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國邊地,隨著朱瞻基與內閣的楊士奇等人商定,大明集結二十萬大軍,開始陳兵朝鮮王國邊地。

大明的動作,頓時讓現在的朝鮮國王李裪心頭大震,心更是無處可放,當即派遣使者,帶著繁多的歲供前往大明。

然而朱瞻基並未接見朝鮮使者,而是派出楊溥為代表,去往邊地,要求朝鮮國王李裪前來邊地面見。

而大明的動作,也是讓大漢國的朱高煦都為之一驚。

“大明這麼興師動眾,你們說說,朝廷是真的要對朝鮮用兵了嗎?”

朱高煦很是疑惑的問向王玉等人。

朱高煦是真的疑惑啊,看看朱瞻基做的那些決策吧。

主動降低對奴兒干都司的掌控,撤回大部分大軍與大量軍官,以及大部分官吏。

然後現在告訴他,朱瞻基要打朝鮮?

如果朱瞻基真的要打朝鮮,那就應該加強對奴兒干都司的重視,用奴兒干都司的兵馬為主力,對朝鮮發起進攻才是。

再加上之前朱瞻基還給朝鮮送火器,不僅僅是火器,還包含了一部分的火器技術,這不是明擺著要去加強朝鮮?

如今朱瞻基又集結數十萬大軍陳兵朝鮮邊地,這不純純的左右腦互搏?

先是主動削弱自己在那邊的實力,又去增強朝鮮的實力,現在又要去打朝鮮,要這是真的,朱瞻基和大明那些人,做決策都這麼沒有腦子的麼?

雖然他對朱瞻基無感,但朱瞻基也不至於做出這種事吧?

而這也是他無比疑惑的,現在他搞不清楚朱瞻基到底是要出兵朝鮮,還是有其他目的了。

因為幹出這麼大的動靜,朱瞻基總不會是因為無聊,所以嚇一嚇朝鮮?

王玉看過傳回來的訊息後,同樣眉頭緊皺。

“王爺,這事怎麼看,臣都覺著蹊蹺。

且先不論朝廷如今所做的決定與當初的決策背道而馳,可這些年來,朝鮮一直安分守己,並未做出任何僭越以及對大明不利之事,按照朝內那些人的想法,應該是不會出兵的。

臣先將這點也拋開不論,就算是大明真的已經確定要出兵朝鮮,可如今大明的這番佈置,也很不對。

集結的大軍,幾乎都是各個衛所之軍,大明的精銳,依舊還在南方與京城,並沒有任何調動的跡象。

除此之外,攻打朝鮮,肯定是需要出動大量精銳水師的,從海上登陸進攻朝鮮都城,比起從奴兒干都司方向發起進攻要快許多,大軍的補給以及進攻路線也更加方便。

可大明並沒有出動水師,只派出少許艦船在巡洋。

這些動作,臣怎麼看,都有一種大明做出這麼大的動靜,只是為了嚇一嚇朝鮮。

而且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大明朝堂之上,滿朝公卿恐怕只會將大漢當做最大的潛在威脅才是。

如今大明雖然新政已經徹底變了樣,但休養生息還沒有徹底完成,怎麼會捨得放棄我們大漢這個潛在威脅,而興師動眾去攻打朝鮮呢?”

這也是王玉無比凝重又疑惑的地方,實在是怎麼看,他都覺得怎麼不合理。

他一個不擅軍事的人都能看出這些,朱瞻基與大明那些朝堂重臣,難道就看不見?

王玉是真有些不信,不可能沒有人看見才是。

就在這時,許柴佬的話音也是傳出。

“王爺,大明出兵,會不會是因為當今朝鮮國王正在創制朝鮮自己的文字與文化有關?

臣之前在平東、定東、安東之地多年,那裡距離朝鮮王國極為接近,且三省之地,以及大漢許多地方與朝鮮之間的貿易往來都不少。

當即朝鮮國王李裪正在制定朝鮮李朝的文字,並且已經有了雛形,正在一部分地方進行推廣。

之前朝鮮與蘇祿等國都是用的漢字作為官府文字與語言,可這位朝鮮國王自繼位後,卻是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仿照大漢改革吏治與一些制度,同時集中人才專研科技之道。

軍事上也進行了大力整頓,尤其是水師與岸防,都在大力建設,大軍也在原本的基礎上有所增加。

或許是因為這些,導致大明要對朝鮮出兵?”

