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有這等事?”

李世民揹著手在廳堂裡走來走去,心想皇后果然是洞若觀火,早就看出了李泰太不對勁兒。

“那麼,那個神秘女子是誰?”

“微臣不知!”

“此事不要對外張揚。”李世民說。

魏徵自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怕這件事傳揚出去,對越王的名聲有染。

“微臣明白,那麼文學館的那些人如何處置?”

“他們都是泰兒招攬過來,幫著他一起編纂《括地誌》的,此時,並沒有發現他們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和不當的言論,這事兒還是交給泰兒自己去處置好了。”

魏徵一聽,心想你還說不偏心!

怪不得人們都說皇上多愛,果然如此啊!

“微臣請問,陛下派常何率領禁軍搜查東宮一事,就這樣算了嗎?”魏徵表情嚴肅。

李世民聽了,一皺眉,心想你這牛鼻子老道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那麼,依愛卿之見呢?”

魏徵左手背在身後,右手捻著鬚髯,邁著方步在殿內來回走動,搖頭晃腦:“陛下,這件事看上去是一件小事,其實,並非小事,往大了說,可能會關係到大唐的社稷安危。”

“何出此言?”

“承乾和一般的皇子不一樣,本身,他的身份就很特殊,他是嫡長子,也是太子。

因為他腿有殘疾,心理非常敏感,他時常有自慚形穢之意,認為自己沒有帝王之相,而陛下動輒沒有經過慎重考慮,就派常何帶領禁軍去包圍他的東宮,這將會給太子的心理蒙上怎樣的陰影?

想當初,漢武帝和太子劉據之間不就是因為互相猜忌,最終父子相殘的嗎?

如果小的矛盾不解決,將會釀成大的禍患!”

李世民背靠在椅子上:“可是,這件事朕已經做了,又能怎麼辦呢?難道說要朕去向承乾賠禮道歉嗎?”

魏徵繼續說道:“陛下,你還記得漢武帝下《罪己詔》一事嗎?

漢武帝作為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到了晚年犯了很多的錯誤,最後,他能夠幡然悔悟,並向全國下詔,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何等的胸懷?

世人也並沒有因為漢武帝承認錯誤,而小看了他,反而認為他心胸坦蕩。

微臣說一句客觀的話,陛下派常何圍攻東宮一事做得草率了些。

一個普通人在陛下的面前說了兩句太子的不是,陛下立馬就對太子心生疑慮;

那麼,微臣想請問陛下,如果有人在陛下面前說越王的壞話,陛下是否會相信呢?”

“這——。”李世民頓時噎住。

“陛下,承乾和李泰都是你的兒子,為什麼你對他們的看法卻不一樣呢?”

“朕都是一視同仁的。”

魏徵笑了:“陛下,你說這樣的話,恐怕只有你自己相信。

在微臣看來,陛下對越王的寵愛已經到了沒有原則的地步。”

聞言,李世民心想這牛鼻子老道說話果然不給自己留情面。

李世民一笑:“愛卿,泰兒雖然為王,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嘛,你又何必計較他那麼多呢?”

“還是個孩子?要說他是個孩子,怎麼到平康坊北里去了?

那是一個孩子能去的地方嗎?”

“呃——。”李世民不知該怎樣回答他好了。

此時,有侍衛進來稟報說:“孔穎達求見!”

李世民心想這位孔老先生一般不會來找自己的,他來找自己,肯定是有事兒。

“哦,那快讓他進來吧。”

“諾!”

那名侍衛答應了一聲,轉身出去了。

魏徵對李世民說:“陛下,微臣暫且迴避一下。”

“怎麼,你還怕他不成嗎?”

“並非微臣怕他,而是微臣煩他,絮絮叨叨的,沒完沒了。”

李世民聽了,看了魏徵一眼,心想你嫌人家的話多,難道你的話還少嗎?整天被你們這些老頭子煩死了。

魏徵剛從小門出去,孔穎達從正門走了進來,跪伏在地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世民從文案內轉了出來,用雙手把他攙扶了起來:“愛卿,免禮!”

