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天弘運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興和功德仁義禮智景勝節興神聖文武大皇帝,皇明十七帝,諱烺,年號太始,廟號文。
古以文為廟號者眾,首推周文王,文王之功,半在周易,周易,百家之始也,“文”之一字,莫過於此。
上生而知之,通格物之學,曰科學,細分數理化生電光等,皆天地至理,國朝槍炮車船電燈電話飛機火箭無不由此出。
上創科學,不遜公旦之周易,然教化之功遠勝公旦。
上初監國,年十五,建東宮衛,授兵丁文字算術,此乃教化之始,天下稍定,普及教育,鄉村設小學,縣城設中學,省府設大學,萬民皆可讀書明理。
歷朝歷代,識字者多則二成,少則不足十一,上興全民教化,識字者九成九,公旦何以並肩?
國朝由此大興,長盛不衰。
當時是,社稷動盪,傾覆之勢已成,上入御書房,自薦監國,請聖宗親征於外,並定“攘外必先安內,復北必先定南”之略,其時聖宗茫然,聞言豁然開朗,授以軍政。
上整朝堂,安百姓,聖宗決戰於外,屢戰屢勝,京師風貌日新,北地漸有恢復之象。
聖宗南下平賊時,建虜傾力入關,上領兵抵抗,局勢漸穩而吳賊舉關寧降,以至局勢崩壞而難制建虜之勢,上不得已撤離京畿臣民,臣民盡走而上後行,於天津渡海南下遭遇風浪,竟至倭國。
倭國輕慢,上忍辱與之談判,勾動倭寇貪念,使其兵發朝鮮而威脅建虜側翼,略減官軍壓力。
上回國,至南京,臻選賢良,肅清吏治,中樞地方皆得能吏,輔以聖宗武功,南方大治。
吏治稍清,文武歸心,上改鹽政,收礦藏為國有,積儲日豐,廢苛捐雜稅,罷徭役,民力漸復,逐紅夷,收東番,東南遂安,開海倡商,國用不缺。
上勵精圖治,軍用充足,方有聖宗平雲南鎮東籲之捷,南方稍定。
天災聯綿,民力艱難,糧食匱乏,為養軍民,收復交趾勢在必行。
交趾,漢家固有領地也,其地三熟,水源充沛,實乃天賜之地,有志男兒無不以交趾叛離為恨,故成祖發兵收之,惜功敗垂成。
外揚漢家之威,內解國朝困窘,聖宗領大軍方出,廢王澎勾結湖廣土司叛亂,上親領兵進剿。
平叛者,恩威兼施而已,世人皆以為上定以大軍擊之首腦而後招降納叛,上邀叛逆激戰於野,大破之。
世人皆以為上必乘勝追擊,然上屯兵不動,只於俘獲者施加教化,授以民籍,曉以道理。
土司貪鄙暴虐,治下民皆為隸,得上恩澤,無不歸心,由此萬民響應,土司如冰入沸水,頃刻消融。
順天應命,上深諳精髓。
天命者,民心所向也。
縱觀上所為,無不以民心為先。
國朝鹽法在於引綱,然灶戶苦於煙火燻烤,百姓苦於低劣價高,朝廷未享食鹽利好,所肥者唯鹽商而已。
鹽商固肥,其數不足國朝人口百一,剪除鹽商,萬民歡悅,是故新鹽政無有敢阻。
世宗為抒國用之乏,廣派礦監,然礦主煽動百姓,屢屢發難,終以世宗退縮而告結,上興礦改,大小礦藏皆收歸國有,天下礦主數萬而無一敢變亂者,何故?
無他,唯民至上耳。
世宗派礦監斂財,與生民無分毫之利,甚至礦監欺男霸女橫徵暴斂,生民反受其害。
上行礦改,先替礦工待遇,再改開礦之法,若有災難,皆厚恤之,數百萬礦工受益。
礦主數萬,財雄勢廣,然大義不存,貪生怕死,豈敢以一敵百?
民心所向,故無敵於天下。
交趾入手,糧食充足,南方大治,恢復北方迫在眉睫,聖宗領兵北伐,收山東河北,顧及神京安危不得已屯兵不止。
時中樞南遷,山東未落,孔府以為建虜勢大必取天下,率先投虜,又削孔子發,同時效兩宋交替故事,遣分支南下,欲行蛇鼠兩端之事。
上震怒,奪孔氏爵祿世職,及山東恢復,孔氏抄家滅門,實乃“二十四朝家奴,六十四代貳臣”之罪有應得。
孔聖,儒學之始也,先賢嘔心瀝血不能挽儒學之頹勢,上興科學,國勢蒸蒸日上,儒學越發衰敗。
此乃上欲滅儒否?
