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仙的傳說與故事

道教基礎:八仙的生平事蹟

八仙,作為道教中極具特色的神話人物群體,在中國民間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各自擁有獨特的身世背景、傳奇經歷和仙術奇緣,為後世留下了關於生命價值、道德修養、心靈成長的深刻啟示。以下是對八仙生平事蹟的詳細梳理。

一、鐵柺李:精神力量超越肉體侷限

鐵柺李,本名李玄,是道教及民間文化中的八仙之首。據《歷代神仙通鑑》等道經記載,鐵柺李原本是一名俊美的文人雅士,因赴約仙會誤了歸期,肉身遭火焚燬。在靈魂出竅尋找高人的過程中,弟子誤以為他已死,提前焚化了他的肉身。李玄無法迴歸原身,只能借一餓死的跛腳乞丐的還魂,從此以殘疾之軀行走世間,象徵著精神力量超越肉體侷限。

鐵柺李身背寶葫蘆,內藏仙丹靈藥,行走人間,常以葫蘆中的仙丹救死扶傷,彰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精神。在“八仙過海”的故事中,鐵柺李以葫蘆為舟,勇鬥東海惡龍,展現其雖身殘但法力高強,象徵困境中仍能奮發向前的堅韌意志。

二、漢鍾離:超脫紅塵,追求內心逍遙

漢鍾離,本名鍾離權,是道教及民間文化中的八仙之一。他被元代全真道奉為“正陽祖師”。鍾離權的身世頗具傳奇色彩,有說法認為他原為東漢名將,戰功赫赫,後在夢中得仙人點化,頓悟人生真諦,毅然辭官修道。也有說法稱他為唐代人,曾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及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後仙去。

漢鍾離以扇為法器,象徵超脫紅塵,追求內心逍遙。他常以乞丐或醉漢形象示人,看似瘋癲,實則洞察世事,寓言世間表象與真實之間的辯證關係,倡導隨緣任運的生活態度。漢鍾離曾十試呂洞賓,助其堅定修道之心,成為其入道之師,體現了道教中師徒傳承與心性磨鍊的重要意義。

三、張果老:長生不老,淡看世事變遷

張果老,本名張果,是道教及民間文化中的八仙之一。相傳他有長生不老、起死回生之能。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多次徵召他,都被婉拒。後唐玄宗徵召時,他展現拔鬢角擊齒、脫胎換骨、返老還童之神技,御賜邢州五峰山。

張果老騎驢倒行,手持漁鼓,以長生不老的形象警示世人珍惜光陰,淡看世事變遷。他曾受邀面見唐明皇,表演“驢解”,驢皮之下竟是一堆枯骨,以此隱喻生命的虛幻與無常,警醒人們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張果老留下諸多養生秘訣與修煉法門,如“張果老倒騎驢歌”,蘊含道家養生智慧,引導人們調和身心,延年益壽。

四、呂洞賓:劍仙之道,斬斷煩惱

呂洞賓,本名呂喦,是道教及民間文化中的八仙之一。他是道教丹鼎派祖師,師從於漢鍾離,後傳道予劉海蟾及王重陽,被道教全真道尊奉為“北五祖”之一。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

呂洞賓以劍術聞名,其劍法蘊含道家內丹修煉之理,強調內外兼修,劍氣合一,象徵著修道者應具備斬斷煩惱、護持正道的決心。他遊歷四方,以劍仙之姿懲惡揚善,救人於危難,其事蹟廣為流傳,成為民眾心中救苦救難的仙人典範。呂洞賓還擅長詩文,其點化盧生的“黃粱夢”故事,揭示了人生虛幻與名利如夢的本質,倡導人們醒悟真我,追求精神解脫。

五、何仙姑:純潔無暇,出淤泥而不染

何仙姑,本名何瓊,是道教及民間文化中的八仙之一,是八仙之中唯一的女性形象。相傳在北宋時期聚仙會時,她受李玄之邀在石筍山位列八仙。亦傳她十四歲時巧遇呂洞賓,得食雲母,便能洞悉人間禍福,後於蓮花中坐化成仙。

何仙姑手持荷花,象徵其純潔無暇,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女性修行者應保持心靈純淨,堅守貞潔。她以智慧化解糾紛,如調解龍王與百姓間的爭端,展現了女性的柔韌智慧與和平使者形象。何仙姑得道成仙的過程充滿神秘色彩,她以虔誠修煉、積善修行,最終白日飛昇,成為女性修行成功的典範。

