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蕭後的主營中還有七姑仙和四門天王所守的陣勢尚未被攻破。楊宗保當即下達命令:讓八娘、九妹、黃瓊女和穆桂英帶領各自的兵馬去攻打七姑仙;派楊五郎率領部眾去攻打四門天王。眾將領領命後,各自帶兵向前推進。 八娘和穆桂英等人勇猛無比,在戰鬥中斬殺了番國的獨姑公主等七人,成功攻破了七姑仙所守的陣勢。楊五郎也毫不遜色,他指揮著眾人直接衝入敵陣,將耶律尚、耶律奇等四員番將斬殺,順利拿下了四門天王的陣地。 韓延壽看到大勢已去,急忙跑進營帳向蕭後報告:“娘娘,趕快逃走吧!四周都是宋兵,我們已經被包圍了!”蕭後大驚失色,問道:“呂軍師在哪裡?他怎麼不來迎敵?”韓延壽無奈地說:“呂軍師早就逃走了,現在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蕭後聽後,頓時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她匆忙坐上一輛小車,在韓延壽、耶律學古等人的護送下,朝著山後的方向狼狽逃竄。 楊六使得知這個訊息後,立刻率領眾將緊緊追趕。焦贊更是奮勇向前,一馬當先,很快就追上了韓延壽。他大聲喊道:“韓延壽,你趕快投降,我可以饒你一命!”韓延壽不甘心就這樣被擒,掉轉馬頭,與焦贊再次展開戰鬥。然而,還沒打兩個回合,韓延壽就被焦贊生擒活捉。孟良等人也乘勢追擊,番兵們見狀,紛紛丟盔卸甲,四處逃竄。蕭後則趁著混亂,從小路逃走了。 這一戰,楊宗保大破南臺七十二天門陣,殺死番兵四十多萬。戰場上屍橫遍野,屍體堆積如山,鮮血四處流淌,將大地都染成了紅色。百年之後,這裡依然白骨累累,堆積如山,凡是看到這一幕的人,無不感到悽慘哀傷。有詩為證:“白骨交加委塞牆,問人云此是徵場。停騎顧望添惆悵,晚帶斜暉倍可傷。”
楊宗保大獲全勝後,立即下令收兵回營。第二天,他坐在牙帳中,召集各處軍馬進行清點和部署。士兵們將擒獲的韓延壽押解進來。楊宗保看著韓延壽,怒聲罵道:“你曾經吹噓自已是北地第一英雄,如今怎麼也被我擒住了?”韓延壽低下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楊宗保又說道:“留著你這個奸賊有什麼用?”於是,他命令左右將韓延壽推出帳外斬首。不一會兒,士兵們就將韓延壽的首級呈了上來。 隨後,楊宗保開始記錄各位將領在破陣中的功績。他派人去打聽鍾道士的訊息,可大家都說自從攻破北營後,就再也沒見過他,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楊宗保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鍾道士是漢鍾離下凡來幫助他們破陣的。他吩咐各位將領,按照各自的隊伍屯營紮寨,等待皇帝的聖旨。
眾將領都遵照命令執行。從此,宋軍軍威大振,遠近的敵人都對他們心存畏懼。 楊六使將各位將領的功績上奏給真宗皇帝。真宗皇帝說:“等朕班師回朝後,再商議對他們的升賞之事。”楊六使又上奏道:“陛下,如今難得有這樣的機會,番人剛剛大敗而逃,陛下可以御駕親征,長驅直入,直搗幽州,奪取蕭後的輿圖,這可是萬世之利啊!”真宗皇帝卻說道:“現在番人已經逃走,軍士們長期作戰,疲憊不堪,應該讓他們好好休息,鞏固我們的根基。等回到朝中,再做進一步的打算。”楊六使聽後,只好退了下去。 過了兩天,皇帝終於下達命令,渣州三路軍按照原來的路線撤回。皇帝還下令在九龍谷修築堅固的關隘,留下王全節和李明率領他們的部隊鎮守。其餘的徵邊帥臣,都跟隨皇帝一起班師回朝。聖旨下達後,軍中的將士們無不歡欣鼓舞。
