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南唐有位驍勇善戰的虎將,名叫林仁肇,他身材魁梧,膂力超群,胸前刺有猛虎圖案,人稱“林虎子”。此人行伍出身,雖為名將,卻能與士卒均食同服,和衷共濟,在軍中頗孚眾望。

林仁肇雖然在後世是以南唐大將聞名的,但是他卻不是土生土長的南唐人。他本是偏居一隅的閩國人,再確切點兒說,他是從建州(今福建建甌)逆襲上位的閩(殷)國末代皇帝王延政的大將。

公元956年,隨著後周世宗柴榮大舉進攻南唐,李璟連吃敗仗,不得不派鴻臚卿潘承祐到泉州、建州一帶召募勇士能將。潘承祐作為當年閩國的吏部尚書,是一個直言敢諫的人,當然對閩國的人才庫門兒精。於是他直接向李璟推薦了前永安節度使許文稹、靜江指揮使陳德誠以及鄭彥華、林仁肇等人。李璟立刻任命林仁肇為將軍,命他再次猛虎出山,挾持風雷撲向盛氣凌人的周軍。

當時,距離公元945年閩國滅國已經過去十一年了,林仁肇此時出山,閩國已經連渣渣都不剩了,故主王延政也早於公元951年過世了,他現在可以算是正兒八經的南唐人,為南唐效命義無反顧,就這樣,賦閒多年的林仁肇重新披掛上陣.

公元956年,林仁肇率偏師殺向被後周大軍重點進攻的壽州。當時,正值柴榮回京理政,留下大將李重進主持攻城任務。壽州守將劉仁贍利用這個難得的時間差,向周軍南寨發起攻擊,最終一舉攻下南寨,給了風頭正盛的周軍當頭一棒。在這個過程中,林仁肇及時把握住了戰機,給了劉仁贍有利的配合。可惜,他手下兵微將寡,否則李重進這位皇親國戚有可能提前下課。

在壽州給了周軍一次漂亮的打擊後,林仁肇又移師濠州(今安徽鳳陽),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率領為數不多的手下,對濠州水寨發動了突然襲擊。寨中的周軍何曾想到,有人敢在此時冒險前來捋自己的虎鬚,頓時毛了,亂成一團,結果,讓林仁肇好好地立了個大功。林仁肇的兩次進襲,讓屢戰屢敗的南唐君臣重新認識到再作馮婦的林虎子仍然寶刀未老。李璟覺得這次總算撿到寶了,可以藉此提振一下南唐軍民計程車氣,就下令擢升林仁肇為淮南屯營應援使。

當年八月,周軍在正陽建成浮橋,徹底擋住了南唐水上援軍的進路。與此同時,林仁肇也盯上了周軍重兵防護的浮橋。林仁肇認為與其在壽州城下與強大的周軍死磕,不如奇襲正陽浮橋,逼迫周軍回援。於是,他顧不上等待如同老牛一樣爬行的唐軍主力(為啥走得慢,主要是以監軍陳覺為首的唐軍主將大都畏敵不前),率領所部一路疾進,直抵浮橋左近。林仁肇稍事休整後,就率先向駐守浮橋的周軍發起了進攻。周軍對浮橋相當重視,派出大將張永德率領重兵防守。張永德見林虎子不要命地帶隊殺來,立刻命令周軍做好防守反擊的準備。

林仁肇狠起來真如猛虎下山一般,依託浮橋的周軍軍陣瞬間被衝得七零八落。幸好,張永德看出周軍人少,就派出得力戰將約束住敗軍,從側翼反擊唐軍。這下,唐軍隨時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林仁肇只好命令唐軍先撤。為了掩護大軍後撤,他往返多次衝殺,才將唐軍一一救出。張永德記掛浮橋安危,也不敢追擊過遠。退到安全地帶後,林仁肇仍不死心。他深知只要毀掉浮橋,周軍必然陷入混亂,唐軍士氣也會提升,到時候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可是,張永德在自己那麼不要命的攻擊下仍能挺住,自己拿他也沒有啥辦法?總不能在這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破地方乾耗著吧,周軍耗得起,自己可耗不起啊?思來想去,林仁肇想起了老戰友陳誨率領敢死隊擊破吳越軍的故事,決定照方抓藥。於是,他親自挑選出一千敢死之士,用緊急蒐羅來的小船滿載著各種易燃物,冒死接近浮橋,然後乘風放火,以便徹底燒斷浮橋。起先一切都進行很好,頭上釘有長釘的小船眼看就要靠上浮橋了,在周軍密集箭雨中九死一生的敢死隊員們已經點燃了船上的柴火,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橋上的周軍明顯有些慌亂,如果不是張永德提著寶劍壓陣,估計都要開跑了。可惜,林仁肇畢竟不是諸葛妖人,沒有算準風向。結果,就在小船撞上浮橋的最後時刻,風向陡變,大部分小船被突起的大風吹離了浮橋,剩下的則被橋上的周軍及時用長長的鐵桿竹杖撐得離浮橋越來越遠。這下,所剩不多的唐軍敢死隊員徹底絕望了,他們紛紛跳入水中向岸上游去。結果又有些隊員在這個過程中被周軍箭矢射殺,最後成功上岸逃脫的寥寥無幾。看到唐軍敢死隊敗了,張永德留下少量部隊守橋,率領大隊向在不遠處等待敢死隊訊息的唐軍殺去。

