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的發現引起了749局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其與之前一系列異象的聯絡。
在程益的主導下,鏡子被小心翼翼地轉移到局內實驗室的一間隔離房。
這間隔離房配備了高頻能量遮蔽裝置,旨在防止鏡子釋放的能量波動對周圍環境造成干擾。
整個搬運過程表面上異常順利。參與押運的隊員們穿戴著特製的防護服,以避免可能的能量侵害。
然而,儘管操作無誤,仍有幾名隊員報告了奇怪的感受。
“它……好像在看著我們,”其中一名押運員在任務結束後低聲說道。
他的語氣中帶著不安,彷彿他口中的“它”並非僅僅是一面鏡子。
鏡子被小心地安置在實驗室最深處的隔離房中,這裡四周覆蓋了厚厚的能量遮蔽牆,內部的每一臺裝置都經過特別除錯以減少能量干擾。然而,程益依然感到不放心。
他對助手說道:“這面鏡子不像是普通的研究物件。”
“它的背後似乎隱藏著某種主動意圖,我們必須小心。”
隔離房內的氣氛顯得異常沉悶。鏡子靜靜地立在中央,宛如一塊無聲的漩渦,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
雖然它表面上沒有任何異常,但程益的內心卻隱隱感到一股壓迫感,這種感覺無從解釋,但卻真實存在。
程益在將鏡子安置妥當後,第一時間組織團隊對鏡子背面的文字進行研究。
這些文字以一種奇異的字型刻畫在鏡子的邊框內,看似古老,卻又有某種現代的設計感。
這些符號經過初步分析,被確定為一種未知的語言,但部分字元與之前鬼火山莊石碑上的警告文字驚人地相似。
在文字解讀的過程中,程益注意到,這些字元之間存在一定的排列規律,彷彿某種密碼。
透過藉助局內語言學專家的協助,他逐漸解讀出部分含義:“窺視深淵者,必被深淵反噬。”
這一資訊讓程益的思緒變得沉重。
他將文字與鬼火山莊的石碑記錄進行對比後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絡遠比想象中更為深刻。
石碑上的文字提到了“裂縫入口”,而鏡子的存在似乎正是這種裂縫的具體化表現。
程益不由得聯想到,鏡子是否正如文字所述,是一種雙向通道,既可以讓人窺視未知,也可能將未知帶入現實?
他在實驗日誌中寫下:“鏡子背後的警告似乎在暗示我們,任何嘗試理解它的行為都可能帶來不可預知的後果。
“這並非單純的警示,而是一種命令。”
為了進一步研究鏡子的本質,程益決定先從科學入手,分析其能量波動特性。
他將一臺高靈敏度的能量探測器連線到鏡子的隔離房中。
隨著時間推移,裝置捕捉到鏡子在某些特定時間段會釋放出極其微弱的能量波動。
這些波動並不連續,而是以一種近乎週期性的規律出現。
更為奇怪的是,當波動被放大分析後,發現其頻率竟與之前黃泉路和空井裂縫現象的能量特性高度吻合。
這一發現讓程益震驚,他意識到鏡子很可能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裂縫現象密切相關。
程益進一步推測,這些波動可能是某種“訊號傳播”的表現“
這些能量波動不僅僅是物理現象,”他在記錄中寫道,“它們很可能代表一種資訊交流的方式。
我們或許正在監聽裂縫智慧體的“語言”
然而,這種想法很快讓程益陷入兩難。他深知,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充滿風險,而面對這樣一種可能具有智慧的存在,貿然解碼這些訊號是否會帶來無法承受的後果?
幾天後,鏡子在夜間監控中顯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現象。
在凌晨兩點左右,實驗室的值班員注意到鏡子的表面開始泛起一陣模糊的波紋。
這種波紋像水面被輕輕撥動時的漣漪,迅速擴散開來。緊接著,鏡面中出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模糊畫面。
監控錄影顯示,鏡面中的畫面包括荒蕪的街道、詭異的藍色光線以及若隱若現的人影。
這些畫面閃爍不定,似乎在提示某種即將到來的危險。
值班員隨即通知程益。
程益趕到實驗室後,反覆檢視錄影,發現這些畫面竟然與之前幾起失蹤案的目擊者描述完全一致。
特別是那藍色光線,它曾被多名失蹤案目擊者形容為“從天而降的裂縫光柱”。
這種高度一致性讓程益更加確定,鏡子不僅僅是一件靜態的物體,而是一個活動的“入口”。
他將鏡面中的模糊人影擷取下來,透過增強對比度和清晰度進行分析,發現這些人影的輪廓與現實中的某些失蹤者相似。
“這不是幻覺,”程益對團隊成員說道,“鏡子可能是一個連線另一個維度的視窗,而那些我們以為已經消失的人,可能正在那個維度中存在。”
儘管畫面的出現為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但也讓實驗室的每個人感到不安。
隨著鏡子的異常現象逐步升級,程益的內心也充滿了矛盾。
他既渴望揭開鏡子背後的真相,又害怕自已正在開啟一扇無法關閉的大門。
在鏡面中模糊畫面的出現之後,程益意識到,捕捉這些異常影像可能是解開鏡子謎團的重要線索。
他決定利用749局的先進光學裝置嘗試記錄鏡面中的畫面。
為此,他和團隊特意除錯了一套高解析度的多光譜攝影系統,希望能夠從畫面中提取更多細節。
