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赤壁是普羅大眾津津樂道的故事,但戰爭究竟是不是因為火攻取勝一直存在爭論。首先湖北長江流域冬季出現東南風不算罕見,受大氣環流反氣旋影響,還有湖陸風的原因,此外小氣候小高壓都會在冬季引起東南風。

曹軍中有很多荊州本地部隊,他們對長江流域的氣候的環境很瞭解。因此說曹軍不瞭解氣候,尤其是不知道會有東南風不現實。

其次古代戰爭雙方都很注重防禦火災,火攻也許能夠燒燬戰船,但就戰役層面來講基本不可能起到決定性效果。單說營寨就很難被火攻影響,水寨和陸寨不是簡單的連成一片,而是各部分散設立,依託營寨群體系形成相互拱衛之勢。

陸地上各個寨之間的雜草枯枝都會被清理乾淨,還會挖掘壕溝中間用寬木板連通,某一個寨子被攻陷,不會影響其他寨子防禦。水寨比陸寨還講究分散,水軍戰船大小不一作用不同出擊位置也不一樣,營寨不單是駐紮基地還兼顧出擊功能。水寨間預留寬闊的水道便於船隻通行,焚燒幾個寨子很難造成整體性火災。

聯軍統帥周瑜是土生土長的淮泗人,常年在鄱陽湖操練水軍深諳用兵之道,但要說他是不世出的軍事統帥還不至於。赤壁之戰後又發生爭奪荊州的江陵之戰他表現平平,而江陵之戰的戰役主力是劉備,其中最耀眼的將星是關羽。

就赤壁之戰來說,曹操真正的對手是叫人發狂的後勤補給。赤壁之戰中曹軍規模接近孫劉聯軍四倍,戰爭伊始就暴露出後勤補給的致命問題,赤壁北面是雲夢沼澤區,漢水和長江交匯處在孫劉聯軍控制下,曹軍後勤全靠長江轉運。

荊州最大的物資儲存站是襄陽,江陵只是荊州第二道防線的補給中心。江陵的任務是在第一道防線丟失後接替襄陽補給荊州軍隊,劉表沒考慮到還要負擔曹軍的補給。現在曹操手底下十幾萬人,等於平白多出一倍的需求,時間一久僅靠江陵貯存的物資不夠支援,還要從襄陽順漢水南下再轉陸路運到江陵。

劉備發現了這個弱點,派遣關羽水軍在漢水流域遊擊劫掠,今天襲擊一處兵站,明日又燒一處倉庫,襄陽和江陵之間糧道幾近斷絕。漢水航道走不通還能走當陽,從陸路轉運到江陵走長江水道,可惜曹軍沒能完全掌握長江制水權,幾場交戰損失些戰艦不說周瑜的前鋒艦船竟然遊蕩到鄱陽湖。

如此以來襄陽至江陵的補給線徹底斷絕,曹操不得已放棄水陸選擇全部經由陸路運輸。那個年代湖北可不像現在阡陌連片,到處都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丘陵湖泊坑窪不平。人吃馬嚼好容易從襄陽到竟陵,還要穿越雲夢沼澤區才能到達赤壁。

後勤補給越發變得困難,曹操打斷靠雄厚實力咬牙堅持下去,孫劉聯軍打不起持久戰,挺到明年勝利必然是曹軍。

堅持兩個字說的容易,後勤不足是實實在在的困難,肚子填不飽軍士們只能自己想辦法,時間一長就出會問題。侍從報告烏桓人出了事,範方不知搭錯了哪根筋撿拾蘑菇下酒,錯將毒蘑菇當成美味,吃下去患了精神病躺在床上滿嘴胡說八道,一會兒抓小人一會又大喊看見漫天花海。

烏桓人在北方經常採蘑菇吃,跑到南方抵不住蘑菇美味,開始還是個別人偷著吃,吃了沒事大家跟著一起吃。再小心也沒用,時間長肯定會吃到毒蘑菇,烏桓人有一多半吃壞了肚子全躺在帳篷裡鬧神經。