林仁肇看到敢死隊員絕望得跳水而亡,不禁虎目含淚。此時的他知道,張永德絕對不會放過乘勝攻擊的機會,自己沒有時間悲傷。於是,林仁肇抹了一把眼淚,轉身命令諸軍迅速脫離戰場。然後,他不顧親隨勸說,單槍匹馬為大軍殿後。此時,周軍的箭矢不要錢似地向他射來,林仁肇揮動長槍,將這些致命的箭矢擋落。張永德遠遠看到如一尊戰神般擋在周軍面前的林仁肇,不禁惺惺相惜道:\"唐國有此能人,不可輕敵!\"於是,他下令周軍見好就收。此後,他將此事通告全軍,林仁肇的英勇事蹟像風一樣傳到了同樣以勇武聞名的趙匡胤耳中,這讓他頗為心動,很渴望能夠與之一戰。然而,此後的南唐一敗再敗,李璟無奈只得向後周割地求和,趙匡胤也就沒機會與林仁肇放馬一搏咯。

李璟雖敗,卻還不算太糊塗。他並沒有因為林仁肇沒有毀掉浮橋而責怪他,反而錄其戰功,擢升林仁肇為治潤州(今江蘇鎮江)的鎮海軍節度使,不久又改鎮武昌。貳臣林仁肇恢復工作後僅僅一年,就當上了大鎮節帥,心中對李璟的感激可想而知。

此後多年,中原換了天子,南唐也換了國主.趙官家很好地扛起了後周的大旗,將統一大業搞得如火如荼。而接替李璟的李煜除了填詞的功夫超過乃父外,別的一無是處。最可怕的是,隔壁老趙\"抓生產,促統一\"都搞得那麼直白了,詞帝還忙著欣賞窅娘的步步金蓮,根本不肯做好戰守準備。在他心中,始終認為只要自己不得罪趙官家,趙官家應該也沒功夫搭理自己吧。如此天真的皇帝,你非要讓他讀懂趙官家首創的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真的很難!

李煜即位後,林仁肇繼續留任。當北宋滅掉南漢尚未班師回朝時,他曾上疏李煜,懇請“獨對”。這次單獨的面奏,既是獻策,又是請命。林仁肇虔誠地向李煜提出,趁北宋連年出兵,平後蜀、取南漢,千里征戰,淮南防務空虛,他願率領精兵數萬渡江北伐,先立足壽州,發動北宋統治下的南唐民眾徵集糧秣,收復淮南各州,然後擴充兵馬渡淮北上攻取汴梁。為了替李煜開脫“罪責”,他又請李煜待他起兵之日,先將其眷屬佯裝拘捕下獄,然後再向趙匡胤上表指控林仁肇竊兵叛亂。如此辦理,李煜則可進可退。事成,君臣家國均可受益;事敗,林仁肇甘願蒙受殺身滅族之冤,藉以說明李煜對北宋忠心不二。一言以蔽之,他誓用一腔碧血滿門忠義代李煜受過。

這是何等的赤膽忠心啊,我以我血薦軒轅!李煜,有了這樣的將士,你難道還不能奮起嗎?

奈何李煜二眉緊鎖,躊躇不決,最後對林仁肇說:“愛卿用心良苦,朕已經有了主張。”

林仁肇夙負勇名,為江南諸將的翹楚,宋太祖亦聞他驍悍,未敢輕敵,但心中總不忘江南,屢思除去仁肇,以便進兵。

聽說林仁肇謀襲壽州,趙匡胤日夜難安,對他越發忌憚。不過,他打聽到一個訊息,江南的“軍二代”皇甫繼勳、朱令贇等人與林仁肇不和,時常跑到李煜面前說他壞話——林仁肇勾結大宋,要在江西自立為王。

當年張永德、李重進互相拆臺,李璟暗中挑撥離間。不過周世宗英明神武,堅決不上李璟的當。不過李璟的離間計能被周世宗看破,趙匡胤的離間計李煜未必識得。

可巧開寶四年,李從善奉兄命赴汴入朝。太祖把從善留住,特賜廣廈,授職泰寧軍節度使。從善不好違命,只得函報李煜留京供職。

李煜手疏馳請,求遣弟歸,偏偏太祖不許,只詔稱:“從善多才,朕將重用,當今南北一家,何分彼此,願卿毋慮”等語。李煜也未識何因,常遣使至從善處探聽訊息。嗣是南北通使不絕於道。太祖即遣繪師同往,偽充使臣往見仁肇,將他面目形容竊繪而來。

這年閏二月,趙匡胤突然帶李從善來到一間屋子。只見屋子裡懸掛著一幅人物畫,那人身材魁梧,氣宇軒昂。驟然見之,李從善大為驚訝。

趙匡胤故意問道:“你看這畫如何?”

李從善似乎答非所問:“這畫……好像是臣國的林仁肇。”

趙匡胤笑了,眼力不錯,這圖畫的正是林仁肇。為得他一張肖像畫,朕可沒少花工夫。

趙匡胤漫不經心地說:“仁肇就要歸降大宋了,特以此畫作為信物。”緊接著又指了指這間空蕩蕩的屋子,“朕準備將這間屋子賜給仁肇居住。”

從善聞言不知如何回答,但又須極力掩飾與剋制惶恐之態,只好連說“陛下英明”。回到下榻之處,從善忙將這番對話寫成密信,第二天派人專程送回金陵。

現在看來,李從善也是個呆子。如此機密之事,趙匡胤為何毫不遮掩地對他說?當年群英會蔣幹中計,周瑜假裝醉酒。趙匡胤又沒有喝酒。

李煜接到密信,徘徊苦思猶豫不決,他不相信林仁肇真會背叛,又不能懷疑從善平白誣陷林仁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