六、藍采和:慈悲為懷,慷慨無私

藍采和,本名許堅,是道教及民間文化中的八仙之一。相傳他本身是一名民間說唱藝人。傳說漢鍾離幻化成身上膿瘡的老者,要藍采和用籃子打水給他清洗傷口,藍采和自知不能。此時何仙姑幻化成一農婦,告訴藍采和在籃中放一片荷葉就可打水。後藍采和喝了籃中之水,得道成仙,故其法寶也是一個籃子。

藍采和手持花籃,常施捨窮人,籃中常有取之不盡的食物與財物,象徵著慈悲為懷、慷慨無私的品德。他身著破衣,手執大拍板,邊行乞邊唱道歌,其歌聲充滿歡樂與哲理,傳遞著樂觀向上、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藍采和還曾以仙酒治癒重病之人,顯現出仙家醫術的神奇與對生命的尊重。

七、韓湘子:音樂入道,溝通心靈

韓湘子,本名韓清夫,是道教及民間文化中的八仙之一,是八仙中風度翩翩的斯文公子。相傳道教音樂《天花引》為韓湘子所作。傳說呂洞賓設下了財、色、情三道關來測試韓湘子的道心,遂點化成仙。

韓湘子以洞簫為法器,其簫聲能感動天地萬物,化干戈為玉帛,寓言音樂具有溝通心靈、和諧社會的力量。作為韓愈之侄,韓湘子多次以詩文、簫聲開導其叔,使韓愈領悟仙道真諦,展現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交融。韓湘子還曾以花籃變出奇花異果,贈予母親,以表孝心,同時也展示了仙術的神奇與對親情的珍視。

八、曹國舅:知錯能改,追求道德完善

曹國舅,本名曹佾,是道教及民間文化中的八仙之一,是八仙最晚入道之人。相傳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李玄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曹國舅出身皇族,其弟因貪圖他人妻子而殺人,曹國舅深感羞愧,毅然出家修道,以洗刷家族汙名,體現了知錯能改、追求道德完善的高尚品質。

八仙的故事如同八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輝與道德的智慧。他們各具特色的人生經歷與仙術奇緣,不僅構成了中國神話傳說的獨特風景線,更為後世留下了關於生命價值、道德修養、心靈成長的深刻啟示。在現代社會,重溫八仙的故事,仍能激發人們對美好品質的嚮往,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對生命意義的深度思考。

道教基礎:八仙在道教信仰與民間文化中的影響

引言

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其故事和形象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八仙的傳說不僅僅是神話故事的堆砌,更是道教信仰與民間文化相互交融的產物。本文旨在探討八仙在道教信仰與民間文化中的影響,透過對其歷史背景、傳說故事、文化象徵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八仙的歷史背景與傳說故事

1. 八仙的歷史背景

八仙之名,在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等不同版本,所列神仙也各不相同。至明代吳元泰的《東遊記》始定為鐵柺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岩)、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這八位神仙。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八仙人物出處不一,時代不同。最初見於史籍且確有其人的,是盛唐初時擅道術之士張果。五代宋初,關於呂洞賓的仙話傳說流傳甚盛,與道教內丹修煉法的傳播相呼應,兩宋之際即盛傳“鍾呂金丹道”。金元時全真道教興起,為回應民間信仰及傳說以宣揚其教法,將鍾離權、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民間傳說、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傳益廣,內容益繁富。

八仙的故事不僅涉及儒、道、釋三教,還融合了民間文化,反映了文化精神的變化和傳承。八仙傳說的流傳和演變,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文化遺產,還展示了宗教文化的多元性。

2. 八仙的傳說故事

八仙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每個神仙都有其獨特的形象和故事,這些故事不僅生動有趣,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道德啟示。

鐵柺李:鐵柺李又稱“李鐵柺”“鐵柺先生”,為道教八仙中資歷最老的神仙。據《歷代神仙通鑑》卷五與《列仙全傳》卷一等道經記載,鐵柺李蓬頭虯髯,巨眼坦腹踱足,模樣醜惡,金箍束髮,鐵柺踱足,常背一藥葫蘆,浪跡江湖,行醫治病,後功行圓滿,被玉皇大帝封為上仙。鐵柺李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原本相貌堂堂,但在修行過程中因元神出竅而失去肉身,最終只能借屍還魂,變成了一個黑臉跛足的人。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行善積德,成為道教中的重要神仙。

