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贊與高懷德回到營中,向潘仁美講述了遼將的英勇善戰,這場戰鬥至今勝負未分。潘仁美說:“耶律沙是遼國的猛將,你們以後與他交戰一定要小心謹慎。”呼延贊等人退出營帳後,潘仁美進宮向太宗皇帝奏報:“遼兵士氣正盛,從今日的戰鬥情況來看,恐怕難以取勝,臣對此十分擔憂。”
太宗皇帝說:“朕要親臨戰陣,與那些番將一決高下。”八王連忙進諫道:“陛下要多多保重龍體,自有各位將領為陛下出力,您不必親自去冒箭雨石矢的危險。”但太宗皇帝沒有聽從,第二天,毅然下令督促各位將領出戰。 再說耶律休哥正與諸位將領商議如何抵禦宋兵的計策,這時哨兵來報:“宋兵傾巢而出,要與元帥您決一死戰。”耶律休哥聽後,對耶律沙說:“大將耶律學古屯守在燕地,正好能截斷宋師的後路,可令他出兵,襲擊宋兵的後陣;我們與其他將領,在高梁河整頓兵馬迎戰。” 北兵剛剛列好陣勢,就遠遠望見宋兵鋪天蓋地,漫山遍野地殺來。宋軍前鋒呼延贊騎馬衝出陣前,高聲喊道:“番將們,快選出有膽量的人來與我一戰!”
話剛說完,北陣中耶律沙手橫長刀,氣勢洶洶地衝了出來,厲聲喝道:“宋將,速速退兵,免得被我們擒殺!”呼延贊毫不畏懼,挺槍直刺耶律沙,耶律沙也揮舞著大刀上前迎戰。兩匹馬交錯在一起,兩人連續大戰了三十多個回合,難分勝負。這時,北將耶律奚底騎著快馬,揮舞著大斧,從旁邊衝入戰陣。高懷德立刻一馬當先,上前攔住耶律奚底。一時間,雙方金鼓齊鳴,旌旗在風中瘋狂舞動。 就在這四將激烈鏖戰之時,忽然宋軍陣後傳來幾聲炮響,聲音如同山崩海湧一般震耳欲聾,原來是遼將耶律學古率領著精銳部隊從後方衝擊而來。
宋軍根本不知道這是哪裡來的兵馬,頓時軍心大亂,陣腳也無法穩住。耶律休哥在將臺上,看到宋兵的陣勢已經動搖,立刻派出一支生力軍,徑直衝入宋兵陣中。太宗皇帝見狀,急忙下令各位將領保護自已的安全。潘仁美聽到這個訊息後,騎著馬拼死前來迎戰,正好與耶律休哥的兵馬相遇。兩人剛一交手,只一個回合,耶律休哥就將潘仁美砍落馬下。郭進看到後,立刻騎馬衝了出去,將潘仁美救了回來。 此時,各營之間距離較遠,各位將領都遇到了強勁的對手,正在酣戰之中無法脫身。等到他們聽說太宗皇帝有難,才紛紛放下手中的戰鬥,趕來救援。太宗皇帝已經單人匹馬殺出了重圍,慌不擇路地朝著汾壩方向逃去,卻被耶律休哥的部將兀環奴、兀裡奚騎著馬緊緊追趕。
南營的楊業看到這一幕,對兒子們說:“主上有難,我們怎麼能不救?”楊延昭立刻單槍匹馬衝了出去,大喝一聲:“遼蠻,休要猖狂!”兀環奴被激怒,揮舞著大刀就砍了過來。楊延昭挺起長槍迎戰,兩人交手不到兩個回合,楊延昭一槍刺中兀環奴的胸口,將他挑落馬下。楊延昭殺散了追兵,看到太宗皇帝正站在壩上。楊延昭問道:“陛下的馬在哪裡?”太宗皇帝說:“已經被亂箭射中,無法再騎了。”楊延昭說:“陛下可趕快騎上我的馬,我步行作戰,殺出重圍。”太宗皇帝擔心楊延昭沒有馬,難以戰勝敵人,便說:“你還是騎著馬作戰吧,我乘坐驢車離開。”楊延昭急切地說:“敵兵眾多,陛下請速速上馬,寧可讓我受傷,也請陛下不要顧惜我。”
