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這些不肖子孫怎能如此?
大明:洪武帝的崩潰瞬間 艾比兔子吉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看向韓成道:“我國火器局一直存在,不僅六部有,內廷兵杖局亦設有火器製造部門。
接下來我會將你的構想告知兵杖局,讓他們著手研究,儘快做出成果。”
原本朱元璋打算讓兵杖局與六部中負責火器的部門共同完成此事。
但思慮一番後,決定交由兵杖局處理更為妥當。
畢竟這是內廷機構,離他更近,便於掌控,保密性強。
至於六部下屬的火器局雖正規,長期供應軍需火器,且他已廢除丞相和中書省,將六部歸於麾下。
可經過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等人的經辦,面對如此重大之事,朱元璋仍略有疑慮。
“聖上,僅現有人員恐不足,聖上不如招募更多合適人選來負責此事。
火器一門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值得大力投入。
必須高度重視。”
朱元璋聽罷韓成所言,鄭重點頭認可其見解,承諾會照此行事。
然而轉念一想,又有些憂心。
若只是尋找造火器的工匠倒也容易。
但韓成提到的能研發新型火器的人才,一時之間還真難以尋覓。
得知朱元璋的困境後,韓成思索片刻,笑著說道:“陛下,我有一計。接下來,陛下可多多蒐羅那些裝神弄鬼、欺騙百姓、煉丹製藥的不良方士。
把這些人都抓捕起來,查明罪行後定罪。
然後讓這些人參與到火器的研究中。
若他們表現良好,不僅可以免去罪責,甚至還能給予獎勵,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研究火器,特別是研製**,非常危險,稍有不慎便會**。不過,用這樣的人來做這種事,就算真的出了問題導致傷亡,也不可惜,畢竟這是他們咎由自取。
而且,這些人原本就擅長煉丹,閒暇時總喜歡往爐子里加東西胡亂試驗,最終搞出來的成果。這事兒對他們來說也算專業對口。”
聽完韓成的話,朱元璋展顏而笑。
他指著韓成道:“你這小子,真有辦法!這樣的主意都能想出來!好,就按你說的辦。
也讓這些人替咱們大明做出貢獻,別讓他們再招搖撞騙、坑害百姓了!”
朱元璋登基後,曾特意召見龍虎山天師。
在肯定正一道的同時,他也採取了一些手段限制道教勢力的擴張,避免其過度發展與官府爭奪資源。
比如限制合法道士人數。
此外,還推行了更為嚴厲的黃冊制度。
直接丈量土地,建立嚴格戶籍體系,清理出大量隱匿的田產和人口。
在江西一帶,勢力龐大的正一道同樣未能倖免,許多隱匿田產被揭穿。
在這種情況下,四處遊走的方士數量也隨之增加。
人越多,麻煩也就越多。
其中確實有好人,行善積德,為百姓治病。
但任何行業都難免有敗類,這類坑蒙拐騙之人也不少見。
各地監獄裡關押了不少。
有的已被處決,有的仍在等待。
這些人身份比較特殊,朱元璋對此有所顧慮,不知是否繼續執行死刑。
這時聽聞韓成的建議,他頓時找到了合適的處理方法。
這也是他此刻如此開心的原因所在。
朱標隨之笑了起來,“這便是物盡其用啊!韓成兄的安排真是絕妙,堪稱一絕!這般高招,也只有你能夠想得出來。”
隨後,韓成又同朱元璋、朱標談及了些關於火器與火器局的想法。
這些謀劃,韓成早已成竹在胸。
原打算明日朱標向自己請教八部金剛功時再提及此事。
今日恰逢朱元璋與朱標同時來訪,言辭之間便聊到了這裡,韓成索性將心中所思全盤托出。
有朱元璋在場,日後推行這些計劃會更順暢。
朱標與朱元璋對韓成所言銘記於心。
二人覺得今晚的造訪實在值得。
不僅享用了韓成精心準備的佳餚,還收穫頗豐。
其中不少見解,若非韓成這位來自未來之人道出,僅憑他們的認知與思路,是斷然無法想出的。
但這並非因為韓成比他們聰慧。
老實說,就智慧而言,韓成與他們這類人物差距甚遠。
韓成的優勢在於生於數百年後的資訊爆炸時代,掌握了諸多現代知識及對明朝未來的深刻理解。
許多後世司空見慣的事物,在這個時代卻可能蘊含深遠意義,甚至開創先河。
一番暢談後,朱元璋與朱標起身告辭,帶著滿滿收穫,滿心歡喜地準備離開韓成家。
正事已畢,韓成也希望他們儘快離去。
此刻時間尚早,他們走後,他便能與未來的小娘子敘舊。
因此,對他們離開的請求毫不推辭。
然而就在此時,朱元璋突然止步。
猶豫片刻,望著韓成問道:“韓成,能否詳細說說四哥登基後對待藩王的具體情形?”