漢鍾離:漢鍾離,複姓鍾離,字寂道,號雲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咸陽人。作為八仙之一,他形象特徵是頭梳髽髻,髯長過腹,手執扇子,袒胸露乳,一副豪爽大氣的樣子。漢鍾離曾隱居終南山,遇東華帝君王玄甫,得受長生真訣、金丹火候及青龍劍法。他性格豁達,樂於助人,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

張果老:張果老是道教神仙“八仙”之一。原為唐代道士,擅長法術,常隱居在恆州中條山,往來汾晉之間,世人相傳他活了數百歲,尊稱為張果老。民間傳說他常揹負一道情筒,倒騎白驢,雲遊四方,宣唱道情,勸化世人。所乘白驢,日行萬里,夜間摺疊入紙,放入箱中,白晝以水巽之,還成一驢。張果老的形象充滿了神秘色彩,他倒騎毛驢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道教中的經典形象之一。

呂洞賓:呂洞賓,唐代河東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永樂鎮)人,道教丹鼎派祖師、妙道天尊。呂洞賓師事鍾離權,後曾傳道予劉海蟾及王重陽,被道教全真道尊奉為“北五祖”之一、是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呂洞賓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揹負寶劍,行俠仗義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時,他也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譽為“孚佑帝君”“呂純陽”“純陽夫子”等。

何仙姑:何仙姑是八仙中的唯一女仙。傳說何仙姑出生時,異象滿室,紫雲繞宅。她從小就聰穎過人,與眾不同。十三歲時,得遇呂祖並賜一桃,食後不飢不餓並能預知禍福之事。她常治病救人,為民解憂。何仙姑的形象美麗動人,手持荷花,是道教中的女神之一。

藍采和:藍采和,八仙之一。據道書說他原為一流浪漢,整天穿著一件破爛的藍色衣服,一腳穿鞋,一腳不穿。別人給錢,他卻用繩串起來拖著走,丟了也不看一眼,如遇窮困的人,他就把錢給人。藍采和的形象灑脫不羈,手持花籃,是道教中的逍遙派人物。

韓湘子:韓湘子,本名韓湘,字清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的侄子。韓湘子曾受呂祖點化並隨其學習道術。傳說有一次,韓湘子為了度化他的叔父韓愈,就在花上現出兩行金字:“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湘子的形象風度翩翩,吹著竹笛,是道教中的文藝派人物。

曹國舅:曹國舅身為皇親國戚,卻也有著自已的獨特之處。曹國舅的形象在民間傳說中較為模糊,但他在道教信仰中卻佔有重要地位。他被視為富貴人家的代表,但同時又追求仙道,體現了道教中富貴與修行並重的思想。

二、八仙在道教信仰中的影響

1. 八仙作為道教神仙的重要地位

八仙在道教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被視為道教神仙中的傑出代表。道教是中國三大傳統宗教之一,它與中國民間信仰有著緊密的聯絡。雖然道教的神、仙和民間信仰中的神明在祭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實際生活中,它們卻相互影響。八仙的故事不僅涉及儒、道、釋三教,還融合了民間文化,反映了文化精神的變化和傳承。因此,八仙在道教信仰中具有極高的地位。

2. 八仙傳說與道教教義的融合

八仙的傳說與道教教義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道教文化現象。道教強調修行、煉丹、長生不老等思想,而八仙的傳說則充滿了這些元素。例如,鐵柺李的行醫治病、漢鍾離的長生真訣、張果老的法術、呂洞賓的寶劍等,都是道教修行中的重要元素。同時,八仙的傳說也體現了道教中的善惡報應、因果迴圈等思想,這些思想在道教教義中佔有重要地位。

3. 八仙信仰在道教宮觀中的體現

八仙信仰在道教宮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中國各地,隨處可見供奉八仙的宮觀、廟宇和祠堂。這些宮觀不僅供奉著八仙的神像和牌位,還舉辦各種法會和祭祀活動,以祈求八仙的保佑和庇護。此外,許多道教宮觀還以八仙為主題進行建築設計和裝飾,如雕刻八仙像、繪製八仙圖等,這些都體現了八仙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三、八仙在民間文化中的影響

1. 八仙傳說在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中的流傳

八仙的傳說在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中廣為流傳。從古代的戲曲、小說到現代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都可以看到八仙的身影。例如,元代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就有對八仙的生動描繪;清代趙翼的《陔餘叢考》中也有對八仙傳說的詳細考證;現代文學作品如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也融入了八仙的元素。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八仙傳說的內容,還推動了其在民間文化中的傳播。