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恰好楊七郎單人匹馬殺了進來,他看到楊延昭後說:“宋兵的戰陣已經大亂,哥哥你為何不趕快保護主上撤離?”楊延昭說:“你把你的馬給聖上騎,我在前面開路殺出重圍。”楊七郎連忙扶太宗皇帝上馬。楊延昭怒目圓睜,吼聲如雷,奮力突出重圍,卻被兀裡奚帶領的眾多敵軍攔住了去路。楊延昭咬牙切齒,盯著兀裡奚,一槍刺去,正中他的咽喉,兀裡奚當場斃命。楊延昭繞過西營,此時北兵的箭矢和石塊如雨點般落下,他一時無法突破重圍。就在這時,楊業、高懷德、呼延贊三位將領衝殺過來,終於救出了太宗皇帝,一起逃奔到了定州。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楊延昭的勇猛無畏。後人寫詩稱讚他道:“斬堅入陣救君王,敵將爭迎致滅亡;未入中朝先建績,將軍名望至今香。” 潘仁美收拾殘軍,只見戰場上屍橫遍野,鮮血染紅了大地,宋兵死傷了八九萬人,損失的兵器和物資不計其數。於是,易州、涿州等州又重新被遼國佔領。耶律休哥大獲全勝後,便收兵回到了幽州,這裡暫且不提。 太宗皇帝逃到定州後,各位將領也陸續趕到。八王等人上前拜見。太宗皇帝感慨地說:“今日若不是楊業父子奮力拼殺,朕險些性命不保。”八王說:“陛下洪福齊天,自有神靈庇佑,賊兵自然無法傷害您。從今往後,陛下更應保重身體,不宜再親自涉險。倘若各位將領一時來不及救援,那該如何是好?”
太宗皇帝點頭表示認同。隨即召楊業進入營帳,賞賜給他二十匹綢緞,四十兩黃金,並對他說:“這些暫且賞賜給你,聊表朕對你的信任。等班師回朝之後,再論功行賞。”楊業拜謝後領命而出。八王上奏說:“如今軍餉供應不足,軍士們傷亡慘重,懇請陛下班師回朝,以安撫臣民的期望。”太宗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當天就下詔班師回朝,任命潘仁美為前隊,楊業為中隊,其餘將領各自率領所部在後面保護聖駕。
旨意下達後,各位將領開始準備從定州出發,返回汴京。有詩為證:“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印,一將功成萬骨枯。” 大軍一路前行,暫且按下不表。沒過多久,就回到了汴京。文武群臣上朝拜見太宗皇帝。太宗皇帝說:“朕在幽州遭受的恥辱,時刻銘記在心,誓要報仇雪恨。你們各位大臣各自說說自已的看法,為朕仔細謀劃一番。”司徒趙普與參知政事竇、郭贄等人上奏說:“陛下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充足的府庫,還怕消滅不了那些逆賊嗎?只是軍士們圍攻太原已經很久了,傷痛還沒有恢復,需要等到秋高氣爽、馬匹肥壯的時候,再蓄養威力,養精蓄銳,慢慢謀劃進取,也為時不晚。”太宗皇帝聽從了他們的建議,下令在崇元殿宴請征討太原的將士們。
這一天,君臣們盡情歡樂,直至散去。 第二天,太宗皇帝降下敕令:封楊業為代州刺史兼兵馬元帥;楊業的長子及以下諸子,都封為代州團練使;賜給他們位於金水河邊的無佞宅居住;賞賜極為豐厚。群臣上奏說楊業還沒有立下太大的功勞,這樣的封賜過於厚重。太宗皇帝說:“朕以誠信和道義對待臣子,怎麼能對臣下有所虧欠呢?”最終還是下達了這個命令。楊業又上表,推辭為自已的眾子請封的官職。
楊業呈上表章,內容如下: “臣楊業叩首陳言:私下認為,聖明的君主在位,世間萬物都如同沐浴在春天的溫暖之中。臣生長在偏僻的邊疆之地,生性粗魯直率;論文才,不足以輔佐國家建立大業;論武略,也不足以平定亂世。然而,承蒙陛下如天地般包容的仁愛之心,以及浩蕩無邊的恩德:賜予臣在金水河邊的宅邸,又授予臣代州的重任。如此宏大的恩典,即便臣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萬分之一。