許柴佬對朝鮮李朝知道的訊息就要比王玉多一些了,因為之前在平東三省之地,就對朝鮮有過一定研究的。

朱高煦聽著王玉與許柴佬的話語,心頭也在沉思著。

王玉所說的,也是他心頭最大的疑惑。

朱高煦很清楚,朱瞻基不是朱棣,朱瞻基恐怕早就希望他的大漢出事了,朱瞻基也迫切想要解決他。

只是礙於實力問題,一直隱忍。

楊士奇那些人,更是從始至終都想把他徹底鬥倒的,這些人對他的想法,絕對深刻。

尤其是大明在沿海之地加大防備,派遣主力大軍,又大興水師建設,增強岸防,做的這些措施,雖然沒有明著說,但誰都知道就是在防備他。

在這樣的基礎上,朱瞻基以及楊士奇那些人,會在這個時候去動朝鮮?朱瞻基有開疆擴土之心?

他是真不信。

而許柴佬所說的這些,朱高煦也都很清楚。

畢竟大漢與大明之間夾雜著這麼一個小國,他又怎麼會看不見。

許柴佬所說的李裪正在創立朝鮮文字,朱高煦知道,一直沒有動作,也是因為他現在沒有精力去收拾。

除此之外,就是動朝鮮很容易挑動大明與朱瞻基的敏感神經。

現在他先要解決歐洲,先把可能會對大漢,會對漢人產生威脅的歐洲諸國解決,才會調頭來再解決這些。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也沒有對大明有什麼動作,對朝鮮也沒有動作。

李裪確實在勵精圖治,如今的朝鮮確實強大了一些,但也僅此而已了。

朝鮮無論怎麼發展,別說對大漢產生威脅了,對大明產生威脅都難。

朝鮮與歐洲諸國,哪邊的危害更大,朱高煦分辨得出。

但即便是許柴佬所說的這些,在朱高煦眼中,依舊不是大明會出兵的理由。

因為朝鮮本就註定無法成為大明的威脅,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朱瞻基與楊士奇那些人,會遺忘他這個真正的威脅?

思考許久,朱高煦緩緩道:“我有一種直覺,大明這樣做,真正的目標,恐怕會是我們。”

朱高煦沒有任何證據與情報,但他就是有這樣一種直覺。

只要朱瞻基與大明朝堂上的那些人將大漢視為第一威脅,那麼大明所做的所有決策,必然都會是奔著他來的。

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王玉與許柴佬都沒有反駁朱高煦這句話,他們也很清楚,大漢如今的實力過於強大,加上朱高煦的身份,在大明那些人眼中,大漢肯定就是第一威脅。

這種情況下,大明那些人做什麼,只要最終目標是大漢,他們都不會感到意外。

可朱瞻基這樣做,到底要怎麼才能對他們動手?

如果朱瞻基想要趁著大漢的大軍集結去往了歐洲那邊,現在想要動手,也應該是集結大軍在南部以及交趾那邊才是,而不是對朝鮮一副動兵的架勢啊。

兩人思考許久,依舊沒有什麼頭緒時,朱高煦的話語,卻是在此時傳出。

“你們說,大明會不會想要借朝鮮之手,對我們出兵?

大漢與大明之間,並沒有實際動過手,大明想要借朝鮮,來測試我們的實力究竟如何?

如今我正好將大軍集結去往歐洲諸國,這對大明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他們又無法把握我們的實力究竟如何。

且大明一旦親自動手,我必然會調回大軍,優先起兵靖難,解決大明,解決他們。

他們也怕這樣的事情出現,所以想要將朝鮮推出來。

然而做這樣的事情,李裪未必會去做。

大明便只有對李裪施壓,強硬的讓李裪去做,而在邊地集結的大軍,就是一個證明。

這樣,似乎就能夠解釋得通了?”

朱高煦雖然是問句,但心頭已經逐漸在相信了。

因為也只有這樣,剛才的那些問題,就都能解釋得通了,都能說通了。

王玉與許柴佬聽得一驚,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個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大。

就在這時,陳宏匆匆走了進來。

“王爺,大明傳來急報!”

“另朝鮮也有訊息傳來,朝鮮國王李裪已經離開都城,不知去往哪裡。”

朱高煦開啟看後,當即看向王玉與許柴佬。

“大明傳來的訊息,大明內閣次輔楊溥去往邊地,欲在邊地會見李裪。

那麼事情可以確定了,大明,是準備用朝鮮國對我們動手了!”

