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華州,正人君子
大唐:父慈子孝程處默 罪孽9999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正月十六。
前呼後擁的華州新任官員們,在折衝府、團結兵、官吏的十里郊迎下,昂然踏入華州公廨。
原華州團練副使劉仁實與劉丹陽交著交割,臉色卻著實難看。
雖說回到雍州也同樣是當團練副使,麾下的團結兵可能比在華州時還多,可劉仁實感受到了濃濃的嫌棄。
劉丹陽並沒有嫌棄被徙來華州,他的目標已經定下:儘可能從四六不沾的團練副使轉為正經地方官員,品秩不論。
不管是從五品下司馬,還是從七品下司兵參軍,劉丹陽都不挑。
他受夠了當這遊離於大唐官場邊緣的團練副使,聽上去威風凜凜,其實啥也不是。
面對華州團練使穆阿沙打量的目光,劉丹陽回了一個燦爛的笑容。
他來華州,除了分出部份團結兵,使命是在團結兵內不起衝突。
穆阿沙轉頭看向程處默,笑聲有些乾澀:“十年之隔,使君已經青雲直上了。”
程處默笑道:“當年的袍澤,也都有各自境遇,兩個太子衛率、一箇中郎將、一個團練使,較其他鷹揚府已經強多了!”
穆阿沙笑了笑。
雖然團練使屬於臨時派遣性質,仍舊有不少人眼巴巴地盼著落到自己身上。
談笑間,褚遂良已經將州衙安排得井井有條,唐河上、許杲、車永安、楊嘉賓各自歸位。
程處默吐了口氣,終於知道褚二的惡名是從哪裡來的了。
二堂中,程處默與褚遂良對飲。
“別駕幹練,當然是好事,本官也能少埋首案牘。”
“不過,光芒太盛了些,總得讓僚屬找到自己的位置。”
程處默吃了一口茶湯,評價了一下褚遂良。
總體來說,褚遂良這個別駕是好的,但越俎代庖、事無鉅細就有點不對了。
“下官……呵呵,情不自禁。”
褚遂良尬笑。
他的毛病,自己一清二楚,不過是改不掉罷了。
“至少,瑣碎事務你得丟給長史唐河上幹,免得失了身份。”
“本官在殿中省當值時,你還得代本官執掌華州,撲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太浪費精力了。”
“畢竟,長史是陛下點名安排進來的。”
程處默給褚遂良講明利弊。
聽到李世民親自安排唐河上,褚遂良一聲輕嘆。
唐河上是唐儉之子,李世民的世侄,不是褚遂良一個十八學士之子能比較遠近親疏的。
褚遂良今天的一把抓,沒準已經讓唐河上不滿了。
好訊息是,程處默的話明確表示,他不在華州期間,由褚遂良這別駕代掌華州。
如此,褚遂良沒有絲毫不滿,讓一讓唐河上也不是不能接受。
“另外,本官知道別駕嫉惡如仇,但右丞與司功參軍雖為父子,行事卻不同,別駕當慎之。”
程處默有點心累,得褚遂良這個別駕,好處是他施政能力還行,壞處是他的脾氣剛強、心眼不大。
褚遂良雖然沒有明顯表示出對許敬宗的敵意,但程處默知道,他們早晚是死對頭。
這事程處默也管不了,但程處默能勒令褚遂良不得針對許杲。
褚遂良點頭:“下官知道輕重,使君帶來的幾名官員都不會妄動。”
暗暗地,褚遂良腹誹,使君還真瞭解自己的脾氣,提前預防上了!
本來還想著藉機給司功參軍許杲一點顏色看看呢,結果……
咳咳,想什麼呢,本官可是正人君子!
鄭縣令、鄭縣丞、鄭縣主簿、鄭縣尉、華陰丞、下邽丞與華州僚屬齊聚二堂,畢恭畢敬地參見刺史。
程處默點頭,華陰令與下邽令無令不得出境,讓縣丞出境來參見很合理。
“下邽縣如今歸於華州,滔滔渭水成為州縣之間交流的障礙。”
“長史唐河上,你督士曹在渭水架浮橋,還得考慮讓漕船上下。”
唐河上與司士參軍邴丹青欣然領命。
司戶參軍逯仁章提出異議:“使君,浮橋能修,但所需石牛、鐵鏈、浮舟耗費不小,倉曹儲存的錢糧難以支撐。”
錢糧方面,都是戶曹記賬、倉曹保管實物,逯仁章的意見基本代表了倉曹的意見。
程處默指頭篤篤敲著圈椅扶手:“難處是肯定有,但我們自己先得盡力。”
“別駕去跟華州冶監協商,枯水季節之前,冶監得把浮橋需要的鐵鏈弄出來。”
“石牛一事,司士參軍去協調鄭縣、下邽縣石刻作坊,讓他們優先提供,不需要精雕細琢,華州一時無力支付的款項,準戶曹開出蠲符,讓作坊、匠人連續抵以後的稅賦。”
伐木造船倒簡單多了。
官員陸續散去,只有司功參軍許杲被程處默留了下來。
“道佛在功曹的管轄範圍內,本官要單獨交給你一個任務。”
“借巡察道佛之名,看盡少華山及山麓的道觀,找到一位臉上有疤痕的秦靈子道長,觀察他的處境。”
“在能力範圍內,合理改善他的生存條件。”
程處默一字一句地交待許杲。
秦靈子是稱心出家後的道號。
李承乾雖然一個字都沒說,程處默卻能領會他的意思。
不管怎樣,李承乾對稱心都有一份愧疚,即便不能親自關照,也要讓秦靈子平靜地生活下去。
許杲雖然不怎麼關心這些風流韻事,卻也不至於完全沒聽說過。
哦,為人僚屬,要學會少動嘴、多動腿,大嘴巴嚷嚷的人升不了官的。
其實李承乾狠一狠心、讓秦靈子從這世間消失,才是最省事的做法,畢竟渭水又沒有蓋子。
但李承乾現在的做法,才是程處默最欣賞的。
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隻考慮利益的冷血君王。
召來團練使穆阿沙、團練副使劉丹陽,程處默明確表態:“團結兵是華州的一股力量,東要側應潼關,西要保障雍州門戶的安全。”
“你們怎麼較量本官不管,但不許見血、不得傷了性命,華州不能亂。”
“太華山、少華山內的山農,團結兵配合鄭縣、華陰縣梳理,有兇頑之徒送衙門法辦。”
指望團練使與團練副使一團和氣,那是緣木求魚。
朝廷核准華州那麼多團結兵數量,是希望他們能輔助潼關、折衝府做事,而不是讓他們內鬥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