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監國你都不會?

那朕要你這個太子,到底有什麼用?”

剛才還興奮的差點暈過去的李旦,聽到母親的這聲質問,這次是真的要暈過去了。

不過,這次是被嚇暈過去的。

在朱棣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是心如死灰。

哎,我又讓母親失望了。

不過朱棣此時,可沒空管他李旦是個什麼心情。

他是真的被氣著了。

大爺的,做為一個太子,竟然連監國都不會?

這特麼不會是個假太子吧?

想想他當年,無論是了大哥朱標,還是他那個傻兒子朱高熾,那都是監國跟吃飯一樣的主。

要不是這,他能不停的到草原上去浪?

沒想到,這個太子竟然這麼廢!

這可怎麼辦?

沒人守家的話,那特麼還怎麼親征?

眼看朱棣半天不說話,一直在帝邊看著事態發展的狄仁傑和張柬之兩人,暗道一聲壞了。

如果太子能夠在陛下親征之時監國的話,甚至他壓根就不用做出什麼成績,只要不犯錯,以後就能死死的壓制住武家那一群不安分的子弟。

將來等陛下昇仙了之後,這朝政就妥妥的還於李唐了。

只是,他們實在是沒想到,太子竟然這麼不給力。

連特麼自己不會監國這種話,也能當殿說出來。

你都承認自己不會了,陛下還能硬把監國的任務交給你?

這樣一來,萬一出一點點差錯,且不說你這個太子還能不能保的住,陛下的威望還要不要了?

這特麼讓自己怎麼幫著找補?

但是,就這麼放棄大好的機會嗎?

真特麼捨不得啊!

兩人對視一眼之後,算了,老臉不要了!

打定了主意之後,兩人齊齊的跪了下去。

跪了之後,張柬之說道:

“陛下息怒!

太子他剛才只是貿然的接到如此艱鉅的任務,過於緊張了而已。

太子他自小謙恭好學,而且既然陛下命臣留守神都,臣必定鞠躬盡瘁,輔佐太子做好監國之事,必不使陛下出徵在外,而憂心於內。”

張柬之說完之後,狄仁傑接著說道:

“陛下,臣以為柬之所言甚是。

太子他素來仁善,而且自小聰慧,處理事情井井有條。

有他監國,眾位臣工必然盡心用命,而且還有柬之輔佐,陛下當可放心出征。”

兩人這番一唱一合之後,朱棣再次認真看向了太子。

說實話,朱棣對於這個太子,其實是濾鏡的。

就他那個胖胖的樣子,再加上剛才兩人都提到他謙恭好學,這實在是太特麼像自己家那個傻兒子朱高熾了。

要不,看在他那麼像自己親兒子的份上,給他一次機會?

剛起了這個念頭,就被朱棣自己給否定了。

不行!

不行!

自家那個傻兒子,表面上看著傻,其實精的跟猴一樣,有時候連自己,都玩不過他。

就這,他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政務歷練中學出來的。

但是眼前這個太子呢?

不管是自己從原身那不太完整的記憶中拼湊出來的模樣,還是他今天的表現,都說明了,他確實是沒經歷過多少政務的訓練。

監國之事,非同小可。

可以說,自己親征能不能取勝,三分看自己,七分看家裡。

要是自己帶兵出去了之後,家裡糧草轉運不上,或者出點其他的岔子,讓自己分了心,那還打個屁的仗啊!

這特麼怎麼辦呢?

親征,自己是非去可的。

可是,讓誰來監這個國呢?

難道饒開太子,另外選個人?

也不行啊!

這樣當眾打太子的臉,這特麼就是取亂之道啊!

到底該怎麼辦呢?

唉!

對了,有了!

原身的記憶中,她還有個小女兒,叫什麼太......哦,對,太平公主。

雖然是個女了,但是經常幫助原身處理政務。

從原身的記憶來看,對方的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

雖然有點小小的野心,但兩人的關係,處的似乎也算是不錯。

自己何不還讓太子監國,然後讓這個女兒來輔助他呢?

這樣既保證了太子的權威,又能保證他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不出大的差錯。

朝中再加上張柬之的輔佐,應該是能保證萬無一失。

至於女兒的野心?