“賜坐!”

有小太監搬來了一把椅子讓他坐下了。

“上茶!”

又有小太監為他泡了一杯茶。

“謝陛下!”

“愛卿,你來見朕有什麼事嗎?”

孔穎達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近來太子的學業有些荒廢了呀。”

“為什麼?”李世民對於李承乾的學業也是非常關注的,此時,聽他這麼一說也是一驚。

“並非因為別的,而是陛下給他送去的奏摺太多了,他從早上起來一直批閱到深夜都批閱不完,太子做事謹慎,對每一份奏摺都批閱得非常仔細,生怕有什麼不妥之處。

這麼一來的話,他哪裡還有時間讀書呢?

可是,此時正是太子讀書的大好時機,如果剝奪了他讀書的權利,微臣以為得不償失啊。”

“原來如此。”

原本李世民覺得承乾已經行了冠禮,該好好鍛鍊他處理政務的能力了,所以,給太子送去了許多的奏摺,當然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也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

對於李承乾批閱的奏章,李世民也會抽查,並未發現有什麼不妥之處,對於這一點他還是滿意的。

但是,沒想到這樣卻影響了李承乾的學習。

“陛下,太子乃國之根本,太子的學業是至關重要的。

當初,陛下讓微臣和陸德明去教導太子,微臣誠惶誠恐,夙興夜寐,生怕耽誤了太子的學業。

微臣深深地知道教育對於太子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歷代的帝王對於太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視。

比如說,漢宣帝對於太子的教育也特別重視,他請來了名師疏廣教導太子《論語》和《孝經》,透過五年不斷的學習,終於使太子通讀了那些典籍。

當疏廣要辭官歸隱時,漢宣帝又贈送了他豐厚的財物。

微臣以為,此時讓太子把大量的時間都花費在批閱奏章上,有一點本末倒置了。”

李世民明白孔穎達是一番好意,知道他是想把太子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儲君:“那麼,依你之見該如何處置呢?”

“回陛下的話,微臣以為至少要把送給太子的奏摺減去一半,好讓他騰出時間來讀書。”

“減去一半?”

李世民心想如果減去太子一半的工作量,那豈不是等於自己要增加一半的工作量?

像批閱奏章這種事又不可輕易地交給他人,要是那樣的話,很容易大權旁落。

可是,這位孔老先生說得有理有據,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話,將來太子的學業如果沒有完成,那人家可就有話說了。

於是,李世民咬了咬牙:“好吧,就依愛卿所說的辦。”

“陛下聖明!”孔穎達說到這裡頓了頓,“不過,微臣還有一事要和陛下商量。”

“什麼事?你就直說吧。”

“是這樣的,微臣的年齡越來越大了,感冒、咳嗽在所難免,經常花去微臣一半多的俸祿!

可是,物價連年上漲,微臣的俸祿卻沒漲過一文錢,微臣的生活是捉襟見肘啊,因此……。”

李世民一聽,鼻子氣歪了,心想你繞了半天的圈子,原來是想漲工資啊,怪不得你提漢宣帝呢,說漢宣帝對疏廣多麼多麼好,又贈送了疏廣多少財物,原來你是另有所指啊。

雖然去年朕已經滅了東突厥,俘獲了頡利可汗,但是,西突厥還存在,高句麗仍在虎視眈眈,還有吐谷渾和吐蕃等其他西域諸國蠢蠢欲動。

因此,我大唐要縮減一切開支和費用,準備對西突厥和高句麗用兵。

朕就想不明白了,你身為太子的老師怎麼這一點覺悟都沒有呢?

如果增加俸祿的話,難道朕能只提高你一個人的待遇嗎?

要是那樣的話,其他大臣豈不是有意見?

可是孔老先生這麼大年紀了,張一回嘴,如果把他給懟回去好像也不太合適。

李世民想了想,說:“這樣吧,如今大唐建立不久,百廢待興,需要花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由於年年征戰,人口銳減,我們現有的人口僅有300多萬,相當於隋朝頂峰時期的1/3,形勢不容樂觀啊。

因此,俸祿是漲不了的。”

“啊?”孔穎達心想,合著我說了半天白說了。

“不過,念你教育太子勞苦功高,朕賞賜你黃金十斤,貼補家用,此事不要對外聲張。”

孔穎達再次行禮:“陛下英明!”

