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是讓吳氏一塊兒進了屋,不然陶桓那模樣像是沈妙要對他做什麼。

好在這屋子有個大窗戶,這幾日應該是打掃過,空氣得以流通,環境不至於太悶。

沈妙掏出自己的工具擺在桌子上,基本都是商城買的,自掏腰包,沈妙覺得陶桓多少是欠她點銀子的。

一小瓶酒,幾塊乾淨的棉布,一把鑷子,一把剪刀。

就很神奇,沈妙原本打算用別的夾子代替鑷子,沒想到商城居然有。

吳氏幫陶桓捲起寬鬆的褲腿露出傷口,確實癒合得不錯。

沈妙用棉布沾了點酒給傷口消毒,然後才用鑷子將線頭提起,把線段拉出針眼,拿剪刀剪斷區域性的線,然後逐個拆線頭。

這是個需要耐心的活兒,沈妙拆完又用棉布輕輕給他包紮了一圈,叮囑道:“傷口結痂要是癢的話不要撓,撓破容易感染。”

陶桓連連點頭:“好,我記下了。”

吳氏也道:“妙姐兒,真是太感謝你了,桓兒這條命就是你救下的,嬸子真是不知道怎麼謝你才好…正好過幾天就讓他去你家幹活,你放心使喚,他有的是力氣……”

沈妙對這位母親的感謝有些無奈,“那邊讓他來吧,到時一天十文工錢,原本也打算請村裡人的。”

“怎麼能要錢呢,我們去幫忙是應該的。”吳氏連連搖頭。

陶桓也道:“不用給工錢,你幫了我們家,我們去是應該的。”

沈妙說不過,於是出了屋子求助宋母。

宋靜宛在堂屋拿了紅棗給陶桓妹妹陶蓁吃,周婆婆在一旁推拒,但宋靜宛直接塞到陶蓁手裡。

“蓁姐兒這一路也受苦了,小孩子,不用拘禮。周嬸子,我們一路走到這裡來也不容易,都是緣分,以後常來往就是。”

她這番話說到周氏心坎裡去了,到她這個年紀白髮人送黑髮人,兒子沒了還要奔離故土,能遇到沈家雪中送炭真是人之幸事。

沈妙出了屋子就見周婆婆拉著她娘氣氛親熱地聊天,頓時佩服不已。

最後還是宋母出馬談妥,讓吳氏幫沈家人做身衣服就算了了此事,過幾日去幫忙蓋房子還是正常給工錢。

吳氏的女紅十分出色,正好沈妙買了布匹,明日拿給她,幫三人都置一身外出的行頭。

從陶家出來,沈妙就跟著宋母到村長家去。

村長姓楊,叫楊齊仁,這個村子裡楊是大姓,只有少數外姓。

楊村長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除了兩個外嫁女,如今三個兒子還沒分家。

沈妙二人到門口的時候村長家的院子很是熱鬧,幾個小孩兒正在院子裡玩泥巴。

沈妙默默離他們遠了點,看著這幾間青磚大瓦房,感嘆村長家還是挺有錢的。

一個稍大些的女孩兒叫了大人出來,宋靜宛上前打招呼,讓沈妙叫何嬸,沈妙依言照做。

何香蘭是村長的二兒媳,也就是昨天沈硯租牛的那漢子媳婦兒。

她見著兩人很是熱絡,先是誇了沈妙長得真俊,又問宋靜宛:“宋嫂子,你這會兒來是上午說忘了什麼事兒嗎?”

宋靜宛笑道:“是還有點事兒,村長這會兒在家嗎?”

“在地,我領你們進去。”

何香蘭熱絡地拉著二人進屋,村長正在纏他的旱葉子菸,見狀讓何香蘭去給人倒水。

宋靜宛說明來意,村長一下有兩個兒子再給沈家做工,也樂得幫忙,答應幫宋母挑幾個靠譜的幹活好手。

村長大兒子楊有財是個木匠,早上宋母來就順道找他訂了幾套傢俱跟床。

二兒子楊有糧在家種地,只有三兒子楊有福讀了幾年書,現在在鎮上給人當賬房先生。

楊村長在村裡還是挺有威信的,他對村裡人也瞭解,不至於偏幫親戚選一些不靠譜的人去。

不過他還是勸誡道:“老頭子多嘴再說兩句,你們蓋這麼大座房子花費可不小,又請人種地,可有想過萬一收成不好,怎麼回本啊。”

這年頭看天氣吃飯,旱澇不保收,要是再來個蟲害,本就不高的產量更是要大打折扣。

但沈妙的種子不一樣,又有系統積分保底,誰虧她也虧不了。

不過村長也是好心,沈妙便道:“村長,您說得在理,不過今年第一年,總要投入的。”

“況且我從路過的商隊買了一批良種,聽說產量很不錯,今年先試試。若是成了,以後也能帶著村子裡的人一塊兒種。”

村長也不知道信沒信,路過的商隊是沒有信譽可言的,但是言盡於此,他沒再多勸。

約好了明早叫幹活的人去河那邊的地裡集合,沈妙母子就打道回府了。

沈妙走的時候見那倆小孩兒已經用泥巴壘出了一個小屋子,只不過衣服臉上都沾滿了泥巴。

她忍不住笑了一下,眼底閃過幾分看好戲的神情。

果不其然,隨後就聽見身後傳來大人的訓斥跟巴掌聲,以及小孩哇哇的哭喊聲。

回到家,沈妙就跟沈硯把鐵犁抬上車,讓大壯拉去地裡。

抬的時候沈妙突然疑惑,她中午給卸下來幹什麼?就為了給家裡人全方位展示一下嗎?

大壯也很疑惑,它才睡了一覺就又要幹活了。

兄妹兩人坐在騾車噠噠噠地往田裡去,車是沈硯趕的,他隨老師遊歷時也趕過車,此時還頗有些感慨。

田間有人看到這對容貌出眾的兄妹,皆是有些稀奇的抬頭看了過去。

到了昨日那塊田前,就見楊有糧已經十分敬業地在犁地了。

那塊地,他一個人,一頭牛,犁了快一半,真是勞模啊。

不過旱田不像水稻田那樣需要精細地來回翻好幾遍,差不多把土翻得鬆軟就行。

沈妙趕緊把鐵犁抬下來,試圖讓大壯加入戰場,免得楊有糧一個人翻完地系統結算不算她的。

系統表示那倒不會,這不是還沒開種麼。

楊有糧見著兄妹二人又是新農具又是新騾子,整的挺像那麼回事的,趕著牛耕到這頭的時候還好奇的伸長脖子瞧了瞧。

喲,好傢伙,竟然是塊大鐵疙瘩。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菜鳥裝備多。

文化人的說法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楊有糧停了手裡破舊的木耙,討好地笑道:“這鐵疙瘩能讓我使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