軍隊失去戰鬥力就夠鬧心了,戰馬的情況更糟糕,很多騎兵遛馬的時候粗心大意,不曉得馬匹誤食了些什麼,現在大多數戰馬口吐白沫,獸醫沒見過這種情況毫無辦法。曹操大手一揮全都攆回北方,以後可別再來丟人現眼。

說到底還是制水權不在手上,北方人不習慣長江水戰有勁使不上,此後作戰主力轉移到荊州水師,本來荊州人就不服,眼看北方軍隊吃癟作戰更加不肯賣力。

指望外人不靠譜,打仗還得靠自己。曹軍想出一個辦法,將戰艦用鐵鎖連結上鋪木板貫通。長江水紋非常複雜,滾滾江水中戰船一字排開只會相互碰撞,連環戰船不存在這個弱點,一來搖擺幅度變小不懼風浪船顛簸;二來甲板面積寬闊,北方人敢在甲板上穿重甲作戰。

這是個好主意,經歷幾次小規模實戰效果明顯,等得到制江權後勤再無壓力,不需要十多萬兵力,一股騎兵跑去吳郡接受投降就行了。可週瑜僅用一次火攻偷襲就讓曹軍感受到什麼叫無可奈何。

周瑜的火攻沒能燒燬幾座寨子,曹軍損失微乎其微,然而卻暴露了連環戰艦的弱點:連環戰船操作不便行動遲緩,一角起火整片船隻都被燒燬。軍士跳進水裡躲避大火,身披重甲落在滔滔江水裡十不存一。接下來的作戰周瑜火攻再次奏效,曹軍不得已放棄了連環戰船的作戰模式。

曹軍拿不下滾滾長江,身後廣大的沼澤區域更讓他無奈。屋漏偏逢連夜雨,南方冬季溼冷與北方嚴寒大不相同,到處都是泥濘的水坑。大軍駐紮同一地區時間長難免忽略衛生。人畜的生活垃圾泡在水坑裡滋生細菌,先是人牲混住的騎兵營爆發疫病,軍馬全部倒下緊接著軍士成群發燒癱軟不起。

患病的人越來越多,很快補給糧食變成順帶轉運傷病。騎兵營地處在全軍後方轉運病患還算容易,然而也正是因為處在後方,輜重運輸都要經過騎兵營地前往其他營寨,疫病跟隨輜重人員不可避免的傳染到整個部隊。

時間轉眼到了年末曹軍疫病大爆發,一個傳染十個、十個傳染百個,等到發現疫病擴散什麼都晚了。

有戰鬥力計程車兵本就不多,加上病來如山倒,在撐下去不用打仗所有人都的病死,曹操懊悔極了,早知道換成士族軍隊來送死多好,事已至此不想退也不成,只有長嘆一聲焚燒戰船撤出傷心地。

大火一起聯軍就知道曹操撤軍,周瑜馬上封鎖江面同時快船縱隊直插洞庭湖。要命的不在周瑜而在荊州水軍,荊州軍迫於壓力協助曹軍作戰,本來人心不服,現在你打敗了誰還願意給你殿後,荊州水軍一半轉投劉備一半一鬨而散。

周瑜水軍就在洞庭湖等著,病殃殃的大軍沒了水軍掩護去江陵等於送死,現在只有走陸路穿過雲夢沼澤區從華容道返回江陵。

這條路之前被用作補給線,然而小股輜重部隊透過容易,幾萬大軍走在泥濘小路上簡直難如登天。行軍緩慢身後還有孫劉聯軍不時騷擾,補給斷絕降的降死的死,十幾天路程走完軍隊沒剩下多少活口。

官渡之戰曹操以劣勢戰勝袁紹,赤壁之戰換成孫劉聯軍以絕對劣勢取勝,兩次決定中國命運的決戰出乎所有人預料。各有各的說辭各有各的解釋,但其中一點天下人達成共識——曹操的好運氣用盡。

