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出現舞弊,重新評卷的訊息,開始傳出去了。

還留在金陵的讀書人,得到這個訊息的時候,不敢相信還能重來,然後還傳出訊息,需要進行南北分榜,更是一個驚人的訊息。

也很讓人驚喜。

當然了,只有北方讀書人驚喜。

那些南方讀書人,瞬間垂頭喪氣,按照現在放榜的情況,不少南方讀書人已經是榜上有名,重新評卷、再分榜,豈不是有一半左右的人,要從榜上除名?

那些南方讀書人,也有人要鬧。

但是很快,鬧不起來。

原因很簡單,南方科舉舞弊。

還是他們南方官員,聯合南方讀書人舞弊,錦衣衛開始大範圍捉人了。

參與舞弊的當然不止張信和胡嗣宗,那些評卷官員的手底下,多少都有一些來自同鄉的讀書人,可以給他們放開便利。

舞弊的罪名證實了,誰鬧就是誰不服氣,說明誰也參與了舞弊。

也有可能被錦衣衛帶回去審問。

錦衣衛可不會和他們講究仁義,也不會對他們太友善。

那些要鬧的人,很快平息了。

張信今天剛回客棧,就被錦衣衛上門帶走了。

“放開我。”

張信用力掙扎道:“我是狀元,你們敢對我無禮?好大的膽子!”

捉人的錦衣衛冷笑道:“你的功名,被殿下剝奪了,還狀元?科舉舞弊的事情暴露了,不管你是誰都不好使,帶回去!”

“什麼?”

張信不可置信地大叫道:“不會的,我的功名,不可能沒有了,我要見殿下!”

不管張信再怎麼掙扎,還是被拖著離開。

一時間,南方讀書人當中,人心惶惶。

景清聽到外面的動靜,出去一看,正好看到張信被帶走的一幕,不由得長嘆了口氣,認為張信咎由自取,又覺得很可惜。

張信自身有那麼好的才學,不用在正道上,非要玩科舉舞弊,做那麼嚴重的事情。

不被查出來還好,一旦被查了,自毀前程,還要鋃鐺入獄,以前的一切努力,如今全部白費。

景清搖了搖頭,關上房門到了外面。

還可以看到,其他參與了舞弊的讀書人,陸續被帶走。

殿下是要對科舉,進行一場清洗,改變了科舉的規則。

“景兄。”

陳兄正好來找景清,笑道:“恭喜景兄,我們成功了,朝廷重新評卷,還要推出南北榜,我認為景兄一定是我們北榜一甲第一,還是我們北榜的狀元。”

景清謙虛道:“言之尚早,人外有人。”

陳兄笑道:“景兄便是人外之人,哈哈……我們現在都不回去了,等第二次放榜,如果榜上有名,再也不用回去。”

景清拱了拱手道:“陳兄一定可以榜上有名。”

“放開我,你們放開我。”

這時候,旁邊傳來胡嗣宗大叫的聲音,喝道:“我是一甲第三,很快就是朝廷大官,你們竟敢如此對我?你們給我等著!”

胡嗣宗也被人帶走了。

他的罪名,和張信一樣嚴重,還多了一個打人的。

盧原質承認,並且落網了,胡嗣宗他們是絕對逃不掉的。

陳兄說道:“這不是胡嗣宗?”

景清說道:“我剛才看到,張信也被帶走了。”

陳兄爽快道:“做得好啊!”

他只覺得,大快人心。

朝廷還是願意真正做事的,願意把這些舞弊的情況徹底查清楚。

給他們北方讀書人,一個真正的公平。

景清說道:“確實做得很好,這件事,算是落下帷幕了。”

他們簡單聊了兩句,便在街道上閒逛了起來。

“請問,是否景清景兄?”

有人過來,把他們攔下。

景清拱了拱手道:“正是在下。”

那人笑道:“在下戴德彝!”

景清驚訝道:“原來是戴兄,戴兄的大恩,請受景清一拜。”

那位陳兄知道來人是戴德彝,也是深深地行禮。

儘管剛審判不久,但也放出訊息,是戴德彝敲響了登聞鼓,才推動了這一次科舉的重新評卷,舉報了盧原質等人控制科舉結果的行為。

可以這樣說,戴德彝是很多南方讀書人的恩人。

戴德彝擺了擺手道:“兩位兄臺言重了,我這樣做,也是為了公平,不想讓真正有能力的人,被錯過了。”

景清佩服道:“戴兄是南方人,卻如此深明大義,我等敬佩萬分。”

陳兄笑道:“戴兄是否有空?我請你喝兩杯酒。”

戴德彝同意道:“現在就有空。”

陳兄哈哈大笑道:“我們去喝酒!”

至於被捉了的張信等人,再也沒有人理會,科舉舞弊,很該死!

——

又是新一天的早上。

大明日報又發行了,今天的頭版頭條,正是關於科舉的事情,看過的人,無不驚歎。

那些還留在金陵的讀書人,看到報紙刊登了這些訊息,便明白重新評卷和南北分榜是真的,原本準備回去的人,全部留下來,決定等上幾天再說。

萬一重新評卷,自己榜上有名,朝廷找不到人怎麼辦?

北方讀書人看到報紙,驚喜萬分,只有南方讀書人頗為無奈,但也是他們自己作的,怪不得任何人。

朱允熥又出宮了。

主要是為了看一看,外面什麼情況。

南北分榜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在讀書人當中有什麼樣的反響,還是比較重要的,不過出來看了看,他們還是認同的。

不想認同的,也不得不認同。

外面的情況,一片良好。

朱允熥笑道:“好像沒有我們想的那樣壞。”

楊士奇說道:“因為這樣一來,大家都會覺得比較公平,南北分榜,一人一半,互不干擾對方,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雙方自然比較滿意。”

朱允熥微微點頭道:“道理確實就是這樣,覺得公平就行了,也不枉費我們做了那麼多。”

要推動南北分榜的進行,他們承受的壓力還是挺大的。

其中最大的壓力,是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朱允熥說道:“得讓他們,儘快把第二次放榜做好,普通讀書人留在金陵多一天,他們的花費就要多一些,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承擔的起這筆消費。”

還是很多讀書人,出身貧苦,想要透過科舉來逆天改命。

只見外面的讀書人不再鬧事了,朱允熥簡單走了一圈,便如此回宮,催促他們儘快放榜,還要進行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