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不要給別人東西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 划著小船的王大海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抽屜裡的半盒薄荷糖
我坐在工位上,盯著桌角那盒拆了封的薄荷糖發呆。這是上週開會時順手多拿的,看林薇總說下午犯困,昨天特意放在她桌上,現在它又被放回了我的抽屜,旁邊還壓著張便籤:“謝謝,我不喜歡薄荷味。”
陽光透過百葉窗,在便籤紙上投下一道一道的影子,像我此刻心裡的褶皺。
一、那些“沒說出口的期待”
其實林薇說得對,我不是不在意。
上個月給她帶的那袋手工餅乾,是我媽特意烤的。她收到時笑著說“謝謝”,第二天我卻在茶水間的垃圾桶裡看到了完整的包裝袋——連封口都沒拆開。那天下午我對著電腦螢幕,打錯了三個報表資料。
我安慰自己:“可能她對堅果過敏吧。”但轉頭就想起她上週還在朋友圈曬過夏威夷果。
更早之前,我分她的那支進口筆,是客戶送的伴手禮。看她總抱怨中性筆漏墨,特意挑了支顏值高的。結果第二天,那支筆出現在了實習生的筆筒裡。實習生還興沖沖地跟我說:“林姐說這支筆太花哨,不適合她,讓我用呢。”
我當時哈哈笑著說“挺合適的”,轉身回工位時,手指把鍵盤按得“啪啪”響。
原來那些“不求回報”的背後,藏著這麼多沒說出口的期待。期待她能誇一句“好吃”,期待她能常用那支筆,期待她下次帶奶茶時能想起我——就像我想起她一樣。
這種期待像藤蔓,悄無聲息地纏上來。當對方沒按我的劇本走時,失望就順著藤蔓爬進心裡,化成隱隱的刺。
林薇說“別裝大方”,真是戳中了要害。我總把“順手的事”掛在嘴邊,其實早就在心裡悄悄記賬了:我給了她五次東西,她只回了一次;我幫她解決了三個麻煩,她連句像樣的感謝都沒有。
這些賬越記越清,直到昨天她在茶水間爆發,我才驚覺:原來我不是在付出,是在做一場不平等的交易。
二、“我覺得好”不等於“你需要”
中午去便利店買飯糰,看到貨架上的海苔味薯片,下意識想拿兩包——林薇上次說過喜歡這個口味。手伸到半空又縮回來,自嘲地笑了笑。
想起剛入職時,帶我的王哥說:“辦公室裡別太熱情,容易讓人覺得有企圖。”我當時沒當回事,總覺得“真心換真心”錯不了。
我給林薇修印表機,是因為自己以前在列印店打過工,順手的事;借她充電器,是因為我確實多帶了一個;甚至分她特產,也是覺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可什麼時候開始,這些“順手”變成了“刻意”?
上週部門聚餐,她明確說不吃香菜,我還是堅持點了香菜丸子,嘴裡說著“你試試嘛,說不定愛吃”,心裡想的卻是“我覺得好吃,你肯定也覺得好”。結果那盤丸子幾乎沒動,散場時她跟別人說“某某(指我)有點太自我了”。
那時候我還委屈,覺得她不識好歹。現在才明白,我所謂的“好心”,不過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別人。就像小時候媽媽總逼我穿秋褲,說“我是為你好”,可沒人問過我“熱不熱”。
林薇對花粉過敏,我卻在她桌上放向日葵,是因為“我覺得向日葵好看,能讓人心情好”;她減肥期間,我總塞給她零食,是因為“我覺得餓肚子不好”。這些“我覺得”,其實都是對別人邊界的侵犯。
剛才路過她工位,看到她正跟行政部的李姐說:“我昨天終於把那盆向日葵移到窗臺了,花粉弄得我打噴嚏。”李姐笑著說:“他也是好心,就是沒分寸。”
“沒分寸”三個字,比昨天她衝我喊的任何話都扎心。
三、關係是減法,不是加法
下午整理抽屜,翻出一堆“沒送出去”的東西:給前臺小妹買的潤喉糖(她不喜歡薄荷味),給隔壁組老鄭帶的茶葉(他只喝咖啡),甚至還有去年給林薇孩子買的繪本(她說“我家孩子不愛看書”)。
這些東西堆在角落,像一座座小小的紀念碑,紀念著我那些“熱情過頭”的時刻。
剛來公司時,總怕跟同事處不好。聽人說“禮多人不怪”,就學著給大家帶小禮物;看職場攻略說“主動幫忙能拉近距離”,就見誰有麻煩都想湊上去。
可越想拉近關係,反而離得越遠。
上次團建,我主動給大家買水,特意記住每個人的喜好:張姐要常溫的紅茶,老鄭要冰美式,林薇要氣泡水。結果拎著七八瓶水跑回來,張姐說“我剛買了”,老鄭說“今天不想喝冰的”,只有林薇接了水,卻沒說謝謝。
那天我坐在大巴後排,看著窗外掠過的樹影,第一次覺得累。原來維持關係像握沙子,握得越緊,漏得越快。
林薇說“關係是雙向的”,真是一點沒錯。她從沒主動給過我東西,其實早就用行動劃清了界限:我們只是普通同事,沒必要走太近。是我非要一次次往前湊,把“客氣”當成了“親近”。
就像她昨天說的:“你給一次是禮貌,給十次就是負擔。”我總以為“多給點”能焐熱關係,卻忘了有些人就喜歡保持距離。
四、不越界,是最基本的尊重
下班前,我把抽屜裡那些沒送出去的東西打包,扔進了樓下的捐贈箱。薄荷糖、薯片、繪本……每拿出一樣,心裡就輕鬆一點。
給林薇發了條訊息:“昨天的事,對不起。以後不會再隨便給你東西了,也不會多問私事。之前給你添麻煩了。”
她很快回了個“沒事”,後面加了個握手的表情。
收拾東西時,看到桌角的綠蘿,是上個月林薇養死了,我撿回來救活的。當時她隨口說“沒想到你還會養花”,我差點又說“那我再給你帶一盆”。
幸好這次忍住了。
想起剛工作時,我媽總說:“到了新地方,嘴甜一點,手勤一點,別讓人覺得你不懂事。”這些年我一直照著做,卻慢慢忘了:勤,也得有個度。
同事加班沒吃飯,問一句“要不要幫你帶點什麼”,是體貼;沒問就直接買回來,是負擔。朋友說最近缺錢,問一句“要不要週轉一下”,是情誼;沒問就把錢轉過去,是冒犯。
“別人開口要了再給”,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需要剋制。剋制自己的“表現欲”,剋制“被需要”的渴望,剋制那些想透過付出換來認可的小心思。
鎖辦公室門的時候,看到林薇也在收拾東西。她抬頭看了我一眼,笑了笑:“明天見。”
“明天見。”我也笑了笑,心裡豁然開朗。
原來最好的關係,不是你給我多少,我還你多少,而是我知道你的邊界,你也明白我的分寸。就像兩棵並排的樹,根在土裡各自生長,枝葉在風裡輕輕碰撞,不遠不近,剛好。
樓下的晚風很舒服,我深吸一口氣,第一次覺得不用總想著“給別人點什麼”,原來是這麼輕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