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問天下誰是英雄一

近年來古裝電視劇十分熱播,反映宮庭生活的小說、故事也充斥網路、書市。這個是千古一帝流芳百世,那個是無道昏君遺臭萬年;這個是忠臣不事二主,那個是奸賊朝三暮四。

當皇帝可以說是古人的最高理想,劉邦還是一個小亭長時,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風場面,羨慕得不得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是也”脫口而出。項羽在吳中也看到秦始皇出巡,妒忌的眼睛裡冒出火星,咬牙切齒地說道“彼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成功當上了皇帝,馬上就是至尊,不管怎麼說怎麼做都是對的!如果失敗了呢?那就是虛偽狡詐禍國殃民!略舉幾例:

唐太宗李世民,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是偉大的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愛民如子,從善如流。不過我總覺得未必!不可否認,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李世民確實立下赫赫戰功!不過因為是次子,雖然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後來又晉封秦王,但終究無緣太子之位。為了當皇帝,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將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殺死,同時將十個侄子斬草除根!當時父親李淵仍在世上,而且是皇帝,看到兒孫被殺不知如何悲痛!他不敢治罪李世民,只能封他為太子,全權處理軍國大事!不久退位。李淵還算聰明,如果不退位,李世民未必不敢殺父!我常常想:能將兄弟侄子全部誅殺的人,怎麼可能真正愛護百姓呢?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自然要做做樣子沽名釣譽,如果威脅到皇權,不要說如子,親生兒子也照殺不誤!

李元吉死後,留下妃子楊氏,據說體態風流,性情柔媚。丈夫與兒子死後,楊氏了無生趣。一日親赴宮中,竟自請死!李世民見她生得美豔,非但不加治罪,反而迎入府中,倍加撫慰!將弟、侄殺死弟媳婦據為己有,也只有千古一帝做得出來。

再說王莽,歷來被認為是簒漢奸賊虛偽狡詐,託古改制禍國殃民!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王莽待人溫良恭儉不擺架子;侍奉母親、寡嫂,撫養兄長的孤子,既周到,又檢點;不管是結交才俊,還是侍奉家族叔伯,都委婉有禮。

王莽的大伯父王鳳生病,王莽親自照看,併為王鳳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老王家飛昇之後,王氏子弟多“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在堂兄弟們依仗權勢花天酒地胡作非為的時候,他能夠做到克己自律潔身自好,況且十幾年如一日。他那時並不知道將來會被朝庭重用。如果說他虛偽,他虛偽給誰看呢?

王鳳臨終前,囑託妹妹,即太后王政君照顧王莽。而王商則直接提出分自己的采邑來為王莽加封。當時的名士,如戴崇、金涉、陳湯等人,也都為王莽請封。

就這樣,一個家道中落的窮小子,沒有耀眼的政績,更沒有軍功,卻在29歲的時候封了侯。

王莽在官場上小心翼翼,待人處事力求完美,廣交儒士名流,聲譽漸隆,成為世之楷模,因此仕途比較順利,最後登上權力巔峰,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人。

不同於近代袁世凱稱帝時,被兒子、下屬的謊言矇蔽,王莽當時的呼聲高,是貨真價實的。

世家大族敬佩他的品行,黎民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而儒生則將他視為實現“王道”的領袖。此時的王莽也有稱帝的野心,小動作不斷。但他對帝位的覬覦,更多的還是希望能借助皇權,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皇位顯然不是終極目標。

說到底,王莽想做聖人。

王莽進入權力中心甚至於獨掌朝政後,並沒有象後世的董卓、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候,依舊象以前一樣謙恭有禮。他把自己的土地,財產分發給平民,甚至他自己的俸祿都用於救濟災民。在他的帶動下,其他官員紛紛仿效,就連太皇太后也自減封邑,用以救助災民!在那樣一個貪官汙吏枉法成風的社會,王莽不僅自己保持清廉,夫人的穿戴也與僕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