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陣刺骨的心寒。

別人救了你,救了你滿城的百姓,你不思感恩戴德,不說給立個生祠,日夜供奉也就算了。

你居然還派人,想去監視他?!

你這腦子,是被驢給踢了吧!

你九叔要是真想搶你的皇位,早在皇宮裡,就連你一塊兒給宰了!

還用得著等到現在?

並且,你派出這麼多人去監視他,你就不怕,你那個神仙九叔,會察覺到?

你就不怕,會因此徹底激怒他嗎?

十足的蠢貨一個!

朱元璋看著軟榻上,睡得正香的朱允炆,拳頭捏得咯咯作響。

【你派出去的錦衣衛,自然是沒有找到朱檤的半點蹤跡。而你也從藍玉叛亂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但你總覺得,朝堂上的那些文武大臣,在看你的時候,眼神裡,總是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鄙夷。】

【你心中的怒火,無處發洩。所以,你迫切地,想要重新樹立起自己作為皇帝的絕對威望。】

【於是,你聽從了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三位心腹大臣的意見,開始了——削藩!】

朱元璋:(☉_☉)

不是?

又削?!

這傻小子,是削上癮了嗎?!

上次,他削藍玉那幫淮西勳貴的兵權,朱元璋也就不說什麼了。

雖然最後搞得一敗塗地,差點亡國,但好歹,他能理解孫子的出發點。

可這一次,他居然把屠刀,砍向了自家的親叔叔們!

他不止一次地跟這小子說過,朱家的子孫,絕對不可同室操戈,自相殘殺!

這蠢貨,轉過頭,就把咱的話,當成了耳旁風?!

並且,那些鎮守邊疆的藩王,可都是他朱元璋,親自定下的,為大明鎮守國門,抵禦外族,清除叛亂的屏障!

這一削,藩王們必然會心生不滿,奮起反抗。

北方的異族,也必然會趁虛而入。

這麼簡單的道理,這蠢貨,就不會想一想嗎?

就這麼聽信那幾個酸儒外人的話?

【沒過多久,周王朱橚,便被你以“圖謀不軌”的罪名,廢為了庶人,全家被流放到了鳥不拉屎的滇南蒙化。】

【之後,齊王、湘王、代王,三位親王,也相繼被削。或廢為庶人,或舉家自焚,或被軟禁於京城,下場悽慘。】

【其中,你的四叔,燕王朱棣,更是被你逼得,在王府之中,學狗叫,進豬圈,與豬同吃同睡,你才暫時放過了他。】

看著畫面中,自己的兒子們,一個個所遭受的奇恥大辱,朱元璋額頭上的青筋,如同虯龍一般,根根爆起!

他的心中,更是悲憤難鳴!

“這個小王八蛋!這可都是他的親叔叔啊!”

他算是徹底看明白了!

他這個好聖孫朱允炆,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畜牲!

而且,還蠢得可怕!!

【一時的勝利,讓你覺得,各地的藩王,也不過如此。就在你磨刀霍霍,打算對實力最強的秦王朱樉動手的時候,朱樉,直接在封地,打著“大明正統”的名義,起兵造反了!】

【你聽到他,居然敢說自己才是正統,又想到了之前,藍玉殺入皇宮,逼你禪位的事情。你將所有的怨氣與怒火,都怪罪到了這些藩王的身上!】

【你固執地認為,是他們當初故意救駕不及時,才導致你當眾出了那麼大的醜!現在,他們又敢說自己是正統,這就坐實了,他們,也想搶你的皇位!】

【你又一次,派出了你的心腹大將,李景隆,率領大軍出戰。】

【對於李景隆,你有著一種近乎盲目的信任。你認為,他之前的失敗,只是因為準備得太過倉促,以及對手,是以藍玉為首的淮西勳貴集團,實力太強的緣故。】

【李景隆,與秦王朱樉的大軍,開始了交鋒。但沒過多久,李景隆的大軍,就再次顯露出了頹勢。】

【你感覺這一幕,似曾相識。恐懼,又一次湧上了你的心頭。】

【就在你以為,自己又要被殺進皇宮,準備收拾細軟,再次逃難的時候,錦衣衛來報——秦王朱樉,因其性格太過殘暴,在軍中濫殺無辜,導致眾叛親離,最終,被他身邊的一名貼身侍女,在侍寢之時,用剪刀刺殺。】

看著自己的二兒子,就這麼窩囊地死了,朱元璋也是無奈地嘆了口氣,眼神中,閃過一絲落寞。

對於這個兒子的性格,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殘暴,嗜殺,在封地沒少幹壞事。

他也曾苦口婆心地勸過,甚至下旨重重地罰過,但都改變不了他。

如今這個結局,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你覺得,是天命在身,每次危急關頭,都會有人出手相助。於是,你又變得囂張了起來。】

【就在你打算,派兵清剿秦王手下那些群龍無首的叛軍時,你的四叔,燕王朱棣,直接在北平,打著“奉天靖難,清君側”的名義,也起兵造反了!】

【而你,則是又一次,派出了你最信任的大將——李景隆。】

看到這裡,朱元璋已經是徹底無語了。

這個朱允炆,真的是蠢得,無可救藥!

豬都知道,一條道走到黑,是會撞牆的。

他還非得一條道走到黑?

還選李景隆?

這不是明擺著,給對面的朱棣,送人頭,送裝備,送經驗嗎?

難道換個人當主帥,他朱允炆,就會當場暴斃啊?!

這李景隆的戰績,都清清楚楚地擺在臉上了,場場大敗,次次拉胯。

也不知道,他身上,究竟是哪一點,吸引了這個蠢貨孫子。

而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朱元璋所料。

畫面中,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大義名號,士氣比天高。

他還迅速地接手了秦王朱樉手下的殘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

最終,在兵臨應天城下之時,那個被朱允炆寄予厚望的“大將軍”李景隆,更是親自開啟了城門,跪地投降。

而朱允炆,則是在幾個忠心太監的幫助下,剃光了頭髮,偽裝成了和尚,從皇宮的地道里,狼狽地逃了出去。

他要去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