臣日夜心懷恐懼,只想著如何報答陛下的恩情。臣的幾個兒子,愚昧無知,在朝廷中尚未立下絲毫功勞,卻都被授予了團練使的職位。恩命下達之後,朝廷內外都感到十分震驚。臣怎敢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份恩賜呢?懇請陛下謹慎地施行賞罰,收回對臣眾子的誥命,使臣能夠免去濫受恩寵的罪責,從而能夠一心盡職。臣時刻想著為陛下效命,若能如此,將不勝榮幸。” 太宗皇帝看完表章後,降旨批准了楊業的請求。
楊業謝恩後便退了下去。此時,邊疆的警報暫時平息,戰火的硝煙也不再瀰漫。太宗皇帝每天與群臣在宮中探討治國之道,精心謀劃著藩鎮將帥的升遷或調動,各項安排都十分恰當。 話說另一頭,耶律休哥自從戰勝宋軍歸來,心中漸漸有了擴張領土、建立更大功業的志向,蕭太后對他也極為倚重。恰逢蕭太后設宴款待文武大臣,耶律休哥趁機進言說:“過去,託陛下的福,臣出兵迎戰宋軍,仰仗各位將領的拼死效力,將宋軍打得大敗而逃。如今,臣想趁著宋軍敗退回朝,人心惶惶之際,率領精兵直搗汴京,以報之前幽州被圍的恥辱。
懇請陛下恩准臣的請求。”蕭太后說:“依你所言,確實是一片忠心。只是擔心宋軍實力依然強大,眼下未必是進攻的好時機。”這時,燕王韓匡嗣說道:“臣願意與耶律將軍一同出兵討伐宋朝,我們會仔細觀察時機再進軍,必定能有所收穫。” 蕭太后聽從了他們的奏請,降旨任命韓匡嗣為監軍,耶律休哥負責救援接應,耶律沙為先鋒,率領十萬精兵前去討伐宋朝。韓匡嗣等人領命後,當天就從幽州出兵,朝著遂城進發。 當時正值九月,秋風瑟瑟,只見:寒風凜冽,落葉飄零,秋天的景色顯得格外冷清;鴻雁哀鳴,聲聲悲慼,勾起了旅人的思鄉之情。
遼兵行進了數日,終於在遂城西北五十里的地方安營紮寨。駐守遂城的是宋將劉廷翰,他得知遼兵突然殺到,便與副將崔彥進、李漢瓊等人商議說:“遼人趁著我軍主上兵敗撤回,憑藉著這股銳氣,前來圍困我們的城池,我們該如何擊退他們呢?”崔彥進說:“如果直接與他們交戰,勝負實在難以預料。我們應當使用計謀,豎起降旗,引誘他們進城,然後將其擒獲,這樣就能一戰成功。”
劉廷翰說:“此計固然巧妙,但就怕他們起疑心,不接受我們的投降,那可怎麼辦?”李漢瓊說:“我們可以先送上糧餉,他們看到我們的誠意,肯定會相信我們的。”劉廷翰聽後大喜,立即派人前往遼營,獻上糧餉並請求投降。韓匡嗣問來使:“你們主上要投降,拿什麼作為憑證?”來使回答說:“先獻上錢糧,作為元帥的軍餉,然後再率領眾人前來歸降。”韓匡嗣輕信了來使的話,答應了他們的請求。耶律休哥進諫說:“宋軍的氣勢並不弱,如今還未交戰就請求投降,這很可能是他們的誘敵之計。元帥應該整頓軍隊,嚴陣以待,不要輕信他們的話。”
韓匡嗣卻固執地說:“他們都把糧餉送來了,怎麼會有假呢?”於是沒有聽從耶律休哥的勸告。 第二天,遼兵抵達遂城城下。劉廷翰得到了派去遼營的使者的回報,立即整頓軍馬,命令崔彥進率領一萬騎兵,在城東門駐紮,等遼兵入城後,就去攻破他們的營寨。崔彥進領命帶兵而去。
劉廷翰又吩咐李漢瓊率領一萬步兵,在城西門駐紮,一旦敵人到來,就放下閘橋,趁機將其擒獲。李漢瓊也領命出發。劉廷翰安排妥當後,親自率領精銳士卒,悄悄地從南門出城,作為救援接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