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被床頭滑落的保溫杯驚醒時,牆上的北極熊標本正以15度角傾斜。他赤腳踩上地板,發現整間臥室的地面已經形成東南高、西北低的坡度。對講機裡傳來值班員的吼聲:“b區地基下沉了四十厘米!”

李墨飛套上防寒服衝進觀測臺時,電子水平儀的警報聲像垂死的蜂鳴。透過結霜的玻璃窗,他看見十二座凍土監測樁歪斜著指向天空,像被巨手按進融土的鐵釘。卡西姆蹲在最近的監測樁旁,用鹿皮手套抓起把黑色泥漿:“聞到了嗎?死亡的味道。”

泥漿在零下7c的空氣中冒著熱氣,散發出腐壞的雞蛋味——這是硫化氫超標的特徵。

陳曦的視訊電話打斷緊急會議。她身後的實驗室裡,離心機正以危險的高速旋轉:“凍土樣本總汞含量每千克32毫克,是飲用水安全標準的230倍。”

李墨飛將試管中的融土樣本倒入檢測儀,顯示屏上的汞柱指數瞬間突破紅色警戒線。艾瑞克突然抓起桌上的地質錘,砸碎正在融化的凍土牆——牆體內嵌著的上世紀氣象站鐵盒暴露出來,鏽蝕的盒蓋上用俄文標註著“1940.08.17”。

“等等!”卡西姆按住艾瑞克的手腕,“冰層在說話。”

甲烷氣泡從融化的凍土層中逃逸,在冰面形成密集的蜂窩狀孔洞。李墨飛將水下聽音器探入冰湖,耳機裡傳來持續的“啵啵”聲。聲紋分析軟體突然彈出匹配提示——這些氣泡破裂的節奏,與1940年列寧格勒氣象站傳送的摩爾斯電碼完全一致。

“是求救訊號‘sos’的變體。”艾瑞克調出檔案庫的磁帶錄音,“當年德軍圍城期間,氣象學家用冰層氣泡傳遞加密資訊。”

卡西姆用鯨骨刀剖開氣泡孔,發現每個孔洞底部都附著汞珠。老人在雪地上畫出因紐特星圖:“這些毒珠的位置,對應著祖先標記的危險獵區。”

陳曦傳來嗜冷菌株的基因圖譜:“gy-57菌株能在-25c分解甲烷,代謝產物是水和單質碳。”李墨飛將培養皿中的灰色菌毯鋪在凍土融化區,三小時後,硫化氫濃度下降了63%。

艾瑞克注意到菌毯邊緣的異常隆起。他用冰鎬撬開表層,發現菌絲網路正將汞珠包裹成碳化球體。質譜儀顯示,這些球體的重金屬滲透率僅為0.003%——完美的天然封存結構。

“它們在模仿北極狐儲糧。”卡西姆指著遠處雪地上的狐穴,“把毒物埋進永凍層深處。”

食物儲藏室失竊那夜,紅外攝像機拍到了震撼畫面:三頭北極熊在啃食科考站的鐵皮外牆。李墨飛收集的熊牙劃痕樣本顯示,金屬碎屑中含有大量氧化鐵——這是北極熊在補充因食物鏈斷裂缺失的微量元素。

“它們的胃液酸度提升了5倍。”陳曦解剖了病死北極熊的屍體,“能溶解厚達3毫米的鋼板。”

卡西姆在熊類活動區撒下海豹骨粉,但次日清晨發現骨粉被菌毯吸收殆盡。嗜冷菌在代謝報告中顯示,骨粉中的鈣質加速了汞固化程序。

白夜降臨那周,科考站伺服器因地基傾斜頻繁宕機。李墨飛發現所有凍土資料都出現相同誤差:每份檔案末尾被新增了1940年的氣象程式碼。艾瑞克將備份磁帶放入老式讀帶機,聽到夾雜電流雜音的德語廣播:“這裡是列寧格勒,我們需要空氣樣本……”

卡西姆用鯨骨刀雕刻冰碑,刻痕深度與伺服器報錯頻率同步。當最後一刀落下時,備用電源突然恢復,所有顯示屏同時播放1940年北極光膠片——膠片邊緣的劃痕與凍土裂隙走向重合。

第七天,菌毯覆蓋面積突破臨界值。李墨飛目睹灰色菌絲爬上氣象塔支架,將鋼樑腐蝕出蜂窩狀孔洞。艾瑞克用液氮噴射器緊急處理時,發現菌絲在-196c下仍保持活性。

“它們在進化。”陳曦傳來基因測序報告,“每代菌株的汞耐受性提升19%。”卡西姆將鯨油潑灑在菌毯邊緣,古老油脂中的omega-3脂肪酸竟抑制了菌絲擴張。

凌晨三點的警報聲中,十二頭北極熊包圍了科考站。它們用滲血的掌墊拍擊菌毯覆蓋區,每擊都在冰面留下放射性裂痕。李墨飛透過監控看到,領頭母熊的右眼虹膜呈現異常金色——這是汞中毒的典型症狀。

