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人要忍,對敵人要狠。”

程處默書寫出來的家訓張貼在程氏祠堂,讓程處亮好生頌讀。

棘條請罪一事,在皇城諸司中風靡,跟程處默沒有過節的官員笑得打跌。

雖然有些狠,但這才解氣。

吏部郎中李義府眼帶笑意,心頭動了心思。

只要他李義府在吏部一天,吳天德父子就別想跳出晉王府。

等著吧,絕命藥師的試毒物件,誰敢保證不是吳德仁呢?

保寧坊,晉王府。

李治陰沉著臉,俯瞰著座下的吳天德:“王師是覺得,本王已經護不住令郎了?”

堂堂晉王師、晉王行參軍,在大街上向著作郎程處亮服軟,置晉王李治於何地?

吳天德拱手:“大王,下官並無此意,不過想著冤家宜解不宜結,本著不給王府添麻煩的心思,前去認個錯。”

“哪曉得……”

李治眼中的怒意更盛:“現在呢?怎麼,行參軍沉痾難起,要本王開個方子嗎?”

吳天德忍不住一個哆唆,真的後悔把吳德仁從華州鄭縣弄回長安了。

“行參軍傷勢不重,是些皮外傷而已,明天就能回來當值。”

吳天德趕緊解釋。

絕命藥師的方子,誰也不敢接啊!

“正月十一的常朝,王師彈劾東宮所屬去長口城與民爭利。”

李治的聲音透著一絲陰毒。

長口城的利益,晉王府爭取不到,那就都別想拿!

吳天德腦子嗡嗡的。

要形成敵對狀態,群賢坊外的罪不是白受了嗎?

“下官遵命。”

吳天德忍氣吞聲。

-----------------

“知節,你家大郎,行事頗有章法。”

兩儀殿後,逗鳥遛狗的李世民眼帶笑意。

雖然有人傳言程處默行事暴戾了些,但在李世民眼裡,程處默的分寸掌握得極好。

要是程處默就此教程處亮忍了、和解了,李世民倒要看不起程處默了。

原因很簡單,年輕時候的李世民,也是那麼恩怨分明!

“娃兒大了,沒法管啊!”

著一身步兵甲的程咬金,執著橫刀守在李世民身邊,雖然打著哈哈,目光卻犀利地掃視四方。

幸好孟春的天氣涼爽,程咬金著甲還不至於熱到流汗。

程咬金倒沒太操心,自程處默出征突厥之後,著實讓他省心。

誒,娃有想法了,就讓他放手幹唄,總不能老拴褲腰帶上嘛。

趁著老響馬在天子面前有幾分薄面,正好讓他闖禍嘛,反正兜得住。

“清河有了身孕,朕居然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盧國公,親家翁,這不太合適。”

李世民聲音裡帶著些許疲憊。

當年李敬在公主院受欺負,李世民確實失察了,可他也及時把李敬嫁出去了,還為她找了程處亮這麼一個如意郎君。

“陛下,臣也是元日才知道的訊息,據說公主的反應不大,差點疏忽了。”

程咬金趕緊辯解。

這一位可是真有資格不講理的,惹不起。

實際上,降嫁的庶出公主,有身孕的多了,也沒見李世民那麼關懷過。

跟王敬直和離的南平公主改嫁劉玄意後,從懷孕到流產,李世民沒有過問一聲。

李世民嘆了一聲:“如此也好,少受罪。”

得到清河公主有孕的喜訊,李世民從內帑中賞賜了三百匹生絹,並撥了一名有經驗的女官去照顧清河公主。

不好的訊息是,女官被清河公主退了回來,李敬口口聲聲信任夫家。

細品,這意思不是信不過宮裡嗎?

也就是程咬金一家待清河公主極好,李世民才息了找麻煩的心思。

“陛下莫憂,盧國夫人排程有方,公主妯娌間關係也和睦,自會好生照顧公主,保她母子平安的。”

程咬金安慰。

盧國公府這些年陸續有娃兒出生,連穩婆都有固定的人選,在程咬金看來真不是多大事。

何況,李敬到盧國公府這幾年,身子骨已經調養得差不多,生個娃應該沒多大風險了。

再說,李世民自己對清河公主有多關心,自己心裡沒個數嗎?

“高履行、長孫衝兩個瓜慫找程處默討主意後,興沖沖地找到朕,要朕參與竹紙與活字印刷,說是給朕二成五的利潤。”

李世民悠悠地開口。

“他們一定看錯了,陛下豈是這等人?”

程咬金拍了個不鹹不淡的馬屁。

“說得對,所以朕要了五成。”

李世民平靜地回應。

當然,李世民也不是白拿好處的,將作監的匠人可以借給高履行、長孫衝使,司竹監的竹子也一口氣安排好了。

高履行、長孫衝、尉遲寶琳幾個瓜慫,也想跟朕平分利益?

想多了。

程咬金滿眼崇敬地看著李世民。

不愧是讓一干響馬臣服的陛下,這氣勢,太響馬了,有著濃濃的瓦崗氣息。

“倒是程處默說這兩樣東西不太容易造出來,讓朕有些不解——法子不是都出來了嗎?”

李世民還是沒明白。

很多東西,知道方法都需要無數次排程,才能達到最佳。

一蹴而就的,往往是在做夢。

“盧國公啊,要是啥時候,朕把程處默外放,成為封疆大吏,你會贊成嗎?”

李世民一聲長嘆。

“但凡陛下需要,就是將大郎送去海中洲也無怨無悔。”

程咬金迅速表態。

他知道這樣對程處默不公,可有什麼辦法?

這個時候,只能順著李世民的話說,逆上那麼一點點,效果會更糟。

“華州刺史、譙國公柴紹病了,朕連連遣名醫、御醫診治仍無效。”

李世民悠悠嘆息。

自從平陽昭公主薨後,柴紹活著,主要是為了拉扯柴哲威、柴令武兄弟。

尤其是巴陵公主降嫁從六品上太僕丞柴令武之後,柴紹心無牽掛,縱然有名醫診治,依舊時日無多了。

華州的情況有些糟糕,華陰縣楊氏勢大,團練使、團練副使對峙,五千二百二十三名團結兵站在兩邊。

雖然團結兵基本保持克制,可誰也不敢保證就沒個上火的時候。

身為輔州的華州要是亂了,雍州都得頭大。

團練使穆阿沙代表吏部尚書楊師道的利益,團練副使劉仁實代表李世民的利益,誰也不服誰。

沒有足夠權威的大臣任華州刺史,是壓不住這二位的。

巧的是,華陰楊氏怎麼也得賣程處默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