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達成的折中的方案是限制企業家的股份比例。雖然企業家能夠投資並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決策,但他的股份比例被控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範圍內,確保村民們在合作社中仍然擁有主導權。

方案確定後,雙方迅速展開合作。資金的注入猶如一場及時雨,讓合作社的資金鍊得以修復,生產和經營逐漸恢復正常。然而,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由於企業家的介入帶來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與合作社原有的方式產生了衝突。部分員工對新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感到不適應,工作效率不升反降。

“這新的一套太麻煩了,還不如以前的方法順手。”員工們抱怨道。

林羽意識到,要想讓合作社真正融合新的力量並實現發展,必須解決這些內部的矛盾和衝突。

他組織了多次培訓和溝通會議,試圖讓員工們理解新的理念和模式的優勢,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最佳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員工們逐漸適應了新的變化,合作社的運作也越來越順暢。

就在這時,市場上出現了新的變動。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給合作社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原本穩定的成本預算瞬間被打亂,利潤空間被急劇壓縮。

“這可怎麼辦?原材料價格漲得這麼厲害,我們的產品成本大幅增加,利潤幾乎沒有了。”負責財務的蘇瑤焦急地說道。

林羽立刻組織大家商討應對策略。有人提議提高產品價格,但又擔心會失去市場份額;有人建議尋找新的原材料供應商,但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合適且穩定的合作伙伴。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主動出擊。”林羽堅定地說。

他們一方面與現有的供應商進行艱苦的談判,試圖壓低採購價格;另一方面,派出專人在市場上廣泛尋找新的供應渠道。

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與一家供應商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但價格仍然高於之前的水平。

“這也只能暫時緩解一下壓力,不是長久之計。”張華憂心忡忡。

就在大家為原材料價格問題焦頭爛額時,合作社內部又出現了人事動盪。這次的人事動盪是合作社的核心技術人員被競爭對手挖走。

這一突發事件讓合作社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失去了核心技術人員,生產環節出現了諸多問題,產品質量開始下滑。

“沒有了他們,我們的技術難題怎麼解決?”工人們焦慮不安。

林羽一邊安撫員工的情緒,一邊緊急尋找替代的技術人才。然而,合適的技術人員並不好找,招聘工作進展緩慢。

與此同時,管理層也因為應對策略的不同而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一部分人主張削減成本,減少研發投入;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應該加大投入,儘快解決技術難題,提升產品競爭力。

“我們不能因小失大,現在削減成本,以後就更沒有競爭力了。”

“但如果不控制成本,我們可能連眼前這關都過不了。”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就在合作社內部亂成一團時,市場上傳來了更加不利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