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四日過去,今日是科舉的日子。

這幾日來,時陰時雨,天氣一直不好,今夜雨勢又大了,刺骨寒風,夾著雨絲席捲而來,哪怕裹緊了衣衫,寒氣仍是無孔不入。

“公子,你千萬不要有壓力,今年考不中,還有明年,不用著急,當然啦,最好是一次考中!”

小翠把考籃遞給王蠡。

秋容和小謝也盈盈施禮:“預祝公子金榜提名!”

“託你們口福!”

王蠡笑著點了點頭,提起考籃,撐起油紙傘,趁夜離了家。

簷下稀疏的氣死風燈指引著方向,王蠡深一腳淺一腳的踏著泥水,布鞋已經半溼,但他更擔心的,還是張家出妖蛾子,一路都小心翼翼。

好在沒出意外,當趕到縣學的時候,王蠡終於鬆了口氣。

五更點名放場,但三更不到,已是黑壓壓的人頭把考場圍的水洩不通,一具具燈籠點綴在人群中,光考生就有四千之數,加上送考的家人僕役,足足超過萬人。

這場面,比前世高考壯觀多了。

衙役數量不夠,廂兵被調來維持秩序,身披軟甲,腰挎寶刀,手持長矛,一隊隊巡曳而過,沒人敢於喧譁,空氣中滿是緊張的氣氛。

王蠡張望了一番,沒看到薛蝌,倒也絕了與之匯合的心思,轉而打量起來。

得虧國朝把童子試的年齡限定二十,左近多與自己年齡差不多,或者稍大些,如果象前明不限年齡,怕是會有很多白髮老翁參考。

可縱是如此,仍有四千考生,一旦放開年齡限制,怕不得有萬人參考,這就恐怖了。

其實年齡大的考中了也沒前途,畢竟朝廷用人,儘可能選年青人,如范進那般後半生飛黃騰達,只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

“劉明!”

或許是寒夜淒冷,縣學門首提前唱名,近百廩生圍在邊上。

一名名學子依次入場。

“王蠡!”

兩千多人過後,點到了王蠡。

王蠡來到簷下,收了傘,連傘帶考籃一起交給吏員檢查,另有人搜身,從髮髻到衣衫,還要脫鞋,一絲不苟。

雖然這種搜查帶有一定的羞侮性質,可人人如此,沒什麼好抱怨的,主要是打掉學子的傲氣,讓你知道,什麼是一入宦門深似海!

搜查完畢,又有吏員高聲唱道:“楊清河廩生保!”

給王蠡做保的楊秀才掌起燈火看去,確認是本人,唱道:“楊清河廩生保上元王蠡!”

“可以進去了,按回執的座次入坐!”

吏員把考籃還給王蠡,點了點頭。

王蠡向楊秀才拱了拱手,邁入考場。

剛一進門,就被一股恢宏浩大的氣息籠罩,有發自心底的崇敬油然而生,楊秀才與趙明倫都在札記中說過,大鄭的每一座考場,由諸聖先賢以神通鎮壓,杜絕了一切術法作弊的可能性。

當然,以人間常規手段作弊,成了是你的本事,諸聖先賢不理會。

考場按天干分為十區,路標號牌齊全,王蠡在辛區二五八號,是比較靠後的位次。

因縣學屋舍有限,只有甲區乙區的考生才有資格蹲教舍,其餘的都窩在臨時搭建的考棚裡。

一個考棚能坐四百人,當王蠡找到所屬考棚時,已經稀稀落落坐了百多人了。

“嗯?”

王蠡眼神一縮!

他看到了張語之!

張語之也看過來,冷冷一笑。

王蠡裡心有了些警惕,明清科舉,不提作弊,各種噁心人的小手段數不勝數,要是在意了,影響的是你自己。

張家平靜了好幾日,很可能會在科舉上狙擊自己。

考棚裡不許說話喧譁,王蠡草草拱了拱手,回了自己座位。

與明清科舉的縣試分為三天不同,國朝簡化了考試流程,只有一個白天,但減價不減量,考試壓力還是很大的。

並且坐定不許走動,考試時如廁會很麻煩,也會給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很多人在開考前不吃不喝,餓著肚子考,條件好的,也只喝碗參湯提提神。

王蠡便是不吃不喝那一類。

“呃?”

王蠡剛坐定,又看到張語之朝自己看來,目光帶著挑釁。

能坐四百人的考棚還是很大的,自己與張語之一左一右,每桌相隔三尺,足足隔了數丈距離,這位四舅哥卻如狗皮膏藥般貼了上來,真是陰魂不散啊!

王蠡緩緩朝張語之豎起大拇指,隨即手腕一翻,猛的向下一摁!

“哼!”

張語之不明白手勢的內涵,但想來不是什麼好路數,他不敢再挑釁了,萬一引來巡卒,就麻煩大了。

王蠡老神在在,取出筆和硯臺,緩緩研著墨。

陸陸續續,有學子就坐,考棚漸漸滿了。

王蠡卻是發現了個不對勁的地方,周圍的考生,完全不具備學子該有的精氣神。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班上,優生和差生的區別通常一眼就能看出,優生有書卷氣息,有向上求知的氣質。

差生就是吊兒郎當,流裡流氣,和校外的小混混差不多,雖然與優生同處一間教室聽課,但心思並不在學習上。

圍著王蠡一圈,都是這類人。

其實也好理解,畢竟百來個才取一個,相當一部分學子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考不中,參考只是搏個運氣,或因家裡的壓力過來湊數。

可是全圍著自己就不正常了!

‘自己被算計了,難怪張語之如此張狂!’

王蠡深吸了口氣,調勻心態。

考場有很多盤外招,最簡單的是安排座位,讓一批差生圍著你干擾考試,擱現代都防不勝防,更別提古代。

安排個座位又能什麼壞心思?

給你安排的不好是你走黴運,受著吧!

“當!”

突有鐘磬鳴響,既便是來湊數的,都渾身一凜,面容微肅。

時辰已至,正式開考!

有吏員進來發卷,試卷分裝在十個大紙袋中,向所有人展示,以示封口火漆完好。

“可看清了?”

吏員喝問。

“完好!”

眾人紛紛點頭。

吏員撕開封口,每個考袋裡裝有四十份試卷,附帶三張稿紙,發放到每個人的桌上。

王蠡收攝心神,向試卷看去。

試卷分三卷,第一卷是貼義。

把經文摳去長短不一的段落,重新填補,相當於填空題,共有五十題,全部出於四書。

這也不是沒有一點技術含量,明清科舉是按字摳,而國朝摳的是一段。

四書中,很多句式的前後文高度相似,如果僅僅是死記硬背,極易搞混,必須背熟還要理解,充分弄清同樣的一段話,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才能正確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