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621年)二月末,唐朝中書侍郎封德彝奉秦王李世民之命返回長安,成功說服高祖李淵放棄從洛陽前線撤軍的計劃。李淵權衡利弊後,採納其建議,不再堅持撤兵。幾日後(三月初二),唐朝朝廷正式任命靺鞨首領突地稽為燕州總管。

靺鞨族是中國東北古老民族肅慎的後裔,自南北朝時以“勿吉”之名見諸史冊,至隋唐之際已形成七大部落聯盟,其活動範圍涵蓋今松花江、牡丹江及黑龍江中下游廣袤地域。

七部之中,粟末靺鞨部因地處松花江流域最南端,與高句麗、中原王朝接觸最早,成為靺鞨諸部社會發展的先鋒。隋開皇年間,粟末靺鞨尚依附於強盛的高句麗,但部族首領突地稽敏銳察覺到中原王朝崛起的勢頭。大業初年(約605年),他毅然率領八部勁旅、千餘帳部眾突破高句麗控制,西遷至營州(今遼寧朝陽)歸附隋朝,這一重大抉擇不僅改變了粟末靺鞨的命運,更深刻影響了東北亞格局。

當年,隋煬帝楊廣將其部安置於柳城,設遼西郡管轄,突地稽獲封“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開啟了靺鞨貴族融入中原政權體系的先河。

之後,隋末天下大亂,突地稽審時度勢,於武德初年率部歸附李唐王朝。其部武裝因驍勇善戰,被唐高祖李淵編入營州邊軍,成為唐朝經略東北的重要力量。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初,當秦王李世民在洛陽與王世充決戰的關鍵時刻,唐朝為穩固後方,正式任命突地稽為燕州總管。此舉不僅賦予其統轄遼西靺鞨部眾的合法權力,更將燕州(治所汝羅城)打造為監視高句麗、防禦突厥的東北前哨。

對突地稽任命的前一日(三月初一)的黎明,長安太極殿內燭火通明。當侍中陳叔達高聲奏報"營州靺鞨酋帥突地稽請授燕州總管"時,尚書左僕射裴寂率先出列道:"陛下,此酋隋時率千帳來歸,今又助剿劉黑闥有功。然夷狄難測,驟授總管恐啟邊釁!"

其話音未落,中書侍郎封德彝手持笏板疾趨御前,這位剛自洛陽前線星夜返京的說客比誰都清楚秦王正需東北安定,他聲如金鐵般奏道:"裴公過慮矣!陛下,臣觀突地稽二十載忠謹,其部精騎可擋契丹、懾高麗。今王師決戰洛陽,正宜授符節以安其心!"

殿角兵部尚書屈突通隨即呈上輿圖,接著補充道:"燕州乃營州鎖鑰,若得靺鞨死力,則突厥東道斷矣!"

御座上的李淵輕叩紫檀案,憶起前夜封德彝密奏時展開的血染戰報,洛陽城下唐軍與王世充正殺得難分難解,而竇建德大軍已過衛州。想到此,皇帝突然起身,玄衣纁裳捲起輕風,說道:"諸卿可聞虎牢關戰鼓?突地稽便是朕插在遼東的陌刀!"隨即,他拿起硃筆在詔書上劃過,繼續言道:"授突地稽燕州總管,賜紫袍金帶,即刻用印!"

之後,唐廷任命三道程式在硝煙味中疾如流星,效率極高。中書省當殿草詔,侍郎溫大雅揮毫寫下"敕命粟末靺鞨大酋突地稽開府儀同三司,總燕州諸軍事";門下省侍中崔民幹驗過魚符,將詔書覆以"天子行璽";尚書省右丞蕭瑀連夜遣六百加急快馬使節,帶著玄鉞符節與五旒豹尾纛馳奔營州。當驛馬衝出明德門時,東方才現魚肚白,清晨的太陽正照亮洛陽城頭的雲梯,這場打破常規的任命,終使突地稽在接到金漆詔匣那刻,將八千靺鞨鐵騎的刀鋒永遠轉向了唐朝的敵人。

李淵任命靺鞨首領突地稽為燕州總管,是立足當時天下爭雄格局的關鍵戰略部署。其核心考量在於以羈縻手段穩固東北邊疆,同時服務於中原戰局的全域性謀劃。此時正值秦王李世民全力圍攻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大軍即將南下的生死關頭,朝廷亟需避免東北方向出現任何變亂牽制兵力。

突地稽所率的粟末靺鞨部早在隋煬帝時期便脫離高句麗控制內附中原,其部眾被安置於營州柳城一帶已近二十年,是靺鞨七部中與中原政權關係最密切的親唐力量。透過正式授予突地稽燕州總管之職,唐朝實質是將遼西地區的靺鞨部眾納入羈縻體系,既承認其自治傳統,又將其轉化為唐王朝的邊防屏障。

高祖李淵的這一舉措有效阻斷了高句麗向西擴張的通道,燕州轄地恰處於營州與高句麗勢力範圍的緩衝地帶,由熟悉遼東情勢的突地稽鎮守,既能監視高句麗動向,又可防範突厥勢力滲透遼東。更深層的戰略意圖在於為未來經略遼東埋下伏筆。當李世民在洛陽戰場與王世充、竇建德進行決戰時,東北後方的穩定直接關係到前線成敗。

唐朝朝廷透過突地稽的任命,既籠絡了靺鞨部族人心,彰顯唐朝對歸附勢力的信任與重用,更以最小成本構建起一道戰略防火牆,使李世民能無後顧之憂地集中兵力平定中原。這一看似邊疆人事安排的決策,實為貫通內外戰局的關鍵落子,既解當下之危,更為日後太宗經略遼東奠定了基石。

史載,此次人事封賜,突地稽不負朝廷所託,次年(622年)劉黑闥叛亂時,他親率靺鞨騎兵馳援河北戰場,在徐河畔大破叛軍,以赫赫戰功贏得“蓍國公”殊榮。貞觀初年,其部被太宗李世民內遷至幽州昌平,改編為直屬中央的“靺鞨軍”,突地稽晉封右衛將軍,其子李謹行更成長為唐高宗時期威震吐蕃、青海的名將,官至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爵封燕國公。

突地稽一生歷經隋唐兩代,他以卓越的政治眼光率領部族完成從邊疆族群到王朝屏藩的轉型。他的內附使粟末靺鞨獲得先進生產技術,加速了農耕定居化程序,其家族三代效力唐廷的軌跡,成為靺鞨漢化與東北邊疆整合的縮影。當八世紀粟末靺鞨建立海東盛國渤海國時,突地稽開創的“親唐路線”仍被大氏王族奉為國策,而遼西燕州故地,則永遠銘刻著這位將靺鞨命運與中原王朝緊密相連的開拓者的名字。

讀者朋友們,揭開大唐盛世帷幕的歷史紀實小說《大唐凌煙志》已震撼連載!作者凌雲朗月依據唐史典籍,以獨到視角為您再現那段波譎雲詭的三百年。

在這裡,您將親歷玄武門之變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煙閣功臣的宦海沉浮,見證貞觀盛世背後的權力博弈,瞭解全國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將持續每日更新,敬請追更!期待您在章節評論區,分享獨到歷史觀,推演歷史謎題,交流閱讀感悟,讓我們共同撥開千年迷霧,探尋那些被千年時光塵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煙志》,半卷江山血淚史。明日首更,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