李世民冷笑了一聲,心想給你錢,朕就英明瞭,要是不給你錢的話,恐怕朕就成了桀紂之君了。

晚上。

東宮。

李承乾看著窗外,窗外正淅瀝瀝地下著小雨。

李承乾感到陣陣寒意襲來,雙肩抱攏。

這兩天,李世民送來的奏摺減少了一半,這讓他多少輕鬆了一點。

看來,孔老先生在父皇面前說話還是有點分量的。

可是,當夜深人靜,想到那個難以破解的“死局”時,李承乾的心裡又蒙上了一層陰霾。

畢竟好死不如賴活著!

作為一名穿越者,他原本以為太子乃是一國的儲君,身份尊貴,養尊處優,要權有權,要錢有錢,要美女有美女,那應該是世界上活得最瀟灑的人了,可是,沒想到,到頭來大多不得善終。

早些時候,他並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現在不禁要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呢?

這好像是有點違背常理的。

李承乾心念所動之處,只見模擬器的螢幕上顯示

【秦悼太子死因分析其一,其父秦昭襄王太過長壽,活了七十多歲,悼太子做太子的時間太長了;

其二,他長期在魏國做質子;

一方面寄人籬下,心情鬱悶;另一方面,他認為他的父親不愛他,所以,才會把他派出去做質子,最後,抑鬱而終。】

【扶蘇死因分析:主要是性格因素造成的,扶蘇性格軟弱、愚忠,不具備洞察事物真相的能力。

他在沒有弄清趙高派人送來的詔書真偽的情況下,便自殺身亡了。

如果他剛強一點,當時他正和蒙恬在一起,手握三十萬重兵,完全有翻盤的機會。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秦始皇在身體健康時,沒有確立扶蘇的太子地位,也沒有設立皇后。】

【劉榮之死:

其一,他的父親漢景帝是個冷血動物,不念父子親情;

漢景帝是一個極其理性的人,當他確定要廢掉太子劉榮,改立劉徹為太子時,周亞夫、竇嬰等大臣苦勸也無濟於事,反而讓漢景帝下定決心為劉徹清障;

其二,劉榮的母親慄姬是個頭腦簡單的人。

她簡單地認為自己的兒子做了太子,就是一成不變的了,自己將來也會坐上皇后之位。

因此,她斷然拒絕了館陶公主主動提出的,陳阿嬌和劉榮之間的親事,從而得罪了館陶公主。

館陶公主又把女兒陳阿嬌許配給了劉徹,與王夫人結成聯盟。

館陶公主是漢景帝的姐姐,整日在漢景帝的面前說慄姬的壞話,王夫人聰明絕頂,擅長權術,最終導致慄姬被廢,劉榮也被廢黜。

其三,劉榮被貶為臨江王之後,不知收斂,仍然大興土木,並且,佔了宗廟的土地;

其四,審問劉榮的是蒼鷹郅都,此人是個酷吏,性格堅忍毒辣,最終,迫使劉榮在獄中自殺。】

【戾太子劉據死因分析:

其一,當時衛青已死,劉據失去了外戚的支援;

其二,劉據得罪了江充,而江充是漢武帝的寵臣,江充擔心劉據繼位後,會對他不利,因此,在東宮事先埋下了桐木人,然後,再派人去搜查,劉據無法辯解,難以自明;

其三,劉據和漢武帝之間缺少溝通,父子之間存在隔閡;

到了漢武帝晚年,漢武帝對劉據也確實有些看法;

其四,劉據所掌握的兵力太少,在與朝廷的軍隊對抗時,處於敗勢;

其五,劉據的心理抗壓能力弱,如果他兵敗後,不自殺,選擇返回朝廷的話,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其六,劉據的母親皇后衛子夫,年老色衰,已經失去了漢武帝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