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

過者,法曰太過。

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

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髒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

論經絡(23~29難)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

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經脈長短之數也。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

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

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雲:明知始終,陰陽定矣。何謂也?

然:終始者,脈之紀也。

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

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

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

論臟腑(30~47難)

三十難曰:營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

然:經言人受氣於谷。

谷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營衛相隨也。

…………

論病(48~61難)

四十九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

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

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

診之虛實者,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

論俞穴(62~68難)

六十二難曰:髒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

然: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

論針法(69~81難)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

翻完了八十一難,蘇澈翻到了最後一卷,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神農門第九任門主張仲景所著,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也被譽為神農門一代大賢,在神農門之威望僅次於神農。

神農門後人為了紀念他,將其所著經典寫進了神農百草經。

傷寒雜病論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

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

他創造性地把外感熱性病的所有症狀,歸納為六個證候群(即六個層次)和八個辨證綱領,以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來分析歸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轉歸,以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來辨別疾病的屬性、病位、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

傷寒雜病論還提出的治則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調整陰陽,扶正驅邪,還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諸法。

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劑。

據統計,《傷寒論》載方113個,《金匱要略》載方262個,除去重複,兩書實收方劑269個。

這些方劑均有嚴密而精妙的配伍。

傷寒雜病論還分為三陽經三陰經,歸納成六個徵候型別。

就當蘇澈準備起身離開的時候,看見了在神農本草經旁邊還放著一個泛黃的古樸書籍。

蘇澈出於好奇心,於是開啟了這本泛黃的古樸書籍。

書名寫著大大的四個字,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共分為兩部,《靈柩》,《素問》。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

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

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黃帝內經又名內經,是和神農齊名的黃帝所著。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

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