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富人叫錢一,一心想為兒子花錢買個進學的名額。他住的客店店主孫丙,心懷不軌,打算騙他一把,便對錢一說:“這裡有位李鄉官,以前和學道是同僚,兩人關係特別好。如今要是讓他去說句話,給你兒子弄個進學名額,那肯定沒問題。我去試著跟他商量商量。”錢一聽了,忙說:“行啊。”
孫丙轉身來到一家匠鋪,看到店裡有兩掛一模一樣的箱子,花了三錢銀子買下其中一個,又拿出二分銀子,預訂了另外一個,叮囑店主:“我一會兒帶人來買,他要是出價三錢,你可別換箱子。”隨後,他又買了兩把一樣的鎖。
之後,孫丙把買來的掛箱和鎖交給李鄉官的家人,說:“你去稱好二百兩石頭,裝在這個掛箱裡,再用這鎖鎖好,放在你家老爺的房間裡。一會兒,我帶個人來求你家老爺幫忙說進學的事兒,會給你二百兩成色上好的銀子封箱。等你把裝銀子的箱子拿進去,就把裝石頭的箱子換出來,到時候咱們把這銀子平分。”李鄉官的家人答應道:“行。”
孫丙帶著李鄉官的家人來到錢一面前,對錢一說:“我已經當面見過李老爺了,他說這事兒不難辦。只要把現銀拿給他家僕人過目,然後鎖進箱子,送到他家貼上封條,之後再把裝銀的箱子交還給我,把鑰匙交給他家僕人保管就行。
等你兒子有了進學的名額,就把這箱裡的原銀拿去感謝他,期間不能開箱,也不能更換裡面的東西。” 錢一聽了,說:“我在你這兒借個掛箱用用。”
孫丙回答道:“新鎖我這兒有,掛箱的話,你可以去街上買一個。”說完,孫丙帶著錢一的家人,拿著三錢銀子,到街上的店鋪買了個掛箱回來。 錢一當著李鄉官家人和孫丙的面,把二百兩銀子仔細清點後,放進掛箱裡,然後用新鎖把箱子牢牢鎖住。
孫丙揹著裝銀子的箱子,和錢一一起前往李鄉官的家,請求貼上封條。李鄉官藉口生病,坐在客廳左邊的房間裡。李鄉官的家人拿著箱子走到門邊,說道:“銀子已經當面核對清楚了,就請老爺給個封條。”
李鄉官回應道:“既然都看清楚了,那就讓他們拿回去自已收好,派人進來接封條吧。”李鄉官的家人便又把裝銀子的箱子拿出來,接著又從屋裡拿出一張封條,當著錢一和孫丙的面,把箱子封好。錢一將鑰匙解下來,交給李鄉官的家人收好。隨後,孫丙又揹著銀箱返回,把箱子交給錢一,讓他自行收好,大家都覺得這件事已經辦得萬無一失了。 等到放榜的時候,錢一的兒子並沒有榜上有名。
孫丙見狀,對錢一說:“事情沒辦成,銀子還在,你趕緊收拾好回去吧,免得李鄉官的家人來索要幫忙辦事的費用。”錢一滿心失望,只能悶悶不樂地往回走。 可走到半路上,錢一想開啟箱子看看銀子,便叫了個鎖匠來開鎖。箱子開啟一看,裡面竟然全是石頭。
錢一大吃一驚,又氣又急,立刻折返,氣勢洶洶地來到孫丙開的客店大鬧:“你怎麼和他們串通起來騙我!”孫丙卻狡辯道:“我一直都是和你當面辦事的,哪裡騙你了?要是咱們三人當時一起開啟箱子,發現是石頭,那還能怪李家。可這都過去半天了,你私自開啟箱子,我怎麼知道中間什麼時候被換成石頭了?”
錢一心裡明白,這肯定是孫丙和李家合起夥來騙他,但苦於沒有證據,知道這銀子很難要回來,只能把孫丙大罵了一頓,無奈地回去了。這也算是給那些輕信鄉官之人的一個教訓。
評析:這兩個掛箱一模一樣,本來就很難分辨。但關於加封條這件事,正常情況下只需要在外面直接封上就行,為什麼非要把箱子拿進屋裡去稟告,然後才出來拿封條呢?要是當時錢一能及時告發,追究賣掛箱的店家,詢問為什麼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箱子,或許就能證明孫丙先是買了其中一個,之後又帶著人來買另一個。要是碰到明察秋毫的官員,說不定就能從這些細節中勘破他們偷換箱子的騙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