2. 八仙形象在民間藝術和工藝中的體現

八仙的形象在民間藝術和工藝中得到了廣泛體現。例如,在繪畫領域,許多畫家都以八仙為主題進行創作,繪製出各種生動形象的八仙圖;在雕塑領域,許多工匠也雕刻出精美的八仙像;在民間工藝品中,如剪紙、刺繡等,也可以看到八仙的身影。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八仙在民間文化中的影響力,還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八仙的熱愛和敬仰。

3. 八仙信仰在民間習俗和節日中的體現

八仙信仰在民間習俗和節日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例如,在一些地區,人們會在農曆正月初八這一天舉行祭祀八仙的活動,以祈求八仙的保佑和庇護;在一些寺廟和道觀中,也會定期舉行八仙的法會和祭祀活動。此外,在一些民間節日中,如元宵節、端午節等,也可以看到與八仙相關的習俗和表演活動。這些習俗和節日不僅豐富了民間文化的內容,還推動了八仙信仰在民間的傳播和傳承。

四、八仙的文化象徵與啟示

1. 八仙的文化象徵意義

八仙在道教信仰和民間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他們分別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等不同的人物特點和文化寓意。這種象徵意義讓每個人都能在八仙中找到自已的東西。

2. 民間信仰中的其他重要神仙

道教基礎:媽祖、關公、福祿壽三星神仙的信仰與崇拜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擁有豐富多彩的神仙信仰體系。其中,媽祖、關公以及福祿壽三星作為道教中的重要神仙,深受民間信仰與崇拜。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三位神仙的信仰起源、象徵意義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

一、媽祖的信仰與崇拜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是中國沿海地區傳統民間的重要信仰之一。她的信仰起源於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島,隨著海事活動的頻繁以及歷代統治者對媽祖的賜封,媽祖信仰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成為華人同胞特別是沿海地區民眾的精神支撐。

1. 媽祖信仰的起源與發展

媽祖原名林默,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仙逝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林默自幼聰明勇敢,熟習水性,常於風浪中救助遇險船舶,併為人治病、扶貧濟困。因其善行,林默在去世後被尊為海上保護神,百姓立廟奉祀,媽祖信仰由此誕生。

媽祖信仰歷經近千年的發展,遍及世界上任何與海有關的中國人聚落。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媽祖被賜封“夫人”尊號,此後其身份逐漸提升,至元明清各代,媽祖封號不斷累加,地位日益顯赫。元代詔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明代則尊稱其為“天妃聖母”,清代更是加封為“天上聖母”。這些封號不僅體現了朝廷對媽祖信仰的重視,也推動了媽祖信仰在民間的廣泛傳播。

2. 媽祖信仰的象徵意義

媽祖信仰象徵著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作為海上保護神,媽祖被賦予了保佑航海者平安、順利的神聖使命。在民間信仰中,媽祖不僅是海上航行的守護神,更是廣大民眾祈求平安、幸福的精神寄託。

此外,媽祖信仰還包含著宗族、姓氏群的崇拜。由於媽祖姓林,臺灣各地林氏都喜稱媽祖為姑婆祖、祖姑,並藉此拉近與媽祖之間的親密關係。這種信仰形式進一步增強了媽祖信仰在民間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3. 媽祖信仰的文化價值

媽祖信仰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2009年,媽祖信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標誌著媽祖信仰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尊重。

媽祖信仰的文化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其次,媽祖信仰作為民間信仰的重要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要資料。最後,媽祖信仰還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成為連線世界各地華人同胞的紐帶和橋樑。

二、關公的信仰與崇拜

關公,即關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尊稱為“武聖”,是武林中的英雄和忠誠的象徵。在道教、佛教以及民間信仰中,關公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 關公信仰的起源與發展

關公信仰起源於三國時期,隨著《三國演義》等歷史小說的廣泛傳播,關公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在民間信仰中,關公被賦予了保佑平安、驅除邪惡的神靈身份。道教將其尊為“關聖帝君”,佛教則稱其為“伽藍菩薩”,這些封號都體現了關公在不同宗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歷史上,關公信仰經歷了多次發展和演變。宋代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和士人階層的壯大,關公作為武德和武士精神的代表,逐漸成為士人崇拜的物件。明清兩代,關公信仰在民間更加普及,成為廣大民眾祈求平安、幸福的守護神。