非也。
自助者天助,儒學者不思進取,不開拓創新,儒學沒落勢在難免。
大勢在於剿滅建虜恢復大一統,為收復神京計,上設奇謀,挑動倭寇侵朝鮮。
倭寇暴而無力,難擋建虜反擊,已至絕境,然朝鮮深受建虜倭寇殘害,生靈塗炭,慘不可言,國朝聲勢重振,朝鮮自求內附。
上請聖宗領兵渡海,逐倭寇,滅建虜,全復朝鮮,而後順勢兵進遼東,收瀋陽,南下山海關,上至前線,指揮大軍收復秦晉,對神京包圍之勢即成,畏罪貳臣紛紛來投,上納之,令其保證神京無恙,是故建虜北逃時,神京未遭焚掠。
神京恢復,中原一統,軍民歡悅。
上未懈怠。
當時是,西夷竊中原之學為己有,推陳出新,勢力強盛,依仗船堅炮利,橫行無忌,因此紅夷據東番,佛郎機竊濠澳,羅剎侵北境,南洋諸島無不為西夷所控,暹羅東籲南掌挾夷自重。
大爭之世,挑戰勝歷朝歷代多矣。
其時甘肅西域未定,烏思藏遊離於外,上受禪讓,登基稱帝,定元太始。
上受命於天,人心所向,萬民歡愉。
人心振奮,進兵河西,甘肅恢復,孫賊越烏思藏至天竺,稍作恢復,進兵西域,建虜勾結準噶爾負隅頑抗,聖宗逐一破之。
崇禎前十六年,旱澇蝗寒瘟疫地震接踵而至,無年不災,無地不受影響,至上監國,天災漸少,至登基,天災消弭,偶有旱澇,一隅之患,難動全域性。
此乃天命耶?
非也,人定勝天爾。
上監國七年,抑豪強,養生民,遷流亡至北方,授田宅,薄賦稅,民有積蓄而能御天災,或有不足,及時撫賑。
民心穩而地方定,地方定而國家安,國家安而生民立命,此乃良性迴圈,終見軍強民富。
上推行全民教育,推廣科學,欽定數理化生教材,整肅吏治,免徭薄賦,數年間國力軍力遠超西夷。
四王徵倭,聖宗定河中,王師收南洋,封諸侯於南洲,十餘年間兵至羅剎。
上在位十六年,太子坪年歲已長,以效聖宗故事,禪讓。
三代,堯年邁,子不肖,故禪讓於舜,舜年邁,禹繼之,始有夏,家天下,禪讓眾,或受迫,過年邁,然本朝聖宗文宗皆春秋鼎盛時而讓,隨即征戰行走於外。
聖文垂範,子孫繼之,天下傳承再無變亂,此乃聖文中興又一高功。
時天竺、南洋既定,羅剎敗退,兵發波斯,繼取兩河,開定西運河,兩路夾擊西洲,開疆拓土,萬國臣服,再徵東洲。
國朝大勢已成,所向無敵,聖宗嘔心瀝血而未能一統東洲,非能力不及,實乃東洲遼闊,天不假年。
聖宗駕崩,上繼之,親領大軍征討東洲,十五年克竟全功,又五年分封諸侯,穩固統治,至此東洲盡為國朝所屬。
大功告成,時年八十八,退隱京師,專心治學,推電子、飛行、控制等學,言此乃火箭衛星電視等之基。
又十八年,駕崩於昊皇宮,享壽一百零六。
上長壽,在於節慾寬仁,在於勤練身體,上子女過百,世人多以為其好色貪歡,大謬也。起居錄實載,上納妃嬪僅三十二,子女多,實乃房術有道。
聖宗武力無雙,世人皆以為上武力低微,同樣大謬。
當時是東西交融,冷熱交替,故上棄刀劍,專修火器,技藝精湛,天下少有能比。上巡山西,山間遇襲,拔槍殺賊,百發百中,實不遜聖宗箭術。
上垂範在前,下效之於後,諸親王無不習弓馬拳腳,及長,練習火器兵法,文武兼修,並以德行約束。
縱觀國朝諸親王,庸者有之,虐者無一,領兵征討不臣者眾。
上龍馭賓天,萬民披麻戴孝,送至南洲景陵。
景陵,位於南洲最高峰頂,始建於大同九年,歷時二十年方成,同葬者文宗皇后及諸嬪妃,賜葬者張煌言魏六一等文武百六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