卡西姆舉起祖先的鯨骨矛,矛尖綁著浸泡海豹血的菌毯碎片。當第一縷陽光刺破白夜,熊群突然停止攻擊,轉而瘋狂啃食被血浸透的菌絲塊。艾瑞克的檢測儀顯示,它們的血汞含量正在以每分鐘0.01ppm的速度下降。

會議桌的傾斜角度達到了12度,李墨飛不得不用膝蓋抵住桌腿才能穩住膝上型電腦。投影儀在牆面上投出的規劃圖扭曲成梯形,艾瑞克用三本《極地生態學報》墊高投影機底座,泛黃的期刊封面在藍光下泛著水漬。

“菌毯培植區半徑限定在1.2公里,正好覆蓋汞濃度超標的紅色區域。”李墨飛敲擊觸控板,衛星地圖上浮現出同心圓熱力圖。卡西姆突然起身,鹿皮靴在傾斜的複合地板上打滑,整個人撞向存放凍土樣本的冷藏櫃。櫃門彈開的瞬間,三管汞汙染樣本滾落,在菌毯覆蓋區摔成放射狀裂痕。

“小心!”艾瑞克抓起汞含量檢測儀,數值在菌毯接觸汞珠後迅速回落。灰白色的菌絲像活物般包裹住汞珠,分泌出的黑色分泌物將其固化成碳球。

卡西姆將鯨骨刀插入外牆冰層時,刀柄上纏繞的海豹腸線在寒風中繃直。老人從鹿皮囊中倒出二十餘顆汞珠,這些從汙染區收集的液態金屬球已在-40c中凝固成銀灰色彈丸。他用刀尖蘸取混合著馴鹿血的天然赭石顏料,沿著科考站外牆刻下等距刻度。

“每三個刻度代表能致死的汞暴露量。”卡西姆的呼吸在冰牆上凝成霜花,"我祖父刻的是海冰安全線,現在我刻的是毒物警戒線。"

李墨飛用鐳射測距儀掃描刻度間距,發現每道刻痕的3.3厘米間隔,精確對應菌毯每日淨化0.1克汞的速度。當第七道刻度完成時,警戒線末端的汞珠突然開裂,露出被菌絲包裹的碳化核心。

陳曦的影片視窗彈出時,她身後的白板寫滿偏微分方程。鉛筆跡被反覆擦改,邊緣暈染的咖啡漬形成樹狀分岔。“汞遷移模型需要引入北極熊活動變數,”她將運動感測器資料匯入公式,“每平方公里熊群密度增加1%,汞擴散速率下降0.7%。”

艾瑞克將方程引數輸入氣候模型,工作站風扇立即發出負荷過載的嗡鳴。卡西姆突然指向窗外——三頭北極熊正用前掌拍擊菌毯邊緣,gps項圈資料顯示它們的活動軌跡與模型預測路徑誤差不超過15米。

“它們能感知菌絲代謝產生的次聲波。”李墨飛調出地震監測儀記錄,"頻率在19-23赫茲之間,正好是北極熊求偶聲波的區間。"

當最後一個氣象站完成資料同步時,暴風雪正在白令海峽形成氣旋。李墨飛蜷縮在通訊塔頂的維護艙裡,手持式訊號增強器因低溫出現頻偏。下方三十米處,艾瑞克帶領電工團隊重新鋪設被北極熊扯斷的光纖,融化的雪水在電纜表面結成冰甲。

“輸入最終係數。”陳曦的聲音在呼嘯的風聲中時斷時續。李墨飛將凍土穩定性引數從0.67修正為0.71,這是卡西姆最新刻度的實測值。按下回車鍵的瞬間,維護艙的應急燈突然轉綠。

格陵蘭努克氣象站最先響起提示音。值班員奧爾森看著突然恢復正常的汞含量曲線,失手打翻珍藏的2015年份鯨脂咖啡。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監測螢幕上,代表甲烷洩漏的紅色區域正以每分鐘400米的速度收縮。

卡西姆站在科考站屋頂,手中的鯨骨刀因共振微微發燙。方圓三百公里內的十二座氣象站同時釋放出19赫茲的安全訊號,這個頻率既能穿透暴風雪,又不會驚動遷徙中的北極熊群。老人用刀尖劃過冰簷,落下的冰晶在探照燈下折射出七彩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