2. 關公信仰的象徵意義

關公信仰象徵著忠誠、信仰、勇氣、智慧和正義等價值觀念。作為武林中的英雄,關公代表著道德和正義,他的忠誠和信仰被視為一種美德,鼓勵人們做一個誠實、守信、勇敢的人。同時,關公的智慧和智謀也被視為一種高尚的品質,激勵人們追求知識和智慧。

在民間信仰中,關公還被賦予了保佑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的神靈身份。作為武財神,關公在商界和金融業中備受尊崇。許多商家和企業都會在店內供奉關公神像,以求財運亨通、事業順利。

3. 關公信仰的文化價值

關公信仰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同時,關公信仰還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成為連線世界各地華人同胞的紐帶和橋樑。

在現代社會中,關公信仰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許多地方都會舉辦關公文化節、關公廟會等活動,以弘揚關公精神、傳承中華文化。此外,關公形象也經常被用於各種文化產品和藝術創作中,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三、福祿壽三星神仙的信仰與崇拜

福祿壽三星是民間繪畫的常見題材,也是道教中的重要神仙。他們分別代表著福氣、利祿和長壽,是民間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實寫照。

1. 福祿壽三星的起源與發展

福祿壽三星起源於漢族對遠古星辰的崇拜。在古代,人們將天上的星星賦予了非凡的神性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福星、祿星、壽星這三顆星星在古人的想象中,分別代表著福氣、利祿和長壽。隨著道教的發展,福祿壽三星逐漸被納入道教神仙體系,成為民間信仰中的重要物件。

在歷史上,福祿壽三星的信仰經歷了多次演變和發展。明代以後,漢族民間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結合起來祭祀,合稱福、祿、壽,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三個福神。這些神仙形象在民間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表現。

2. 福祿壽三星的象徵意義

福祿壽三星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象徵意義。福星象徵著福氣、幸福和吉祥;祿星則代表著功名利祿和事業成功;壽星則象徵著長壽和健康。這三顆星星的組合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在民間信仰中,福祿壽三星被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徵。許多家庭都會在家中供奉福祿壽三星神像或畫像,以求家庭和睦、事業順利、身體健康。同時,福祿壽三星的形象也經常被用於各種節日慶典和民俗活動中,成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 福祿壽三星的文化價值

福祿壽三星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他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同時,福祿壽三星的信仰也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成為連線世界各地華人同胞的紐帶和橋樑。

在現代社會中,福祿壽三星的信仰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許多地方都會舉辦福祿壽文化節等活動,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此外,福祿壽三星的形象也經常被用於各種文化產品和藝術創作中,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結語

媽祖、關公以及福祿壽三星作為道教中的重要神仙,深受民間信仰與崇拜。他們的信仰起源、象徵意義以及文化價值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和弘揚這些傳統文化精髓,讓它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道教基礎:民間信仰對道教神仙體系的補充與豐富

道教作為中國三大傳統宗教之一,與中國民間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絡。這種聯絡不僅體現在宗教儀式和信仰實踐中,還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社會文化。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將深刻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以及生活信仰融入其中。這種信仰形式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道教的神仙體系起到了顯著的補充與豐富作用。

一、道教神仙體系的基本構成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紛繁複雜,神祇數量極多。現今道教神仙體系主要分為四大類:正統道教神系、民間信仰神系、上古神話神系和神魔小說神系。在道教最高規格的羅天大醮儀式中,會恭請3600位神仙。以下是一些道教及民間信仰中名氣較大、知名度較高的重要神仙。

1. 道教的最高神

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大道的化身,三位一體,分別居於玉清境、上清境和太清境,合稱三清境。三清是創世神,元始天尊造化天地,靈寶天尊度化萬物,道德天尊教化世人。

2. 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

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的眾神之帝,總領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眾生,統御儒、道、釋三教和其他諸神仙聖佛,治理宇宙萬物。三清和玉帝的關係類似於大股東和總經理,三清是創世神,玉帝是治世神。玉皇大帝也是儒教的最高神——天帝。