有野心好啊!

正好養個蠱玩玩兒!

如果這個女兒真有經世之才,將來送她一片江山又如何?

反正自己現在穿越成的這位,不也是個女皇嗎?

再多一個,又有什麼大不了呢?

打定了主意,他沒再看跪在地上給他唱雙簧的倆閣老。

而是轉頭看向上官婉兒。

“宣太平過來!”

對於陛下這個突然的命令,上官婉兒愣了一下,然後馬上應下。

“是,陛下!”

.......

一直到太平公主出現在了大明宮,她整個人還是懵的。

太子哥哥受到母親的重用了,這對於李唐王室來說,是個好事兒。

可是自己的女皇夢也同時碎了啊!

一時間,她竟然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可是讓她沒想到的是,母親不是跟太子哥哥還有兩位閣老在商量契丹叛亂之事嗎?

幹嘛要叫自己過來?

雖然以前自己也經常幫助母親處理政務,可這事兒只有自己和母親兩人知道啊,母親還特意交待自己不要聲張。

現在這是什麼情況?

不會是要問自己的意見吧?

那自己該怎麼說呢?

帶著滿腹的疑問,到了大明宮,看到如喪考妣的太子哥哥,和跪在地上,滿臉可惜的兩位閣老,太平公主的心裡更懵了。

這特麼到底什麼情況?

商量個軍情怎麼商量成這樣了?

不過,不管她心裡如何的震驚,到了大殿,她還是行雲流水的行了大禮。

“太平恭祝母親萬壽金安!”

終於見到了印象中的太平公主,朱棣的眼睛就是一亮。

不錯,這張臉一看就寫著我我很牛,而且我很有野心的樣子!

有野心他不怕,他怕的是沒有能力!

暗暗點了點頭,他平靜的說道:

“平身吧!

契丹叛亂之事,你可知道了?”

“回母親,兒臣聽到一些訊息,卻不知其中詳情。”

“嗯,契丹起兵十五萬,目前已經攻破營州。

太平,你覺得朕該如何應對啊!”

其實她對於契丹叛亂的詳情知道的一清二楚,而且她心中早已模擬過,如果她是皇帝的話,該怎麼應對這件事情。

此時聽到母親詢問,她假裝思索一番之後,便朗聲答道:

“回母親的話,契丹不過挫爾小族,十五萬應該是已經盡起能戰之兵。

而且,事起突然,他們的準備必然不足。

因此,兒臣以為,契丹之勢,長不了。

但是,營州之地,距離吐蕃和突厥太近,如果這兩國暗中幫助契丹,甚至直接出兵的話,恐將釀成大禍。

因此,兒臣以為,當兵分四路處置。

第一路,選能戰之將,率軍十五萬,下面迎戰契丹。

第二路,則是派出使者,出使吐蕃、突厥兩國,警告其不要參與契丹叛亂之事。

第三路和第四路,則分別選派一名善於審時度勢之將,各率兵五萬,分別陳兵於吐蕃和突厥之側,不為決戰,只圖震懾,令其不敢輕舉妄動。”

太平公主一番分析之後,朱棣不由的發出了爽朗的大笑聲。

“哈哈哈,懷英、柬之,兩位閣老覺得太平的計策如何啊?”

兩人能怎麼辦呢?

太平公主的計策,他們並非想不到。

之所以沒提出來,一方面是覺得沒必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樣,實在是太特麼花錢了啊!

做為一個公主,她當然可以只說最好的方案。

但做為大臣,價效比卻是他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不過,不管怎麼說,太平公主的計策,聽上去就比他倆的方案要完善。

而且,陛下既然這麼高興,他們也只能順著拍個馬屁。

“公主此生實乃破敵之上上策,臣等多有不及。”

眼看兩個老滑頭嘴上認輸,朱棣也沒繼續調侃他們。

“太平,你的計策甚好。

不過,朕有更好的辦法!!”

“兒臣自是不及母親萬一的,不知母親有何良策,能否讓太平也學習一下?”

“哈哈哈,這有什麼難的?

朕打算由你和柬之兩人輔佐太子監國,朕要親征契丹,你覺得如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