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地判定下,目前已經達到了零下47攝氏度的溫度還只算1星威脅,這使他後續的發展仍然要受限於生存點數,暫時來說想爆資料都沒辦法。

2級生存基地的範圍由直徑20米的球形空間,擴大為直徑100米的範圍。

這個範圍不但將21、22號樓完全籠罩,也將背後的山體和周圍六棟離基地較近的疊墅也完全籠罩了進來。左右兩側也有部分被納入進來,只是還不完整。基地在地下的最大控制範圍也達到了50米。

只要方大寶有足夠的材料,再消耗少量的生存點,就可以對範圍內的空間進行改造、調整,或者將其與已有基地設施進行同步升級。

而且隨著生產基地的級別提高,許可權的解放。高階基地升級初級科技和裝置,消耗的生存點還可以進一步減少。

他消耗了22點生存,將發電系統擴充套件到了基地範圍內5棟疊墅的屋面,將小美的監控系統佈置在基地範圍內所有的關鍵節點,並對地下室的隔熱設計進行了同步。

之前因為基地範圍太小,沒有籠罩全部地下室,也就沒有辦法完成地下室的隔熱設計。

又消耗了16點生存點,將付小秋的tank和裝修公司遺留下來的麵包車,升級成了兩臺中型履帶式運輸機器人,tank的徵用之前就跟付小秋說過的。

配合著工程機器人,拾荒小隊基本成型,效率提高了不少,每天大概能收集5噸左右的材料。

最後就是消耗了剩餘的所有32點生存點,用基地現有的建築材料,在地下50米深度建立了基地指揮中心的雛形,並儲存了部分耐儲存物資。

當然,還是個空架子,只是把作為人工智慧伺服器主要載體的膝上型電腦轉移了進去,同時把能源系統,水迴圈系統同步升級,通風、通訊暫時還沒有完成。但是在緊急情況下,可以透過電梯直接到達地下指揮中心。

生產系統中的氣霧栽培暫時因為缺少生存點,暫時不能升級。

但是無土的搞不了,可以先搞有土的。後邊可以在升級的時候納入進來,節省生存點,而且可以分攤風險。有土栽培的容錯率要更高一些。

安排拾荒小隊將小區花壇、綠化裡的種植土倒騰進地下室,方大寶將家裡能找到的各種種子和花盆,搬到地下室。

在小美的指導下,興沖沖開展他的末日農場計劃。

要不說我們的種族天賦是種地呢,在小美的指導和拾荒小隊的專業幫助下,方大寶花了一下午時間,將地下室20%的面積種上了各種蔬菜、水果。

有原來準備種在屋面的小番茄和草莓和冰箱裡翻出來的土豆,大蒜,半個西瓜,一把葡萄和一把韭菜。

晚上回來的付小秋更是給了他一個驚喜,之前居民離開小區返城的時候,將社群內不多的商業洗劫一空。方大寶透過監控是看到了的,以為沒剩下什麼東西。

付小秋知道方大寶要搞種植,專門去小區超市裡找了一遍,居然找到了部分蔬菜的種子。

小區周邊是一圈山,很多業主,特別是一些老年人,都去山上找一片地自己開墾。超市於是進了一批種子、營養液,甚至有平菇、香菇的菌包。

昨天居民撤離的時候,這些不屬於生活物資,也沒人去拿,僥倖留了下來。

而且幾個商店的貨架也被付小秋拿了回來,這個後邊立體化種植也用的到。

僅僅小區,就有上千畝的面積,這裡面真要去找,估計還有很多驚喜。他們兩個人用起來是綽綽有餘了。

今天晚飯就是吃的兩隻鄰居忘帶走的兩隻鴿子,已經被凍得邦邦硬了。。雖然方大寶和付小秋手藝都不怎麼樣。但扔個燉料包,燉個湯還是沒什麼問題的,又是美滋滋的一天。

......

災難降臨後第四天,環境威脅:溫度:-56c。

方大寶睡覺睡到自然醒,中午才起來,簡單洗漱了下,然後就發現一個不太好的資訊:窗外的天空變得陰沉沉的。

前幾天雖然也有陰天,但是今天的雲層明顯變得更厚,幾乎看不到太陽,而且碎雲翻滾也更加明顯,看這意思,是要有暴風形成啊。

方大寶突然想起了基地唯一的員工。

“小美,付小秋在基地麼?”

“付小姐上午順著主幹道,往北邊2公里外的加油站去了”

方大寶馬上用手機聯絡了付小秋,通知她把收集的物資放下,儘快返回。

看著窗外醞釀著巨大能量的雲團,和越來越狂暴的大雪,不用小美預測天氣,他也知道一場暴風雪可能無法避免。

“小美,讓工程機器人返回地下車庫,另外,顯示基地結構強化所需要的生存點數”

“安全系統(lv1):結構強化(52點)”隨著付小秋和拾荒小隊(工程機器人小隊)的材料收集,結構強化所需的生存點從最初的85點,降低到了52點。

“需消耗生存點52點,靈魂強度0.52點,是否確認升級。”

“確認”。

安全系統:結構強化已升級。

生存點數剩餘100-48,精神強度2.7-2.18

視野內的建築的結構部分,包括外圍護結構的門窗,開始資料化,虛化成複雜的線條,天工核心開始連結並進行升級。

光芒斂去,建築外牆厚度由原來20公分往外擴出去,增加到了30公分,加上原來外牆的保溫材料厚度,建築外牆達到了40公分左右。

門窗在原來隔熱設計強化的基礎上,外層又增加了一層厚度達到8公分的高強度防爆玻璃。窗框的厚度也增加了一倍左右。

在生存基地升級為lv2,解鎖了安全系統的更多許可權後,方大寶可以升級加強基地防禦的裝甲外殼。在基地外層安裝可動態開合的碳化陶瓷複合裝甲,那肯定比現在1級的結構強化更能帶來安全感。

但裝甲外殼自重極大,需要先提升基地結構強度,不完基地的外牆和屋面都承擔不起。還有就是目前生存點不夠了。

幸好1級結構強化的效果就超出了他的預期。

牆體被強化為了高效能混凝體,混凝土中新增了鋼纖維,強度超過c140的混凝土,要知道,那可是一平米內能承受3000頭大象,炸彈都只能炸個10公分小坑的超級混凝土。

防爆玻璃也是透明鋁陶瓷,能抵抗穿甲彈攻擊的高檔貨。

而且結構的強化,對基地隔熱效能的提升也很大,升級後室內明顯回暖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