當攝影系統啟動時,鏡子表面呈現出一片令人驚歎的光暈。
程益發現,這種光暈在可見光波段中並不顯著,但在紅外和紫外光譜中卻異常活躍。
系統拍攝到的影象並非真實畫面,而是一片片交錯的噪點和模糊的裂縫紋路。
這些紋路看上去並不規則,但仔細觀察後,程益發現它們似乎遵循某種潛在的幾何結構。
他將這些影象交給影象分析專家處理,並試圖還原畫面。
然而,處理後的結果依然模糊,僅能勉強辨認出一些不規則的線條和閃爍的藍光。
這些藍光的分佈與鏡面中畫面閃現的時間點高度吻合,彷彿鏡子正在透過這些光點傳遞某種資訊。
程益將這些現象歸納為“跨維度投影”。
他在報告中寫道:“鏡面中的景象無法用常規光學裝置完全記錄,可能是因為它們並非真實存在於我們的維度,而是一種維度間的投影現象。這種投影超出了我們目前的技術範疇。”
儘管結果不盡如人意,但程益深知,這些模糊的影象本身已是巨大的突破。
他相信,只要進一步研究,鏡子的真相終將浮出水面。
在鏡子畫面異常的同時,實驗團隊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
隔離房內的高靈敏度聲波探測器捕捉到一種特殊的高頻訊號,這些訊號只在深夜時段出現。
最初,團隊以為是裝置的故障或外界環境的干擾,但隨著訊號的重複出現,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現象。
程益對訊號進行了頻譜分析,發現這些聲音並非隨機噪聲,而是具有某種低語般的模式。透過放大和處理,團隊成功還原出了一些模糊的語音片段。
這些片段中的關鍵詞格外引人注目,比如“歸來”“開啟”和“鑰匙”。
這一發現讓程益不寒而慄。他意識到,這些聲音可能不是自然現象,而是裂縫智慧體的主動行為。
智慧體似乎正嘗試透過聲音訊號與人類溝通,但它的真正意圖卻無法確定。
這些低語既可能是指引,也可能是某種誘惑,甚至是一種警告。
在一次實驗中,程益特意讓探測器靠近鏡面,試圖捕捉更多細節。
然而,隨著裝置接近鏡子,聲音訊號突然變得尖銳刺耳,實驗室的所有裝置也隨之短暫失靈。這一現象進一步驗證了程益的推測——鏡子背後存在著某種智慧體,它正在透過訊號傳遞資訊,而這種資訊的意義或許關乎整個裂縫現象的核心秘密。
程益決定對鏡子本身的材質進行詳細分析,以期找到更多與裂縫現象相關的線索。
他採集了鏡子邊緣的一小塊樣本,並送往實驗室進行檢測。
結果顯示,這塊鏡子的主要成分並非普通的玻璃或金屬,而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礦物。
這種礦物具有極強的磁性和能量傳導性,同時在高能環境中表現出異常穩定的結構特性。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礦物在已知地球地殼礦物中並無記錄,其特性完全不同於任何已知物質。
程益推測,這種礦物可能是裂縫能量的物質化表現。
在裂縫現象中,這種物質或許起到了穩定維度通道的作用。
鏡子作為裂縫入口的物理表現,很可能依賴於這種礦物的獨特屬性。
程益在實驗日誌中寫道:“鏡子的材質是解開裂縫現象的關鍵。
它的存在表明,裂縫智慧體不僅是能量的集合體,還具有操作物質結構的能力。
“這種能力遠遠超出了我們對物理世界的認知。”
他隨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智慧體可能透過類似鏡子的裝置與其他維度進行交流,而地球上的這面鏡子只是其中一個節點。
如果這一假設成立,那麼鏡子的背後或許隱藏著一個更為龐大的裂縫網路。
除了材質之外,鏡子背後的符號也成為程益研究的重點。
在對這些符號進行精細分析後,他發現其中一個幾何圖案特別引人注意。
這一圖案看似一個簡單的“門戶”形狀,但其內在結構卻複雜無比。
透過將這一圖案與鬼火山莊石室壁畫中的符號進行對比,程益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高度相似性。
壁畫中曾提到過裂縫智慧體的“標記”,這些標記被認為是智慧體用來標識裂縫入口的“座標”。
鏡子背後的符號或許就是這樣的標記之一。程益透過計算發現,這些符號的排列不僅符合幾何規律,還隱含著某種數字編碼。
這些編碼可能是智慧體為人類提供的某種指引。
進一步研究表明,符號中還存在一種動態特性。
當鏡子表面藍光閃爍時,背後的符號似乎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這種變化非常細微,肉眼幾乎無法察覺,但在高精度裝置的幫助下,程益記錄下了這一現象。
他推測,這些符號可能與鏡子的能量波動直接相關。
“智慧體正在傳遞一種資訊,”程益對團隊說道,“但它使用的‘語言’遠超我們的理解範圍。
我們需要更復雜的解碼工具,或者更強的邏輯模型,才能解讀這些符號真正的含義。”
符號的發現讓程益對裂縫現象的理解進一步深化。
他開始相信,鏡子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實驗品,而是一個巨大網路的一部分。
這一網路可能連線著無數類似的裂縫入口,而每一個入口背後,都可能隱藏著智慧體的更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