朱高煦臉上帶著微微的冷笑,真當他集結近五十萬大軍去往歐洲那邊,這邊就沒有大軍了嗎?

真當他出兵歐洲就不會對大明有絲毫防備了嗎?

朱瞻基想要利用這個機會,在他看來,還嫩了點。

而在大明的情報網,雖然有兩條線被朱瞻基給毀了,但有一條本就是在朱棣時期就是在明面上的,一條是被朱高燧給供了出來。

這兩條線的破壞,絲毫沒有波及另外一條真正的暗線。

當初因為朱高燧是真為了他做了不少事,才給了朱高燧一條情報線方便聯絡,但他可沒有蠢到將所有的都交出去。

如今還在大明運作的這條情報網,已經執行了十多年的時間,早已經成熟。

雖然大漢的實力在他看來強於大明,但他也沒有絲毫輕視大明。

有句話好話說得好,戰略上可以輕視,可以讓敵人反而降低防備,但戰術上,必須要尊重每一個敵人,哪怕敵人現在還弱小,都必須要重視,更遑論大明。

王玉與許柴佬聽到這裡,也沒有再說什麼。

既然已經在這個時候就知道了大明的目的,他們很清楚朱高煦絕對會有極大的想法,且有自己的考量。

其實他們很想勸朱高煦先靖難,先回大明之後再出兵歐洲諸國,奈何朱高煦一心想要先解決歐洲諸國,他們又能說什麼呢?

在他們兩人眼中,大明才是大漢最大的威脅。

而在朱高煦眼中,歐洲諸國是大漢最大的威脅。

兩邊的思想,完全就是兩個方向。

朱高煦看向兩人,當即出聲道:“你們下去,暗中調集物資,先運送到平東、安東、定東三省。

同時在三省之地抽調人力,以及動用所有府庫,配合大軍。”

“是,王爺!”

兩人當即應下,隨後又商議一會,便匆匆離開。

在王玉與許柴佬離開後,朱高煦當即讓人叫來韋興。

之前帶韋興回來,就是為了防備朱瞻基在他征伐歐洲諸國期間動手,沒想到這麼快就派上用場了。

不一會,韋興匆匆走來。

“參見王爺。”

朱瞻基點點頭,示意韋興起身,隨即開口。

“找你來是有一事,大明要準備用朝鮮對大漢出兵,而朝鮮若是真的出兵,必然是對平東、定東、安東三省出兵。

如今東大都督府有兵四萬餘,另有一個海軍艦隊。

你稍後從京大都督府率領三萬軍過去,同時東海艦隊也出動一個編隊隨同前往,加上東大都督府的大軍,全部交由你來指揮。

若是朝鮮出兵,以最快的速度消滅,同時攻入朝鮮國,破其都城!”

李裪但凡真的敢出兵,他不介意順帶先將朝鮮給滅了。

還想研究新的文字?

有著漢字與漢人文化不用,想要去搞那些新的,正好早早給廢了。

而這次出動的大軍,也是五個大都督府建立以來,第一次這麼大規模的出兵。

原本集結去往歐洲的大軍,就是從各個大都督府調集的,這也是如今東大都督府只剩下四萬來人的原因。

雖然他調集了大部分大軍去了歐洲諸國那邊,但不代表大漢就無兵可用了。

他特意留了一部分大軍,就是用於應對來自朱瞻基這裡突然出現的變化。

韋興聽著朱高煦的話語,心頭既是興奮,又是憤怒。

他們沒有主動起兵靖難,在他看來,朱瞻基就可以燒高香了,如今竟然還想唆使著朝鮮出兵大漢?

也就是朱高煦只讓他攻滅朝鮮,要不然他是真想順帶連大明都給一起打了。

雖然軍不多,但韋興絲毫不覺得自己打不過大明的大軍。

“王爺放心,朝鮮若是敢來,三月之內,末將必破朝鮮都城!”

朱高煦沒有說什麼,以如今大漢的實力,韋興的這個軍令狀,難度其實還真不怎麼高。

要是三個月都無法攻破朝鮮的都城,那可就真有問題了。

“好,朝鮮的事情就交給你了,去吧。”

“是!”

看著韋興下去,朱高煦充滿了笑意。

現在他很期待,到時朝鮮順帶被他滅了後,會有多驚慌。

有著大明這麼深厚的家底,不思去開疆擴土,就惦記著整他,這種人,他是真的已經厭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