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昱的歸來讓皇漢的改革再次進入高效運轉的軌道。他與諸葛亮聯手,針對內憂外患展開全面治理。儘管劉禪的能力依然有限,但張昱明白,要徹底穩定皇漢的秩序,就必須建立一套不依賴個人的治理體系。他開始著手進行一場更深層次的制度建設,而這也成為了他在皇漢的最終佈局。

北伐結束後,諸葛亮的身體狀況愈發惡化。他主動向劉禪請辭,希望能夠回到益州靜養。但劉禪不捨其離去,試圖挽留。

在朝堂上,諸葛亮懇切地說道:“陛下,臣已年邁,難以繼續承受政務之重。張大人歸來,必能助陛下穩固朝綱。臣請求歸田,以保餘生。”

張昱也勸道:“丞相為皇漢鞠躬盡瘁,理應休養生息。朝中事務由我與諸位大臣共同擔負,還請陛下恩准。”

最終,劉禪不得不同意諸葛亮的請辭。諸葛亮返回益州後,依然不忘以書信向張昱和劉禪提供建議,他的隱退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張昱清楚,諸葛亮的離去意味著皇漢將逐漸失去強有力的支撐。他決定利用自已最後的時間,為皇漢建立一套真正長久穩固的制度。

1.中央集權的完善

張昱推行“中樞分權制”,將朝廷的權力分為三個主要部門:行政、財政、軍事,分別由專門的機構管理,減少皇帝的個人干預。他向劉禪解釋道:“陛下,分權而治,可防止一人獨斷專行,亦能減少決策失誤。”

2.監察體系的強化

他設立“監察院”,負責監督各地官員的行為,監察使直接向中央報告,以防止地方官員貪汙腐敗或結黨營私。

3.科舉改革的深化

張昱將科舉考試擴充套件至地方,建立了縣試、州試和朝廷殿試三級體系,進一步擴大寒門學子的晉升渠道。這一改革讓更多基層人才得以進入朝廷,為皇漢注入新鮮血液。

4.法律與民權保障

他主導編撰了《皇漢律典》,明確了官員的職責與百姓的權利,並規定“律法在前,皇權在後”,即使是皇帝也不得隨意廢除法律。

在張昱的引導下,劉禪逐漸意識到自已的責任。他開始認真處理朝政事務,並多次親自巡視地方,與百姓交流。

某日,劉禪巡視江陵時,有一名老農向他跪拜道:“陛下,這些年朝廷興辦學堂,減免賦稅,百姓的日子比從前好太多了!但求陛下能一直像今日這般關心我們!”

劉禪聽後深受觸動,他對身邊的大臣說道:“父皇留下的江山不容我懈怠。朕雖不如父皇英明,但願以子恆和諸葛丞相為師,盡力守住這片太平。”

張昱在聽聞此事後,心中稍感寬慰。他對身邊的幕僚說道:“劉禪雖無雄才,但尚有可塑之處。只要制度健全,他也能成為一位合格的君主。”

為了徹底改變皇漢的權力運作模式,張昱提出了“輪值宰輔”制度。他建議由三名大臣輪流擔任宰輔職務,每人任期一年,旨在避免權力過度集中。

在朝會上,他向群臣解釋道:“宰輔之職至關重要,但人非聖賢,久居高位難免滋生私慾。輪值制既能選賢任能,也能防範專權。”

這一提議雖然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對,但在劉禪的支援下最終得以施行。這一制度有效提高了朝廷的運作效率,並逐步削弱了個人對政局的影響力。

隨著皇漢的制度逐步完善,張昱感覺自已的使命已經完成。他向劉禪提出了辭呈,表示希望回到山林繼續隱居。

劉禪大驚:“張大人,國家能有今日,全賴您的輔佐。若您離去,朕實在難以安心!”

張昱笑著說道:“陛下,臣已盡力完成自已該做之事。如今的皇漢不再需要依賴個人,制度已足夠支援這個國家的運轉。陛下能勵精圖治,臣便可放心歸去。”

在一場隆重的送別儀式後,張昱辭別朝堂,帶著自已的典籍和少數弟子回到了山谷。從此,他再未踏入朝廷半步。

在山林間,張昱繼續教書育人,他的學堂逐漸發展為皇漢民間教育的核心。他撰寫的《治世綱要》、《皇漢律典註釋》等書籍被視為後世治國的重要典籍。

某日,一名年輕弟子問他:“先生,您為何甘願隱居?天下人皆知您的功勞,為何不繼續留在朝廷?”

張昱微微一笑:“功勞終歸過往,制度才是未來。我留在朝堂,也許能多做一些事;但留在這裡,我能影響更多人的思想。治國之道,不在於一時的強盛,而在於百代的延續。”

張昱隱退後,皇漢在劉禪和新一代大臣的治理下繼續繁榮。改革制度逐漸深入人心,皇漢成為一個以法治和民心為基礎的穩定國家。儘管劉禪並未成為一代英主,但他在制度的約束和輔佐下,成功守住了父輩打下的江山。

朝堂之上,劉禪偶爾會提到張昱,他感慨道:“若無張大人之策,朕恐難保皇漢長久。雖未能留住張大人,但他留下的制度,已足以保朕安心。”

張昱透過制度建設和思想傳播,成功將皇漢從依賴個人的統治模式轉變為依賴制度的國家。他的歸隱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開啟了皇漢長治久安的新篇章。他用自已的智慧和遠見,為三國亂世留下了不朽的遺產。雖然他已遠離朝堂,但他的理念和影響將永遠留存在皇漢的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