3. 人氣最高的十路神仙

(1)十二生肖:每個人的守護神、吉祥神,深深融入國人的生活、思維之中。

(2)財神:主管人間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神明,商業金融業的祖師爺、保護神。

(3)媽祖:道教海神,平安女神,慈愛之神,航運業保護神,沿海人民心中的“娘媽”。

(4)關帝:道教戰神,武財神,忠義的化身,商業、會計業、理髮業的祖師爺。

(5)福祿壽三星:主管人間福祉、利祿、壽命的三尊吉祥神,納福、添祿、增壽。

(6)門神:守衛門戶的神明,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

(7)灶王:飲食之神,掌管家庭禍福,督查人間善惡。

(8)土地公:保護一方水土,佑護五穀豐登,財源滾滾。

(9)八仙:代表最廣泛的民間道教信仰的八位神仙。

(10)四方之神: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4. 其他重要的神仙

(1)玉帝殿前四大天師:張天師、葛天師、許天師、薩天師。

(2)四御:紫微大帝、長生大帝、勾陳大帝、后土娘娘,統御萬天的玉皇大帝、統御萬雷的勾陳大帝、統御萬星的紫徽大帝、統御萬類的青華大帝、統御萬靈的長生大帝、統御萬地的后土娘娘合稱六合(上、下、東、南、西、北),代表宇宙無限的空間。

(3)諸星曜神:鬥姆元君(眾星之母)。

(4)九曜星君:計都星君、火德星君、木德星君、太陰星君、土德星君、羅睺星君、太陽星君、金德星君、水德星君。

(5)二十八星宿: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6)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36顆天罡星,每顆天罡星各有一個神,合稱“三十六天罡”;北斗叢星中還有72顆地煞星,每顆地煞星上也有一個神,合稱“七十二地煞”。《水滸傳》中將108位好漢分為“三十六員天罡”、“七十二座地煞”,36與72相加之和正好是108,這帶有明顯的傳統道教色彩。 (7)瓊臺女神:王母娘娘(女仙之首)、媽祖天后(航海女神)、碧霞元君(泰山女神)、送子娘娘(生育子嗣)、九天玄女(軒轅黃帝之師,術數之祖)、花神、嫦娥仙子、無生老母、驪山老母、慈航真人、太姥娘娘、七仙女、何仙姑(八仙之一)、陳靖姑(救產保胎)、麻姑、電母、狐仙、織女、娥皇、女英。 (8)文化之神:文昌帝君、文曲星、魁星、天聾地啞。 (9)五文昌: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純陽帝君、文衡帝君。 (10)中華十聖:酒聖杜康、文聖孔子、醫聖張仲景、武聖關羽、史聖司馬遷、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茶聖陸羽。 (11)儒家四聖: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亞聖孟子,聖人韓愈、朱熹、王陽明。 (12)天樞上相:姜子牙、張良、諸葛亮、魏徵。 (13)忠武戰神:玄天真武大帝(明朝保護神,武當山主神)、關聖帝君(忠義的化身,武聖)、護法四帥(天蓬玉真壽元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四大元帥(馬、趙、溫、關)。 (14)財神: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武財神關帝、儒商之祖子貢、道商之祖范蠡。五路財神(玄壇真君趙公明和招寶天尊、納珍天尊、利市仙官、招財使者)。鍾呂二仙、和合二仙、土地爺白圭、管仲、柴榮、沈萬三、劉海(戲蟾)、韓信(偏財神)。 (15)吉祥之神:福祿壽三星、喜神、八仙、門神、鍾馗、麻姑、彭祖、順星、月老、石敢當。 (16)三官大帝: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17)上古諸神:盤古聖祖(開天闢地)、女媧聖母(大地之母)、軒轅黃帝(人文始祖)。天吳、畢方、據比、豎亥、燭陰、帝俊。上古四方天帝(炎帝、少昊、顓頊、伏羲)。刑天、蚩尤、共工、祝融、彭祖、堯、舜、禹、湯。 (18)幽冥鬼神:太乙救苦天尊(又稱東極青華大帝,上保救人類,下超度幽冥,治九幽冥府一切神鬼)、東嶽大帝、酆都大帝、十殿閻王(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城隍、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拘人生魂)。 (19)醫藥之神:醫神(華佗)、藥王(孫思邈)、保生大帝(吳夲)、南極仙翁(玉清真王)、神醫(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葛洪、孫思邈、錢乙、朱震亨、李時珍、葉天士等)。 (20)守護之神:十二生肖、六十太歲。 (21)地方之神:五嶽大帝、四海龍王、城隍、土地、山神、水神、龍王。 (22)區域特有神祇:溫州楊府爺、都江堰二郎神、茅山三茅真君、福州陳靖姑、臺灣國姓爺、廣西布洛陀、香港黃大仙、蘭州金花仙姑等。 (23)高道真人:四大真人(南華真人、沖虛真人、通玄真人、洞靈真人)、王禪老祖鬼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