此次戰敗不光是河北寒門的失敗,整個天下的寒門都遭到慘重打擊。人員傷亡倒在其次,無數的輜重甲冑損耗,高昂的氣勢遭受挫折,寒門無力在短時間內恢復力量,反觀高門卻沒受到一絲一毫影響。

這次失敗不僅是阻礙了統一程序,此消彼長之下天下寒門前途黯淡,今後再想作戰就必須要藉助豪門的力量。曹氏眼中一切都在其次,現實問題在於體面的和豪門重新達成聯合,這是曹操眼下亟待解決的難題。

天下時局發生劇烈變動,關中軍閥猛然發現相比內鬥自我消耗,大家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更緊迫。爭論的焦點無非兩樣,赤壁之戰後劉備蠶食荊州孫權也在打合肥,曹操無暇西顧,那咱們關中人是不是可以東出製造壓力逼曹操分一杯羹;或者說,趁現在倒向曹操,雪中送炭同樣能收穫利益。

有人贊同就有人反對,爭吵到第一次合肥之戰結束還沒明確結果。直到曹操釋出《求賢令》的訊息傳到關中,可謂一石掀起千層浪。

曹操一生寫過很多《求賢令》散文,優質者首推《論吏士行能》令,此篇直言不諱:“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全文不長但充英雄意氣,有戰功有才幹就應該破格提拔,願意接受就接受,不願意接受就撞牆——死切!

而當下這一篇《求賢令》感官完全不同,表面上看說的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但是仔細研究不難發現內全是另一番樣子。

第一篇“求賢”完全沒有了過去的孤高,明裡暗裡好言安撫士族。文章先自我檢討:世間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上位者不去尋找,之後開始借用人物梳理高門和寒門的關係。文章一共出現四個人物,孟公綽首當其衝,此人出身晉國世卿,封地比騰國和薛國還廣大,可以說是高門望族的代表人物。

曹操對他的品行表示肯定,進而說出“老則優不可為騰薛大夫”,意思是說孟公綽應當身居高位,做小國的家臣不合適。這等於承認高門望族在道德領域的絕對權威,認可高門把持國家的頂層架構。

接下來說到姜子牙出身底層,管仲品行不高收受賄賂,陳平“背嫂受金”名聲壞,這三個人有汙點但不能說他們沒本事。本來單獨說沒什麼關係,問題就出在四個人寫在一起,還將孟公綽放在第一位。

這樣講話就有些不好聽,言外之意是雖然寒門品德低劣,但看在有能力的份上,請德高尚的高門讓渡一些權利,不用讓太多,因為寒門只配做小國大夫。

第二篇“取士勿廢偏短”則是對過去唯才是舉政策的辯解。

開頭直接一句“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拿出辯證關係講道理,講完道理就該擺事實。同樣借人物說事,拿道德有缺的陳平和不守信用的蘇秦舉例子,解釋有缺點但有才能的人不能廢棄不用,起碼能避免政府缺少專業人才而辦事不利。

話說的挺委婉,不是故意用寒門和高門搞對抗,寒門就和工具一樣,好壞暫且不論,方便使用比閒置要強嘛。

這裡插一句嘴,寒門衰弱是不爭的事實,曹氏為維護統治權必須回頭和高門重新拉手,但在高門達成合作之前,曹氏又不可能徹底放棄寒門。所以說曹操首先在態度上有所讓步,拉一踩一兩面搞平衡。

到這裡還算勉強可以接受,可看到最後一篇“舉賢勿拘品行”就是赤裸裸的罵人了。不光天下士族難以認可,寒門也如同吃了蒼蠅一般泛噁心。

和之前一樣,“舉賢勿拘品行”依舊借用人物講故事。

商代的伊尹和傅說都出身“賤人”,管仲是個“賊”,蕭何曹參原本是小吏,韓信陳平身背罵名,吳起殺妻還不孝;這幾個人別看品行差勁,但都是成就王業聲譽千載的人物。

因為這個原因,我曹操才提拔有本領有才能的微末小吏作將領或者郡守,如果還有不仁不孝但能治理國家、擅長作戰的人還沒被發現,那麼就請不拘一格推薦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