黎明時分,皇帝的車駕離開了九龍谷。楊六使率領的部隊作為先頭部隊,楊宗保的部隊作為後援部隊,皇帝和眾臣在中間。三軍浩浩蕩蕩地朝著京師進發,一路上旌旗飄揚,軍威雄壯,萬馬嘶鳴,士氣高昂。 沒過多久,就已經能遠遠望見汴京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皇帝的車駕進入宮中。第二天,皇帝上朝,眾文武大臣前來朝賀。皇帝宣召楊六使到御前,親切地撫慰他說:“這次能夠取得勝利,多虧了你們父子二人,朕一定會論功行賞。”楊六使謙虛地說:“這都是各位將領齊心協力、奮勇作戰的結果,臣和臣的兒子不敢獨自接受皇上的恩寵。”真宗皇帝於是下令設宴犒賞徵北的將士們,楊家的女將們也都受邀參加了宴會。這一天,君臣們歡聚一堂,盡情歡樂,直到宴會結束才散去。 第二天,楊六使上朝謝恩。皇帝賞賜給他兩副黃金甲、兩匹白馬和十二車錦緞。
楊六使在朝堂上堅決推辭。皇帝說:“這些只是小小的賞賜,你就不要再推辭了。至於其他建功的將領,朕會另行商議對他們的破格提拔。”楊六使這才接受了賞賜,退了出來。 楊六使回到無佞府,拜見了楊令婆,向她講述了皇上的恩典。楊令婆說:“我兒你離開三關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回去鎮守,以防番人再次來犯。”楊六使聽從了母親的命令,於是讓人準備筵席,犒賞部下的將領們。 宴席上,宗保、嶽勝等二十員戰將坐在左邊的席位,穆桂英、黃瓊女、單陽公主等二十員女將坐在右邊的席位,楊令婆、柴太郡、楊六使坐在中間,按照位次依次就座。
這一天,僕人進獻美食,士卒們舞劍助興,眾人開懷暢飲,氣氛十分融洽。 酒喝到一半的時候,楊五郎站起來對母親說:“孩兒與佛的緣分還沒有盡,如今很高興看到弟弟建立了大功,我留在軍中也沒什麼用處了。今天,我特地向母親和妹妹們辭行,準備再前往五臺山出家修行。”楊令婆說:“這是你的本性,去留都由你自已決定。”於是,楊五郎與眾人告別,帶著頭陀們返回五臺山去了。 當天晚上,宴席結束,各位將領都退了下去。第二天一早,楊六使前往朝廷,上奏皇帝,請求前往三關鎮守。
皇帝非常高興,降旨批准楊六使前往三關鎮守,任命楊宗保為監軍,負責巡視京城。兩人各自領命,前去赴任。 再說王樞密回到府中,心裡想道:“我自從進入中朝,已經十八年了,還沒有為蕭後建立過什麼功業。”他心生一計,進宮向真宗皇帝上奏說:“臣承蒙陛下的收留和重用,卻一直沒有立下寸功。如今北番戰敗回去,想必他們一定畏懼我大宋的天威。臣懇請陛下允許我前往招降他們,這樣可以杜絕日後的隱患。”皇帝說:“你這番話,足以看出你的忠誠和愛國之心。”於是,皇帝立即命令武軍尉周福陪同王樞密,帶著敕書前往番地宣讀。兩人領命後,帶著敕文,朝著幽州的方向出發了。
王欽和周福帶著使命踏上行程,走到半路,王欽心中盤算著自已的小九九,便問周福:“咱們此去,沿途會經過哪些地方呢?”周福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從黃河那邊經過,另一條則是經過三關寨。” 王欽一聽,心裡暗自思量:“要是從三關經過,肯定會被楊六使抓住,那可就麻煩大了。不如想個辦法,從黃河那邊走吧。”主意打定,他便對周福說道:“我還有一份至關重要的文書不小心弄丟了,得回去取一下。你先替我前往,我隨後就到。”周福沒有多想,也沒看出王欽的心思,就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話,拿著札文獨自先走了。
且說王欽一個人騎著馬,朝著黃河方向行進。沒過幾天,他就到了太原府。鎮守太原府的官員薛文遇得知訊息後,趕忙出城迎接。王欽進了府衙,與薛文遇見過禮後,薛文遇好奇地問道:“樞密使您來到這裡,是有什麼公事要辦嗎?”王欽回答說,自已是要去大遼取納降文書,希望太守能幫忙準備船隻。薛文遇一聽,輕鬆地說:“這是小事一樁,沒問題。”於是,他立刻調撥了紅船,將王欽送到了黃河北岸。王欽隨後便直奔幽州而去。 另一邊,周福帶著軍馬,快要走到三關地界的時候,被楊六使的巡邏騎兵攔住了去路。巡邏騎兵大聲喝問:“來的是什麼人?”周福的前軍回答道:“我們是欽差王樞密,前往北番公幹。你們是什麼人,竟敢阻攔我們?”
