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

百戶抱拳領命。

隨後拿出煙火箭直接拉響。

“殺啊!”

就在煙花在格杜努姆城上空炸開瞬間。

部署在各處的軍隊立即傾巢而出。

緊接著。

大明戰艦上大小炮口同時迸發熾焰。

數炮彈如流星傾瀉。

在高盧軍駐守的海岸陣地炸開朵朵死亡之花。

“轟隆!轟隆!”

無猝不及防的高盧大軍瞬間陷入煉獄,彈片與木屑橫飛。

慘叫聲混著爆炸聲在海灘迴盪。

硝煙未散。

高盧軍陣地已滿目瘡痍。

清點結果觸目驚心。

幾十萬名士兵非死即傷。

其中歐羅巴聯軍派來的指揮官,被一發精準的炮彈擊中,當場殞命。

高盧指揮官派來的指揮官望著焦黑的陣地,耳畔還回響著震得耳膜生疼的炮聲。

他比誰都清楚。

這連綿不絕的轟鳴,是大口徑艦炮特有的怒吼。

其威力遠超他們歐羅巴聯軍所擁有的武器。

僅憑他們這點兵力。

他們歐羅巴聯軍跟螳臂當車沒兩樣。

最可怕的是。

地方還有各種投放炸藥的會飛天神器。

他們幾乎無處遁形。

“來了,那些飛天神器又來轟炸了。”

高盧指揮官看著天空中出現的熱氣球,眼中滿是恐懼。

他深知。

如此大規模的熱氣球出現。

必定打算再次對他們轟炸他們了。

要是再被轟炸一次。

他們這點殘兵,肯定會全軍覆滅的。

與其在這裡白白送命,不如暫避鋒芒,撤往後方求援。

“儲存實力,守住第二道防線,等援軍到了再把敵人他們趕走!”他咬咬牙,衝著倖存計程車兵大喊道:“高盧的勇士們,先撤!!”

話音未落。

高盧指揮官轉身就遁了。

高盧士兵們見狀,哪還敢停留,當即紛紛扔下武器。

隨後狼狽的四處逃竄。

而此時。

城池外的大明士兵正準備迎接一場惡戰。

可當他們看到高盧軍望風而逃的背影時,不禁面面相覷。

原以為要啃下塊硬骨頭。

沒想到高盧人就這?

說好的高盧雄雞呢?

難道“舉白旗”是高盧人的傳統藝能不成?

…..

而在大明在格杜努姆城強勢攻入時。

南線大明也翻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從高盧東南部發動佯攻,與西線主力部隊遙相呼應。

與格杜努姆城地區一觸即潰的高盧軍不同的是。

駐守在阿爾卑斯山脈關鍵隘口的敵軍,倚仗著險峻地勢負隅頑抗,不僅拒不投降,還主動向大明發起挑釁。

大明豈會容忍這般挑釁?

前線負責佯攻的部隊迅速向後方發出支援請求。

訊息傳至登陸羅馬帝國,以及歐羅巴其他國家的大明主力耳中。

儘管此時他們的精銳已集結於其他國家腹地,但“友軍有難,八方支援”,他們豈有坐視不理的道理?

不過。

受限於兵力調配與戰略重心,此次支援規模並非傾巢而出。

大明主力抽調出5000精銳。

同時從歸附的羅馬帝國俘虜軍裡挑選九萬餘人,拼湊出一支十萬人的大軍,朝著羅馬帝國和高盧邊境浩浩蕩蕩開拔。

至於其他的國家。

則是由歸順於大明帝國的一眾小國進攻。

大明對這些小國和俘虜軍可沒有一點憐香惜玉的意思。

大軍一到。

他們便立即讓這些俘虜軍和小國聯軍,向高盧軍陣地發起衝鋒。

這些小國和俘虜軍心裡也明白。

這是向大明表忠心的關鍵時刻,容不得半點推諉懈怠。

他們深知。

大明的目光如鷹隼般時刻緊盯著歐羅巴各國的戰場。

但凡有人敢出工不出力,甚至妄圖臨陣脫逃。

大明就會嚴懲不貸。

先前大明治軍的雷霆手段,他們早已見識過。

即便自身人數遠超大明數倍。

也絕不敢生出半分反抗的念頭。

想想也是。

曾經稱霸亞平寧的羅馬帝國都在大明的攻勢下土崩瓦解,這些殘兵敗將又哪來的底氣與大明抗衡?

難道要去投奔日不落帝國或是高盧?

可如今這幾個國家,同樣在大漢帝國的軍事威壓下岌岌可危。

高盧本土正遭受大明猛烈進攻。

覆滅的命運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

如此看來。

投靠日不落帝國和高盧等國根本就是死路一條,毫無前途可言。

作為俘虜軍。

一旦背叛大明,日後局勢明朗,等待他們的必將是嚴厲清算。

權衡利弊之下。

他們也只能打消雜念,老老實實聽從大明指揮。

雖說進攻高盧陣地難免會有大量傷亡。

但高盧軍隊的戰鬥力不見得比羅馬帝國軍隊強多少。

更何況他們手中握有十萬兵力,背後還有大明坐鎮,這份底氣讓這些羅馬帝國俘虜軍的心中不自覺地多了幾分勝算。

戰鬥打響後。

這些俘虜軍的表現出人意料。

他們排兵佈陣有模有樣,不少部隊更是勇猛無畏。

這讓在後方觀戰的大明將士都大為震驚。

“怪了,我怎麼覺得這些羅馬帝國計程車兵,比當初跟我們交戰時還要勇猛?”

“可不是嘛!我也有這種感覺。”

“按理說,這支部隊大多是新組建的,訓練不足、實戰經驗也少,怎麼能比當初那些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羅馬帝國正規軍表現還好?”

“…..”

眾人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其中緣由。

就在這時。

一位將領笑著開口道:“這有啥難理解的?他們現在敢拼敢打,還不是因為咱們在背後撐腰!”

“有我們在,他們心裡有底,覺得這仗準能贏。”

“可當初羅馬帝國軍隊面對戰無不勝的我們,還沒交鋒就先怯了場,信心全無,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可不就顯得不堪一擊嘛!”

眾人紛紛點頭稱是。

這番見解細細琢磨下來,確實是唯一合理的解釋。

駐守邊境的高盧軍不過三萬餘人。

面對敵方驟然增加的近十萬兵力,頓時慌了陣腳,急忙向高盧傳送求援急報。

他們深知在兵力懸殊如此巨大的情況下。

若沒有本土支援,根本無力抵擋。

然而。

此時的高盧本土早已自顧不暇。

這一嚴峻形勢,高盧內人心惶惶。

貴族商賈們都紛紛攜家帶口,帶著金銀細軟逃離。

高盧境內戰火四起,早已無安寧之地。

思來想去。

唯有與西班牙交界之處。

因比利牛斯山脈天然屏障的阻隔,還未出現大明身影。

被眾多達官顯貴視作暫時的避難所。

他們盤算著。

即便大明攻來,此地臨近西班牙與鬼方(非洲),大不了借道西班牙,乘船逃往鬼方。

在他們看來。

鬼方偏遠貧瘠。

在大明徹底征服高盧、毛熊國和日不落帝國之前。

大概不會耗費精力大舉進攻的。

也就是這樣。

孤立無援的邊境高盧軍,在羅馬帝國俘虜軍和各小國聯合軍如潮水般的攻勢下,很快便開始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