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李守貞南柯一夢二
李守貞計無所出,只有驅兵突圍一法。偏郭威早已料著,但遇守兵出來,便命各軍截擊,不使一人一騎突過長圍。所以守貞兵士屢出屢敗,屢敗屢還。
李守貞又遣使齎著蠟書分頭求救,南求唐,西求蜀,北求遼,均被漢營邏卒掩捕而去。城中窮蹙無計,漸漸的糧食將盡不能久持,急得守貞日蹙愁眉,窘急萬狀。國師總倫時常在側,守貞當然加詰。總倫道:“大王當為天子,人不能奪,惟現在分野有災,須待磨滅將盡。單剩得一人一騎,方是大王鵲起的時光哩。”
李守貞以為不錯,待遇如初。誰知被圍逾年,城中糧食已盡,十死五六,眼見把守不住。左思右想,除突圍外別無良策。乃出敢死士五千餘人,分作五路,突攻長圍的西北隅。郭威遣都監吳虔裕引兵橫擊,五路軍紛紛敗走,多半傷亡。越數日又有守兵出來突圍,陷入伏中,統將魏延朗、鄭賓俱為漢兵所擒。威不加殺戮好言撫慰,魏、鄭二人大喜投誠,即令他作書射入城中,招諭副使周光遜,及驍將王繼勳、聶知遇。光遜等亦率千餘人出降。嗣是城中將士陸續出來,統向漢營歸命。郭威乃下令各軍分道進攻。怎奈城高塹闊,一時攻它不進,因此一攻一守,又遷延了一兩月。郭威日夕督兵衝入外郭。李守貞收拾餘眾退保內城,諸將請乘勝急攻,郭威道:“鳥窮猶啄,況一軍呢!今日大功將成,譬如涸水取魚,不必性急了。”
李守貞料自己必死無疑,與其被殺,還不如自殺,於是在衙署中多積薪芻,為自焚計。遷延數日,守將已開城迎降。有人報知守貞,守貞忙縱火焚薪,舉家投入火中。說時遲,那時快,官軍已馳入府衙,用水澆火,立即撲滅,守貞與妻及子崇勳已經焚死,尚有數子二女,但觸煙倒地,未曾斃命。官軍檢出屍骸,將守貞梟首,並取將死未死的子女,獻至郭威馬前。
郭威查驗守貞家屬,尚缺逆子崇訓一人,再命軍士入府搜拿。府署外廳已毀,獨內室巋然僅存。軍士馳入室中,但見積屍累累,也不知誰為崇訓,惟堂上坐一華妝命婦,丰采自若絕不慌張。大眾疑是木偶,趨近諦視,但聽該婦呵聲道:“汝等休來!郭公與我父舊交,怎得犯我!”
軍士不知她是何人,不過因她詞莊色厲,未敢上前鎖拿,只好退出府門報知郭威。威即下馬入府親自驗明。那婦人見郭威進來,方下堂相迎亭亭下拜。郭威略有三分認識,又一時記憶不清,當即問明姓氏,該婦從容說出,郭威且驚且喜道:“汝是我世侄女,如何叫汝受累呢!我當送汝回母家。”
該婦反悽然道:“叛臣家屬難緩一死,蒙公盛德貸及微軀,感恩何似!但侄女誤適孽門,與叛子崇訓結婚有年,崇訓已經自殺,可否令侄女棺殮作為永訣!得承曲允,來生當誓為犬馬再報隆恩!”
郭威見該婦情狀可憐,不禁心折,便令指出崇訓屍首,由隨軍代為殮埋。該婦送喪盡哀,然後向威拜謝,辭歸母家。威撥兵護送不消細敘。
惟該婦究為何人?她自說與崇訓結婚,明明是崇訓妻室。惟她的母家卻在兗州,兗州泰寧軍節度使魏國公符彥卿,就是該婦的父親。
先是守貞有異志,僧人總倫來到河中,請求拜見李守貞,自稱能聽聲推數判斷吉凶。守貞召出全眷各令出聲。總倫聽一個,評一個,不過是尋常套話。捱到崇訓妻符氏發言,不禁瞿然道:“後當大貴,必母儀天下!”守貞聞言益覺自誇道:“我兒媳且為天下母,我取天下當然成功,何必再加疑慮呢!”這就是李守貞的荒唐邏輯,於是決計造反。
及城破後,守貞葬身火窟。崇訓先殺家人,繼欲手刃符氏,符氏走匿隱處,用帷自蔽。崇訓無從尋覓惶遽自殺,符氏乃得脫身。
符彥卿貽書謝威,且因威有再生恩,願令女拜威為父,威也不推辭,複稱如約。惟女母說她夫家滅亡,孑身僅存,不如削髮為尼,做一個禪門弟子,聊盡天年。符氏搖首道:“死生乃是天命,無故毀形祝髮,真是何苦呢?”
後來再嫁周世宗,為天下母,果如總倫所言【為天下母應在柴榮身上,而不是應在李崇訓身上,李守貞自以為是,反而送了性命】。
就這樣,郭威用一些業務不熟練,用料不講究,粗製濫造的豆腐渣工程,就達到了克敵制勝的目的。當這些事情發生時,趙匡胤都在現場。當郭威的命令下達時,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郭威攻克河中,檢閱守貞文書,所有往來信札,或與朝臣勾結,或與藩鎮交通,彼此指斥朝廷,語多悖逆。郭威欲援為證據一併奏聞,秘書郎王溥進諫道:“魑魅乘夜爭出,見日自消,願一概付火,俾安反側!”
郭威聞言稱善,乃將河中所留文牘盡行焚去。當即馳書奏捷。四面搜緝偽丞相靖﨑、孫願,偽國師總倫等犯,與守貞子女分入囚車,派將士押送闕下。
劉承祐御明德樓,受俘馘,宣露布,百官稱賀。禮畢,即命將罪犯徇行都城,懸守貞首於南市,誅各犯於西市。
五代軍閥安重榮曾經說過一句大實話:“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這句話是所有軍閥的心聲。誰的軍隊最強,誰就是皇帝,和儒家那套天命所歸的把戲沒有半毛錢關係。
劉知遠打壓各地軍閥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這些有實權的節度使換個地方。離開了根據地的節度使就好似砧板上的魚肉一樣任人宰割。劉知遠生前各地軍閥不敢妄動,劉知遠死後劉承祐繼位,劉承祐比老子相差甚遠,繼位不久,李守貞、王景崇雙雙叛變。那時的趙思綰只是一個實力一般的軍閥,本來跟叛亂沒什麼關係,但他擔心後漢軍隊平定西北地區的叛亂後,自己這些小軍閥也會被牽連其中,趙思綰於是隨之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