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軍隊裡也是如此。”趙鄴繼續笑道。

王翦緩緩放下筷子,神色鄭重地看著趙鄴。

你一個人不多於朝堂,也不多於軍隊。

言外之意已經很明顯了:要做一個必不可少的人物!

這時,王翦突然想起早上趙鄴僅僅出於興趣就改良了農具,提高了超過一倍的效率,突然間覺得面前的年輕人口中的豪言壯語並非虛話。

“大秦的未來,在少府手中!”趙鄴又往王翦的碗里加了一些辣椒,笑眯眯地說。

這句話雖輕柔,但傳達出的堅定令王翦印象深刻,同時感覺不可思議。

三公九卿,每個職位都至關重要!

然而,趙鄴將少府列為了第一重要,這讓王翦心中多少有些不服氣。

大秦今日的成績,靠的是將士們的血戰,靠的是嚴明的秦法。

少府雖然是重要的軍備單位,但大秦的未來並不能僅依賴於此。

“靠一群工匠支撐大秦的未來?”王翦停下吃肉的動作,眉頭緊鎖。

趙鄴搖了搖頭,失聲笑起。

剛剛王翦有意提拔,這給了趙鄴思考的方向。

步入官場?憑藉自已對未來一些先進的觀念,可能也能平步青雲。

參軍更容易,自已擁有超人的恢復力,又有資深將領王翦的關照,升遷似乎唾手可得。

但如果從政,最多不過是讓秦朝政局穩定一些。

從軍的話,最頂多也就是像霍去病那樣立下赫赫戰功。

既然來到這個時代,冒著生命危險將甘薯和馬鈴薯帶回,究竟是為了什麼?

難道不正是為了秦國統一世界的雄心?

秦朝若真想實現天下無敵的理想,少府無疑是重中之重。

工業基礎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實力天花板。

唯有建造更大、更快、更穩定的巨船,大秦才能向世界邁進。

唯有不斷製造威力更強大的軍事裝備,大秦才能永保無敵。

唯有不斷革新生活用品,百姓的生活才能逐步改善。

這一切,皆在少府的職責之內。

在持續的思索中,趙鄴的目光變得愈加堅毅。

良久之後,他抬起頭凝視著王翦。“我有個問題想請教老將軍。”趙鄴鄭重其事地說道。

“請問吧!”王翦點頭回應。

“大秦軍隊在整個天下的地位如何?”趙鄴問道。

“堪稱無敵於天下!”作為大秦軍隊的中流砥柱,王翦對大秦軍力深具自信。大秦統一天下,正是憑藉與六國激戰而取得輝煌成果的結果。近年來因專注於平定中原,未能完全關注到邊疆,致使匈奴和南越頻繁擾邊。然而一旦大秦動員,三萬鐵騎北伐匈奴,六十萬大軍揮師南方,便迅速制伏了雙方。匈奴自此不敢南侵,戰士們亦不再敢於隨意挑釁。大秦的軍事實力毋庸置疑,確實無出其右。這是每一位老秦人、每一位大秦士兵乃至整個大秦國的驕傲。西陲有大秦,乃虎狼之國!

對此評價,趙鄴表示十分認同,並非因為後世文獻的讚美之詞,僅依據軍事戰績便可證明,當前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力量無疑是大秦。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至今尚未完全統一華夏呢?

於是他又追問道:“既然將軍如此強大,面對屢屢來犯的南越和匈奴,大秦為何遲遲不出手?難道是懼怕作戰或是武力不濟麼?”

“胡說八道!”

王翦當即起立怒斥,“我們老秦軍人人驍勇善戰,何懼強敵?”

“那為何不出兵南越和匈奴?”趙鄴步步緊逼。

這使王翦氣勢陡然下降:“那是陛下一貫下令的緣故……”他沉吟半響補充道,”只要陛下一聲令下,即便不再領軍,我也必定將匈奴單于擒拿歸來問罪。”

實際上像他這樣脾氣火爆的猛將對跳蚤般的外敵早就心懷不滿了。

滅楚戰役結束後他還寫過信給秦王:

“現在諸侯已盡數歸附,大秦一統山河指日可待,臣老態畢露,恐再過二年不能繼續統帥千軍,南越與匈奴不服管轄已久,不如順手助陛下一臂之力,替君分憂......”

但皇帝始終沒有回應。

直至五年前,蒙恬三十萬重兵 ** 匈奴使其難以猖狂時王翦都欣喜無比,每一個老秦人都渴望徹底殲滅這些邊境麻煩。

“只是,始皇帝一直未曾下達命令……”

趙鄴笑了一下看向王翦。

“將軍想過陛下為什麼不下令攻滅匈奴和南越麼?”

