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願一邊聽八卦,一邊錄影片,全國各地都有粽子,但姜願和她媽媽商量過後,依舊想做一系列七期關於徽州過大年年俗年貨的短影片,今天這是第五期,標題她都想好了,就叫:《徽州過大年,古法徽州與“粽”不同》。

每年過了小年皖南徽州家家戶戶都會包年粽,裹的不是三角粽,而是枕頭粽,粽子煮熟後像晾衣服一樣懸掛在竹竿上,一般兩個粽子或者四個粽子為一串,一排排串接起來的年粽,掛滿兩三個竹竿,懸掛在屋內高處,是徽州人家臘月寒天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個年俗要追溯到唐宋時期,那時候我們地屬吳越,當時過年就有吃粽子的習俗,因為“粽”和“宗”同音,古徽州又是聚族而居的宗族社會,過年首先祭祀祖宗,高高掛起的粽子,寓意著來年家門有子弟金榜“高中”,同時枕頭粽又有四平八穩,高枕無憂的寓意,這份美好的祝福一直延續至今。

年粽的吃法也很多,平時當作早飯或者午飯直接再煮熱了就能吃,但我更偏愛將粽子箬葉剝掉後,將枕頭粽子切成一片一片地再用油煎,蘸點醬料別提有多美味。

就連包紮粽子用的都不是外邊普遍用的棉線,而是就地取材選用棕樹葉,將棕樹葉撕成一根根細細綠綠的,和包粽子的箬葉顏色也非常搭配,這也讓姜願覺得同樣是粽子,咱徽州的古法年粽依舊值得宣傳推廣。

尤其一棟棟白牆黑瓦的徽派自建房裡,大家齊聚一堂一起裹粽子的那份年味,溫馨又樸實。

姜願不但在自己家拍,還去左鄰右舍家拍,誰家在包年粽她都要過去湊個熱鬧,不然怎麼顯示出包年粽是家家戶戶都在準備的年俗之一呢?

除了包年粽,還有之前提到的做年粿、做黃金豆腐、做凍米糖、以及大年夜做包子,都是家家戶戶要準備的。

對了,與北方過年要包餃子一樣,我們榆村過年要包包子,誰家沒做包子,那就跟沒過年一樣。

等到大年初二開始走親戚的時候,包子和茶葉蛋就成了招待親戚的必需品,去誰家拜年,主人家都會給剝兩個茶葉蛋,寓意“成雙成對、好事成雙”,用本地話來說,叫:“七几子(吃雞蛋)”。

姜願每次去親戚家拜年,最怕親戚叫她“七几子”,一天跟趕場一樣去五六個親戚家拜年,哪怕一家只吃一個雞蛋,一天下來都不知道要吃多少個雞蛋,真是折磨人的習俗,卻又滿載著溫馨和年味,換句話說,沒去親戚家“七几子”,這個年就跟沒過一樣。

不過現在過年的習俗也在隨著時代變化,比如以前大年初一是絕對不走親戚不拜年的,大年初一這天就必須什麼都不做,洗衣服掃地這種活兒都別幹,村裡有個說話,第一天干活,這一整年都是勞碌命,誰也不希望一整年都做牛馬。

可是現在過年只放七天假,年輕人還想出去旅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打破習俗,大年初一就跑去親戚家拜個早年,老一輩不贊同,可小輩上門拜年,也不能擺臉色把人趕走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