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堪一擊
大秦:從扶桑歸來開始 自宏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其次,透過王翦的幫助也可以避開很多麻煩,讓他只專注於做好這件事,無需顧慮其他干擾。
王翦望著眼前的年輕人,心中滿是複雜的情緒。
資金方面,趙鄴全權承擔;而名聲,他並未索取半分。
那麼,這個年輕人究竟在謀取什麼?
這就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或許包含了趙鄴心中的某種深刻信念和責任感。\"老夫願出資三百萬錢,幫助你籌建這個機構……”
王翦猶豫片刻,最終還是沒有厚著臉皮去爭取這番榮譽。
既然是以王翦的名義援助這些老兵,最後的好名聲必然落在他頭上。
這件事換作旁人來做也行不通,誰都知道,若是其他人來支援這些老兵,背後會有人質疑其動機:拉攏民心或有其他私心也不無可能。
唯有王翦憑藉其七十餘載對大秦的耿耿忠心,和在朝中無可爭議的聲望才能鎮得住各種議論紛紛……
而換成用趙鄴的名義,只怕不出三日便會有朝廷重臣懷疑趙鄴此舉另有圖謀,給他扣上一頂居心叵測的大帽子。
說起來,趙鄴亦覺得棘手。
古時做善事確實困難重重——由官府主導設立吧,難免會有人利用慈善專案中飽私囊;讓民間自行成立呢,在天災年份還可以大家齊力救災,也不會遭人詬病,可若是在國泰民安之時為救濟蒼生特設這樣一個非官方機構,那可就不知道會惹多少非議,說不定連反賊之類的罪名都往自已身上安……
“這機構決不能受制於官方。”
這是毋庸置疑的事。
趙鄴瞭解體制內部的複雜情況——不只存在官員中飽私囊之弊,光是工作效率低這一點,就足以令人煩惱。
但不納入朝廷體系的話,想將此公益組織辦得規模宏大絕無可能。
王翦德高望重,或許能擔負起扶持這些退役士卒的責任及面對輿論壓力,但是放眼全大秦,這種模式卻無法推而廣之。
因為單憑王翦之力畢竟有限!
於是趙鄴暗暗琢磨:「看來我得想方設法說服政兄加入。
」
慈善組織一定得保持 ** 於官方體系之外。
官場裡的人即便不會藉此事徇私舞弊(即使這種風險極難完全杜絕),光是 ** 的工作效率問題就能令人無比撓頭。
然而在這秦朝的時代背景下,想要不受世人指摘,恐怕非得藉助政兄的影響力不可。
\"做個慈善真不容易啊...\" 趙鄴嘆了口氣。
現代慈善就相對輕鬆許多,你可以親自參與救助,不用擔心被誤解成拉攏人心的問題。
至於在這裡,在大秦,則必須將政哥引入計劃之中了——讓政以私人身份,而非 ** 公權的身份,投資並資助這一慈善機構。
如此,既能保障機構的公正透明,不和封建官僚掛勾,又能在某種程度上平息大眾疑慮。
說得直白些,就是要用皇家成員的私人資金建立一個半官半民性質的社會服務機構。\"可這會兒皇上好像還沒有所謂的『小金庫』啊。”
依稀記得,在這個時代皇室的一切開銷均被視為公共支出,還沒有內庫與外庫區分的說法...
【後文內容調整】
其實,內庫和外庫分開管理很有道理。
皇帝可以利用充實的私人庫藏修築任何宮殿,甚至是高樓大廈。
當私囊空虛時自然什麼也無法建造,但監督好了內外庫的關係能有效地防止統治者鋪張浪費滿足私慾。
而且當個人經濟狀況良好時也可以放心行事無需擔心朝臣干預。
這是雙贏局面。
當然對於此時此刻的趙鄴而言談這些問題還為時過早,當下最重要是趕緊落實財務支援。
定好慰問老兵的日程安排後,趙鄴迅速回到了工坊。
面對眼前的銅錢,他的心裡滿是歡喜。
曾經他天真地以為自已僅僅喜愛紅彤彤的人民幣色澤。
換了一個時代,趙鄴痛苦地意識到:只要涉及金錢,無論何種形式,他都無法抗拒其吸引力。
現今,趙鄴擁有的總資產已經達到了三百多萬的規模,而制皂業務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
雖然看似資產龐大,
遺憾的是,要扶助的老兵人數高達數萬,均攤下來,每位也只能獲得不到一百個單位的資助。
這樣的數額……
說實在的,真是微不足道。
\"看來,我還是要想辦法掙錢啊!\" 趙鄴嘆了口氣,拿起竹簡,毛筆停頓了片刻,記錄下了釀酒業和曬鹽業的開發計劃。
在王翦的婚宴上,他意外品嚐到了所謂的三十餘年陳年秦酒,卻只覺得口感如同白開水般清淡,酒精含量估計並不高。
在這個時代,推廣蒸餾酒顯然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至於曬鹽技術……
這是對政哥(指秦始皇嬴政)的一種示好,象徵性收取一些專利費用後將其轉讓給對方。
以嬴政精明的性格,必定早已察覺其中玄機,但他仍然選擇給予合作的機會。
這項製鹽技術,放在古代可謂意義非凡,甚至能讓趙鄴瞬間成為一方豪強,前提是如果允許 ** 商販擁有這種權利。
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鐵與鹽都是 ** 專營商品,私人不得擅自開採、加工或販賣私鹽。
違抗此規定的後果極為嚴重,往往會導致死罪。
趙鄴深知其中風險,鹽不僅是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也關係到國家經濟安全,尤其是在應對周邊如匈奴、南越等勢力時更是如此。
於是,與其讓這些寶貴的技術閒置手中無益於人,不如將它們轉讓給統治者嬴政作為個人情誼。
古代鹽礦極其稀缺,即使盛世期間仍被視為珍貴之物。
新的曬鹽技術和製鹽工藝能為秦帝國帶來充足的鹽供應,並取代現在常見的井鹽和粗劣的岩鹽。
而最優質的精製食鹽目前還沒有出現,這是因為當時尚未掌握複雜的提純和結晶工藝。
“具體該怎麼操作呢?”
趙鄴思索著回憶起化學課程的內容,“棉布初步過濾,再用活性炭吸附雜質,然後採用飽和溶液法制備晶體。”
為了確保自已不會因吹噓而不堪一擊,趙鄴決定親自動手實驗一番。
他還記得古人或許也曾嘗試過利用日曬方式製鹽,但那些未經處理的天然海鹽可能含有有害物質,不適合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