提及此事時,朱元璋的表情略顯複雜。
韓成心知肚明,這定是洪武帝聽了他的暗示後,對朱棣的行為有所察覺,對藩王制度產生了動搖。
或許,他開始思考如何調整或改革這一制度了。
一時之間,難以尋得更優解法,便想參考永樂大帝的應對之道,從中汲取經驗。
韓成原意是送客,但察覺朱元璋的語調與平日有異,雖細微,卻能聽出幾分倦怠與疲憊。
他對韓成也更為客氣。
韓成本就柔和,見狀,話到嘴邊的送客之言又咽了回去。
“自然可以。”
韓成招呼二人落座,自己亦歸位。
此事若細述,耗時不少。
整理思緒後,重新講述接下來的內容。
韓成將朱棣繼位後的舉措——削減藩王護衛、提高宗室待遇、推行養豬政策等告知朱元璋。
有些事韓成曾提過,不過不夠詳盡;有些則從未提及,例如宗室養豬一事。
這次,韓成悉數詳細道來。
朱元璋聽完,沉默良久。
片刻後,輕嘆一聲,再點點頭。
他眼下最憂慮的便是宗室問題。
得知自己引以為豪的宗室體系竟引發內亂,便決意不將此隱患留給後代。
然則,始終未能覓得良策。
“朕是否該效仿永樂帝的方法來處理藩王之事?”
韓成發問時,朱元璋本能地想搖頭,忽而意識到自己在韓成面前並無太多秘密可藏。
此人來自未來,且對大明似乎頗為熟悉。
在此情境下,他並無太多隱秘可保。
遂點頭應允。
這也是朱元璋在韓成面前不刻意掩飾情緒的原因之一。
他認為韓成已知曉真實的自己。
在這種前提下繼續偽裝,不過是自欺欺人,既讓自己不適,也會被韓成看穿。
“陛下,這般方法還是莫要使用為妙,它同樣是陷阱。”
韓成苦笑而言。
怎會如此?
朱元璋聞言,不禁一怔。
老四的應對之策,他雖覺略有瑕疵,整體尚可施行,此乃困境之下最優選。此法難道竟藏隱憂?
朱元璋對此心存疑慮。
但聽韓成細述後,他迅速認同……
(本章終)
------------
"永樂帝所採之策,表面看來確有成效。
放棄部分權益,改善宗室待遇,輔以強硬手段,迫使藩王勉強接受,從而收繳諸多藩王的軍權。
暫且平息了設立藩王制的弊端。
然而,此法同樣存在巨大隱患。
此後雖未再出現藩王謀反之事。
確保明朝不會發生內亂,後世皇帝皆出自永樂一系,皇位得以延續。
可是,藩王制的負面效應並未根除。
成為明朝的隱患,嚴重拖累國家。
明朝衰亡,除了天災人禍與先前告知陛下的太子二子之因外,藩王制亦是重要因素之一。
若無藩王制,明朝或許還能延續數十年國運。"
偏殿之內,韓成話語傳來,朱元璋父子心中頓時掀起波瀾。
竟有這般後果?
不僅是朱元璋認為朱棣所用之法可行,連朱標也持相同看法。
看似仍有諸多問題,但從實際出發,尚屬佳策。
消除了藩王掌控軍權帶來的威脅,有助於國家安定。
提供相應補償,兼顧宗室情誼。
怎料韓成口中,這些措施竟如此不堪?
居然削減了國運?
這般嚴重,如此誇張?
並非不信韓成之言,而是其說辭與心中所想相去甚遠。
"那些藩王仗勢欺人,禍害百姓,橫行鄉里?"
朱元璋沉思片刻,目光凝重地望向韓成問道。
儘管韓成尚未明確承認,但朱元璋已基本認定,實際情況與他的猜測相差無幾。
諸王雖受封於內,兵權盡失,失去兵權,他們便無法造反。
據韓成所述,這些諸王確實未有異動。
既然未曾有所行動,卻仍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唯一的解釋便是這些諸王依仗地位,在封地上胡作非為,欺壓百姓。
這種情況雖在意料之中,但也讓人難以接受。
自己尚在世時,第一代諸王就藩後,已有不少人行為失德。
若放任長遠發展,第二代、第三代……恐怕會更甚,做出更多不堪之事。
“的確有不少人為非作歹,仗勢欺人,侵佔田產者亦不在少數……”
聽罷韓成之言,朱元璋怒火中燒,呼吸急促。
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親耳聽到驗證,朱元璋內心依然沉重。
這些不肖子孫怎能如此?
忘了朱家昔日的艱辛,忘了自己的祖訓?
“不過,這些事雖嚴重,卻非最要命的。
相較其他方面,這些僅是皮毛小患。
雖然對大明有些許影響,卻不足以動搖國運。”
韓成此言一出,正怒不可遏的朱元璋頓時怔住。
竟不是因為這個?
不是因為這個,那還有什麼?
這些人造成的禍端竟能更甚?
這些事已是小疾,究竟何事才能讓大明的國運衰退幾十年?
旁邊的朱標也是一臉疑惑,隨後陷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