王翦思忖片刻後答道:\"北方遊牧,荒蕪貧瘠,無法耕植;南方則密林沼澤遍地,這兩處遠不及關中的富饒,就如同雞肋,徒有其名而不實惠啊!”

顯然這是一種官方的解釋方式,表面上看來確實有些道理:南越潮溼難居,北部荒原廣袤……

但鮮有人知曉,黃河平原的戰略意義以及那些地方對於農業發展和戰馬供應的重要性,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優勢。

關於南越之地,儘管大部分被崇山峻嶺覆蓋,但仍有很多土地可供開發,而且那裡的氣候也非常適宜。

因此,這些優勢絕不像是無足輕重的小雞肋!

究其根本,在於大秦的力量有所不足!

趙鄴搖了搖他的頭,說道:“並非如此。”

隨後,他站了起來,直視王翦的目光,道:“秦國剛統一了六國,既要安定各地的人民,又要賞賜立功計程車兵,還得照料傷者及安撫烈士家屬。”

接著,趙鄴思考片刻後繼續說:“將軍您一舉平定了楚國的事蹟廣為人知,但您可知道,支撐六十餘萬部隊的物資供給耗費了多少?”

說著,他露出了一絲苦笑,問道:“將軍算過這些支出嗎?大秦的財政庫存還剩多少呢?”

他接著追問:“再看看陛下的阿房宮吧,即便早在楚戰前便已開始準備建造,可在戰勝楚國後卻立即停工了,這是為何?”

趙鄴進一步解釋道:“將軍想過沒有?若陛下決定對匈奴和南越宣戰,還需要集結多麼龐大的軍隊?供應多大的糧草?現在的府庫空空如也,將士們沒有給養,難道要讓他們活活餓死在戰場之上?”

他又補充道:“若強制徵糧,會有多少秦民因此飢餓致死?”

趙鄴沉聲說道:“將軍您是一代名將、列候,您只需專注於每一次的勝利。但是皇帝陛下所考慮的問題遠比連續的勝利更加深遠複雜。”

當時,在秦國內部,匠人的地位並不被認為低於其他職業,實際上,像王翦這樣的武將和官員內心深處還是有些看不上匠人的。

比如,如果王翦的兒子表達了想去少府成為工匠的意願,恐怕會被王翦狠狠責罰。

秦軍戰士因其卓越貢獻和社會上的敬仰而受到尊敬,同時,由於秦國實行的是以軍功授爵制度,軍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十分顯赫。

儘管在那個時代,工匠還不被認為是低微的工作,沒有所謂的 ** 技藝之名頭,但是可以看出,匠人群體淪為低人一等的現象並不是沒有先兆的。

人們通常認為工匠的職業太過簡易。

不就是製造工具嗎?

出出體力就行了,還不用擔心會受傷。

似乎人人都能勝任這樣的工作。

這樣的偏見就好比後來社會中對某些地區的不公平評論,如同‘一區的人就像郊區一樣’之類的負面評價。

趙鄴站起身來,嚴肅地望著王翦,說道:“您瞧不上眼工匠,但我趙鄴對他們非常尊重。”

提到之前的討論,他強調:“單憑對農具的一項簡單改進就能增加耕地面積至原先的一半,減少勞動強度至少一半,將軍認為這不重要嗎?”趙鄴直直地盯著王翦提問。

這一刻,王翦無言以對,只有點頭贊同。

趙鄴繼續道:“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缺少了這些工匠以及他們的創新精神,我們也許至今仍然處於原始社會,與猛獸鬥爭,更不必說什麼今日的秦國了。”

他稍作一笑後再次指出:“舉個例子來說,將軍所穿戴的衣物、鞋子,家中的炊具餐具,出行乘坐的馬車,作戰使用的武器、盔甲、弓矢,哪一樣不是由工匠們一手打造出的作品?”

“我們欽佩將士們的英勇奮戰,但這不應成為看輕那些為了社會進步辛勤付出工匠們的理由。”

最後,趙鄴加重語氣強調:“雖然現在大秦的軍事力量稱雄四方,但卻無法再進一步擴張。根本原因就在於此——必須依賴工匠的努力和發展才能前進!”

趙鄴堅定地宣佈:“綜上所述,工匠是國家的根本,而軍方猶如尖刀,官員則是指揮中樞,三者不可或缺,各自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將軍怎能將其分為等級?”