巡邏騎兵一聽,說道:“前些日子八殿下有通知說,王樞密有通敵叛國的嫌疑,讓我們嚴加提防。今天果然被我們碰到了。”說著,眾人一擁而上,將周福抓了起來,並向楊六使報告說捉到了奸細王樞密。 楊六使一聽,心中大喜,說道:“這個賊子,當初是我舉薦他,他才做了大官,可他卻屢次想要謀逆作亂。今天自已送上門來,落入我們的手中,絕對不能輕易放過他。”眾人把周福綁在帳前,帳中兩邊劍戟林立,槍刀密密麻麻,周福嚇得臉色蒼白如土,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楊六使抬頭仔細一看,不禁發怒道:“這個人根本不是王樞密,你們怎麼能虛報訊息呢?都應該按照軍法問罪。”周福這才敢開口說道:“將軍饒命啊,我是周福。”楊六使便問他事情的緣由,周福回答說:“是皇上派我和王樞密一起,前往北番討要納降文書。樞密使因為文書丟失回去取了,讓我先走,沒想到被將軍的部下給抓住了。”
楊六使冷笑著說:“哪有出城執行任務還會忘記帶文書的道理?這個賊子肯定是聽到了風聲,所以才想出這個計策。”說完,他讓人給周福鬆綁,把他請到帳中相見。楊六使又問:“你還記得以前河東交戰時,潘仁美的事情嗎?”周福回答說:“我多少還記得一些。”楊六使說:“你我也算是舊相識了,不必驚慌。”於是,他讓人準備酒菜款待周福,並留他在營中住了一晚。第二天,楊六使派人送周福過了三關。 再說王欽,他順利進入幽州後,先讓近臣向蕭後奏報了自已的到來。第二天一早,他入朝拜見蕭後。蕭後一見到王欽,頓時火冒三丈,怒氣衝衝地拍著桌子大罵道:“你這個奸佞小人,我恨不得生吃了你,才能解我心頭之恨!我一直想著怎麼才能抓住你,沒想到你今天自已來送死。”她喝令左右將王欽推出法場,碎屍萬段。軍校們領了旨意,就要把王欽拉出去。 這時,耶律休哥趕忙上奏說:“娘娘請息怒,他既然又回來了,肯定有話要說。不如先聽聽他怎麼講,如果他說的話不合您的心意,再殺他也不遲。”
蕭後聽了,怒火還是沒有完全消退。耶律學古也上奏說:“王欽現在就像籠子裡的鳥,要殺他還不容易嗎?請娘娘寬恕他這一回。”蕭後這才讓人放了王欽,問他此行的來意。 王欽被嚇得驚魂未定,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我自從到了南朝,並非不盡心為娘娘您辦事,只是一直沒遇到合適的機會。如今宋天子想要娘娘您的九州圖籍,全部歸為中朝所有,還打算發兵北上。我考慮到北番剛吃了敗仗,現在還無法抵禦宋軍,所以請了文書來見娘娘,想趁機尋找機會,報答娘娘的恩情。” 蕭後聽了王欽的奏報,臉色由怒轉喜,問道:“那你有什麼計策可以圖謀中原呢?”王欽自信地說:“如今幸好宋廷的良將都被派到了遠方,朝中只剩下十位文臣。娘娘可以回信給宋廷,就說我王欽官職卑微,不能傳達您的真實意思,必須讓宋朝派大臣到九龍飛虎谷來,交接和收納九州圖籍。
等他們來了,我們就把他們包圍起來,抓起來。然後再派使者向宋君奏報,以此要挾宋君,讓他同意與我們平分天下,之後再把大臣們送回去。宋君肯定會看重這些大臣的性命,一定會答應我們的請求。到那時,我們再慢慢謀劃進兵,一定能成功。” 蕭後又問:“那派誰去宋朝傳達這個訊息呢?”王欽連忙說:“我願意不辭辛勞,前往宋朝。”蕭後立刻讓人起草表文,讓王欽帶回。王欽辭別蕭後,離開了幽州,朝著京師的方向進發。 在半路上,王欽恰好遇到了周福的軍馬。王欽便把自已見到蕭後,以及蕭後的回覆等事情,都告訴了周福。周福聽了,非常高興,當即回軍,和王欽一起從黃河那邊返回。 沒過多久,他們就回到了京城,入朝拜見真宗皇帝。
王欽上奏說:“臣領命前往北境傳達聖旨,蕭後很高興,願意獻上九州圖籍。但她又說,這件事關係重大,我官職低微,無法達成長久堅固的盟約,請求陛下派十位朝官,到九龍飛虎谷接收圖籍。她特意讓我回來向陛下覆命。”真宗皇帝聽了奏報,非常高興,馬上就下了敕令,讓朝廷中的大臣們準備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