫浦關接連告破。
烈火焚城,無可阻擋。
從火焰下逃生的關塞守軍倉皇南逃。
太尉劉邦率領中路唐軍,傅陽侯嶽成率領東路唐軍皆成功破關而入,正式殺進了南越的國土。
關塞後面的諸部越人和秦之移民皆大驚失色,害怕唐軍會因為趙佗拒詔的事,對他們進行遷怒。
“爾等放心!我大唐皇帝只誅首惡之趙佗,無辜者皆不受牽連!”
“趙佗反叛與越人無關,爾等勿要生事!”
唐軍沿途宣揚只誅趙佗。
南越國的核心力量是昔日的徵越秦軍。
諸部越人和這些秦軍多有仇恨,許多人的父子兄弟都曾死在秦軍的手上。雖然他們在趙佗的強權下選擇了臣服,可內心是記著這個仇的。
現在越人們看到唐軍來打趙佗了,許多人甚至高興的跳起來。
他們和秦軍有殺死血親的大仇,和唐軍可沒什麼仇恨。
只要唐人不打他們,諸部越人也不會向唐軍動手,甚至一些膽大的越人還主動向唐軍投效,願意跟隨唐軍攻打趙佗。
至於那些中原移民,對唐軍的親近比越人還強,知道皇帝只誅趙佗而不牽連他們後,移民們都樂於歸附,無人進行反抗。
唐軍進攻一路勢如破竹,直撲南越王城而去。
番禺城中。
趙佗臉色陰沉的快要滴出水來。
“黑液、飛火……以烈焰燒我關塞。”
他嘴裡低語著這些從前線傳來的資訊,眼中尚帶有不可思議。
其親信張寄侍奉在側,聽到趙佗這幾句話,不由打了個寒顫。
根據前線稟報,唐軍以飛火、黑液等從未聽過的東西召來烈焰焚燒南越關塞,造成大量殺傷,同時還重創了南越軍計程車氣。
烈焰熄滅後,唐軍趁勢攻城,南越軍隊不敢應戰,由上將軍呂恪率領一路敗退到湟溪關附近,人數只剩六七千左右。
兩關盡失,番禺的北面就只剩下兩條河流交匯的湟溪關了。
一旦湟溪關被攻破,唐軍將長驅直入番禺城下,屆時南越便有滅國之危。
張寄咬牙道:“大王,現在東邊的甘將軍正和閩越、東甌激戰,桂林方向也在抵擋唐軍進攻,皆不能來援,這湟溪關……”
“本王親自去。”
趙佗冷靜開口。
“若是湟溪關被唐軍攻破,番禺城無險可守,如同死境,欲守番禺,必守湟溪。王城中有六千兵卒,本王將率五千前往支援,留一千在此守城。你是本王心腹,此地便交由你來守衛,要多加註意附近越人,勿要讓他們生事。”
聽到自己肩負重任,張寄連忙打起精神。
他向趙佗保證道:“大王放心,有臣在此,必不讓越人作亂。”
趙佗點點頭,臉上又浮現凝重之色。
唐軍大舉南下,不僅攻勢兇猛,還掌握有名為飛火、黑液的神秘武器。
這一仗怕是不好打啊。
第二日,趙佗親率五千兵馬北上支援湟溪關,與彼處的呂恪殘軍匯合。
見到大王帶援軍前來,原本心中惶恐的南越軍安定了不少,在趙佗的指揮下,試圖藉助地勢抵擋唐軍的進攻。
可就在趙佗率兵離去的第三日。
番禺城的南邊,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那是什麼,是鯨鯢嗎?”
有海邊捕魚的南越人,突然看到遠處的海平面上出現了一道黑影,連忙大叫起來。
周圍的漁民皆望過去,臉上露出詫異之色。
“不是鯨鯢,它們在海面上沒有這麼大……天啦,是船!是大船!”
隨著遠處的黑影乘風破浪不斷接近,漁民們也逐漸看清了那東西的模樣。
船!
