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陶埏》應急,牛棚安家
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洪崖洞主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那幾只意外套著的野雞和兔子,總算是讓張家這間又冷又破的牛棚裡頭,飄出了點難得的肉香味兒。
一頓雖然簡單,卻也熱乎乎的燉肉湯。
讓那幾個餓了好些日子的娃兒們,吃得是小臉紅撲撲的,肚皮也滾圓。
就連張大山和王氏,也覺得那乾癟了好些日子的身子裡頭,像是重新灌進了一股子暖流,添了些力氣。
這頓飽飯,就像是那大冬天裡頭的一縷日頭光。
暫時把籠罩在一家人心頭上的那股子絕望和愁苦,給它驅散了不少。
可張大山心裡頭明白,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套兔子抓野雞,那得看老天爺賞不賞臉,運氣好賴。
野菜野果呢,更是得看時令,還填不飽肚子。
要想真正地活下去,讓這一家十口人不再挨餓受凍。
頭一樁,就得先有個能遮風擋雨、安穩睡覺的地兒。
眼下這破牛棚,四面漏風,頂上漏雨,晚上冷得跟冰窖似的。
娃兒們身上那點單薄衣裳,哪裡扛得住?
再這麼下去,別說開荒種地了,怕是連這個冬天都熬不過去。
必須得想法子,趕緊把這破屋子給它拾掇拾掇。
哪怕只是臨時應應急,至少也得讓它能擋點風,遮點雨,稍微保暖些個。
可是,用啥來修補呢?
普通的黃泥巴?他們先前也試過,幹了就裂,雨水一泡就化,不頂用。
去買木料或者磚瓦?那更是想都不要想,家裡現在連買鹽的錢都得省著用呢。
張大山的眉頭,又緊緊地鎖了起來。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投向了腦海深處那部無所不包的《天工開物》。
他仔仔細細地搜尋著,希望能從裡頭,尋摸出些個能解眼前困境的、簡單易行的法子。
很快,他的注意力,便被那《陶埏》一篇裡頭,關於土木營造的部分給吸引住了。
雖然那燒製磚瓦的法子太過複雜,眼下是指望不上了。
可裡頭關於那“和泥”、“製坯”的一些個細節描述,卻讓他眼睛一亮。
書上說啊,這做磚瓦用的泥料,並不是那越純淨的黏土就越好。
反倒是要根據那土的性子,適當地,往裡頭摻上些沙子。
這沙子,就像是那骨頭架子,能有效地減少泥坯在晾乾的時候收縮,不容易開裂,還能增加密度和硬度。
書上還特意說了,往這泥料裡頭加“筋料”的要緊。
比如那切碎了的稻草、麥秸、麻筋甚至牲畜的毛髮。
這些個草木的纖維,就跟那蓋房子用的鋼筋似的,能大大增加土坯的韌勁兒和抗拉扯的能耐,讓它不容易斷裂。
“改良泥漿!”張大山心裡頭“咯噔”一下,像是抓住了什麼。
對!就是這個!
要是能用這種改良過的、摻了沙子和草筋的泥漿,來修補這牛棚牆上的裂縫和破洞。
那它的強度、粘度和耐水性,肯定比那普通的黃泥巴要強上太多了!
甚至,還能用這種改良的泥料,做些個簡易的土坯出來,把那些個特別大的窟窿給它堵上。
這個法子,要用的黏土、河沙、稻草,這附近都能尋摸到。
技術上也沒啥太難的,花銷也小得很。
簡直就是為他們眼下這困境,量身定做的應急好法子啊!
張大山的心裡頭,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立刻就把這個想法,跟王氏和幾個大點的娃兒說了。
“咱們不能再這麼凍著了。”
“爹想到一個法子,可以把牆上的洞和裂縫都堵嚴實了,還能讓屋頂不那麼漏雨。”
“就是得辛苦大家夥兒,一起動手,和泥,做點特殊的‘泥巴’。”
一聽說能修房子,不再挨凍漏雨了。
娃兒們雖然不大明白爹說的“特殊泥巴”是啥玩意兒,可都立刻來了精神。
王氏更是連連點頭:“當家的,你說咋弄,俺們就咋弄。只要能讓娃兒們少受點罪,再苦再累俺們也幹。”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和泥補屋”行動,便立刻展開了。
張大山指揮著鐵牛和石頭,去附近尋摸合適的黃黏土,又去河邊揹回來乾淨的河沙。
王氏則領著花兒、丫丫、栓子和柱子,去田埂地頭或者打穀場,儘可能多地收集乾枯的稻草和麥秸。
再用那把生了鏽的鐮刀,仔仔細細地,把它們都鍘成一寸來長的小段。
材料都備齊整了,這和泥的活計就開始了。
張大山親自上陣,教家裡人咋個把黏土、河沙、還有那鍘碎了的草筋,按照大致的比例給它摻和到一塊兒。
再加入適量的水,反覆地攪拌、踩踏。
這一回,他們的目標不是做那規規整整的土坯。
而是要做那粘稠度更高、更適合拿來塗抹牆壁縫隙的泥漿。
所以,這水的比例要稍微大一些,那草筋也要摻得更多一些,好增加它的粘度和抗裂的能耐。
很快,一大攤瞅著黑乎乎、黏糊糊、還夾雜著無數草末子的改良泥漿,便和好了。
接下來,便是這修補的活計了。
張大山讓鐵牛和石頭,先用些個撿回來的碎石塊和爛木頭,把牆壁上那些個特別大的破洞,先給它大致堵上。
然後,他便親自拿起用木板削成的抹子,舀起那改良的泥漿,開始仔仔細細地,往牆壁上的裂縫和孔洞裡頭填。
他塗抹得很仔細,也很厚實,確保把每一處縫隙都給它填滿了,壓實了。
這改良過的泥漿,那粘性果然比普通的黃泥巴要強得多。
能夠很好地粘在牆壁上,而且也不容易開裂。
王氏和花兒也學著他的樣子,用手或者小木板,把泥漿往那些個細小的裂紋上抹。
栓子和柱子則負責用小桶,來來回回地傳遞泥漿。
一家人齊上陣,幹得是熱火朝天。
除了修補牆壁,張大山還讓鐵牛爬上那並不算太高的棚頂。
把摻和了更多草筋的、更粘稠的泥漿,厚厚地,塗抹在那些個漏雨的茅草縫隙和屋頂的破洞上。
形成一層像是能擋水的保護膜。
雖然不能保證往後一點雨都不漏,可至少,也能大大減輕那雨水直接往下滴答的情況了。
他們甚至還用這種改良的泥料,臨時做了幾十塊簡易的小土坯。
晾乾了之後,用來填補牆角那幾個特別大的窟窿,也增加了牆體的穩當勁兒。
一直忙活到天擦黑。
一家老小都累得是腰痠背痛,身上也沾滿了泥巴和草屑。
可瞅著眼前這間雖然依舊破舊、卻也明顯變得“嚴實”了不少的棚屋。
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牆壁上的裂縫和破洞,大多都被填補上了。
屋頂也瞅著厚實了不少。
雖然那新糊的泥巴還沒幹透,散發著一股子潮溼的氣息。
可至少,那呼嘯的寒風,好像真的被有效地擋在了外頭。
當天晚上,一家人又擠在那鋪著乾草的鋪板上睡覺的時候。
明顯就感覺屋子裡的溫度,比以前要高了一些。
最要緊的是,再也聽不到那種從四面八方鑽進來的、讓人心裡頭發毛的“嗚嗚”風聲了。
娃兒們睡得也安穩了不少,那咳嗽聲,都好像輕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