巨大的樓船!
據漁民們目測,這些樓船光是船高就有十丈,上面懸掛著赤色的旗幟,遠遠望去十分威武。
而且它們的數量極多。
一艘,兩艘,三艘,四艘……
南越濱海,也有專門的戰船,可問題是除了極少數的大船外,其他都是小舢板,和這些龐大的樓船一比那真是一個天一個地。
這些船隻是從哪裡來的?
疑惑一閃而過,這些南越漁民腦袋裡立刻冒出了答案。
“是唐國的大船來了!”
他們驚恐的往番禺城奔去。
……
“南越王城,我呂臣來了!”
呂臣立在船首,興奮的盯著岸邊的那座城池。
他是皇帝安排的一路奇兵。
早在數年前,皇帝就命太尉劉邦負責訓練水軍,先是在內地試驗各種新型戰船,然後又在海邊進行航海試驗。
鎮守會稽的呂臣就是大唐海軍的負責人。
會稽是吳越之地。
春秋時的吳國和越國擁有規模龐大的舟師,那時就已經造出了長達二三十米的大型戰船,吳國甚至還曾跨海攻打齊國,是有史記載的第一場海戰。
有這個歷史背景在,吳越之地不僅船匠眾多,而且當地人皆習水戰,是上好的海軍兵員。
呂臣這幾年就在會稽操練海軍,中間還曾北上幫助韓國運輸移民前往海東,已有相當成熟的航海經驗。
此次他奉命率軍攻打南越,先是從會稽出發,沿著海岸線南下,中途在靠海的東甌王城和閩越王城分別補給了一次。又在越人嚮導的指引下,一路從海上繞到了番禺南邊。
中途因為觸礁損失了一艘戰船,剩下的六千唐軍則順利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
唐越之戰,北面打得最激烈。
趙佗肯定會將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前線,作為他王城的番禺,反而是最為空虛的地方。
呂臣的任務,就是直掏南越腹心。
一舉“將軍”!
唐軍船隊的出現,確實給番禺城帶來了巨大的恐慌。
敵從海上來!
這是出乎了趙佗和南越諸將意料的事。
張寄驚恐的站在城牆上,看著番禺城外那些開始伐木造梯,欲要趁勢攻城的唐軍,臉色變得一片煞白。
大王已經帶著主力前往湟溪關支援了,城中只剩千人左右的防守部隊。
城外的唐軍看上去足有五六千人,而且個個兵甲精良,戰鬥力怕是遠超南越軍隊。
這一仗怎麼打?打得過嗎?
就在張寄畏懼時,唐軍派人來到城外進行高呼。
“趙佗拒詔反叛,皇帝發兵征伐,此戰只誅趙佗一人!餘者投降皆赦,爾等城中多是中原之民,豈能為一反賊抵抗大唐天兵!”
“速速投降,等到皇帝誅滅趙佗,將開諸關,讓中原南越相互溝通,爾等亦得以同中原聯絡!”
這道攻心之策十分有效。
番禺城中多是南下的移民,他們對中原政權天生就有歸附感。
而趙佗之前為了拉攏越人,推行和輯百越的政策,從自己開始棄冠椎髻,試圖以越俗治南越,同時還提拔了好些越人將領。
這政策有沒有得到越人的擁戴先不說,但絕對是傷害了中原移民的利益,許多文化保守派十分不滿,只是懾於趙佗的威勢,一直壓在心中不敢說出來。
現在趙佗率兵走了,城中又只剩下一千守軍,面對數量眾多的唐軍圍困,這些人便生出了心思,在私下相互勾連。
等到唐軍開始攻城時,這些移民趁勢發動內亂,以呼應唐軍。
負責守城的張寄見到形勢不對,果斷下令放棄反抗,選擇了向唐國投誠。
唐十三年,八月下旬。
唐將呂臣率兵從海路來攻,一戰陷番禺。
南越王城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