從王翦對工匠這一行業的輕視態度,可以感受到這個時代大多數民眾還是不重視匠人。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後世的歷史已經證明,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大秦的匠人就如同土生土長的科學家一樣,才是真正推動帝國進步的人才。他們掌握著加速國家發展的關鍵。如果一個匠人在那時製造出了蒸汽機,大秦的文明將會產生跨越式的發展,不僅能夠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還能將人類程序加快幾千年。即便出現十個八個像王翦這樣的將領,最多也只讓疆域擴張幾倍……

“這……”

一時間,王翦無言以對。

趙鄴的話句句在理,他也不好強詞奪理。畢竟作為大秦徹侯的他,面子還是要保全的。

“油嘴滑舌!”

“和那些文官一個樣!”

“真酸!太酸了!”

王翦憤憤地坐下,一邊咒罵著,一邊開始吃火鍋。

而此刻悲憤交加的他吃了更多的辣椒,卻完全沒有注意到趙鄴那幸災樂禍的笑容——這個年代是沒有辣椒的啊?第一次大量吃辣?

趙鄴幾乎能預見王翦接下來會遭遇什麼了。

“吃肉!吃肉!” 趙鄴笑得忍不住,順勢又給王翦加了一些辣椒醬。

沒過多久,鍋底見光,這是王翦頭一次接觸辣椒,結果吃得嘴唇腫脹起來,暫時失去了感覺。雖然感到酣暢淋漓,但胃裡像是火在燃燒,喉嚨彷彿要冒煙。

“水!我要水!”

王翦一頓飽食之後開始到處找水喝。

咕嚕咕嚕一陣牛飲過後,趙鄴被逗得捧腹大笑。他喊道:“老匹夫,讓你教訓我!”

別人是君子 ** ,十年不晚;而趙鄴卻是小人行事,一天都覺得嫌慢。

王翦喝了大量的水後終於舒服了一些,不過依然覺得疼痛,特別是嘴唇裡面起了幾個大泡泡。

“這些小小的辣椒竟能如此火爆,卻又令人停不下來。真是酣暢又古怪啊!” 王翦喝著水,滿腹疑惑地說著。

不知情的人可能不知道,今天這頓火鍋中的辣椒含量比趙鄴吃的要多好幾倍,嘴巴沒起泡簡直是奇蹟。

不過王翦內心也不得不承認,那個小夥子說的有幾分道理。他知道李信當年取代自已成為伐楚的主將是多麼不妥當。

當年大秦攻打楚國,秦始皇最早想任命的人不是王翦,而是更年少氣盛的李信。

在征伐之前,秦始皇先是諮詢了王翦,問他需要多少軍隊才能成功。

王翦答:六十萬。

但政哥覺得太多了,六十五萬人的耗費太大,於是就轉問年輕的李信,

李信回覆只需二十多萬,雖覺不穩,但仍動搖了秦始皇的決心。

結果首次伐楚之戰全面失敗。

秦始皇最終明白了:不能小覷對手楚國,用這麼少的部隊就想覆滅它實在太天真了。

政哥再次找到了王翦,這次王翦帶領著秦國的六十萬大軍出征,最終擊敗了楚國。

當時的王翦無論是資歷、名望還是軍事成就,都遠勝於李信,但為何政哥首次選擇李信而非王翦出征?

根本原因無非是秦國難以承受支援如此龐大的軍隊所帶來的巨大物質壓力。

王翦是個極其機敏的人,能夠達到徹侯的位置絕非偶然。他稍加思考後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趙鄴所說的並無不對。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秦國計程車兵勇氣不足或是裝備落後,而是國庫的貧乏使得秦國無法支撐更大的戰爭行動。

秦朝統一六國,固然有賴於政哥卓越的領導,但更重要的是歷代君主積累的力量。六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財富積累幾乎被耗盡,才成就了一統天下的偉業。

進一步擴張至匈奴和南越,難度可想而之。

就在王翦深思之時,突然腹痛難忍,急忙尋找廁所得以緩解。

在使用廁籌的過程中,那疼痛的感覺讓他差點落淚。用竹片擦拭顯然要比現代的衛生紙粗糙得多,尤其是對於已經因疾病受損的部位來說。

儘管從未有過類似經歷,但政哥想到如果讓自已的將軍遭受這樣的痛苦,內心也不由感到一絲同情。

然而面對身體的劇痛,王翦這個曾經橫掃六國的老將,這位老當益壯的秦朝徹侯,竟然也只能蹣跚著扶牆而出,臉上露出絕望的蒼白。

他的眼神空洞無神,顫抖的手指向不遠處的趙鄴,口中吐出了“小子,你坑了我”這樣的話語。

而在咸陽皇宮,嬴政接見了幾位士兵送來的曲轅犁,並表達了疑惑:“這是個犁?看樣子太小了。”

作為了解農業的皇帝,他知道傳統的耕犁通常需要兩隻牛來拉,但現在這個新工具僅需一隻牛及一名農民就能操作,而且效能相當。

“皇上,趙鄴依據傳統犁改進的設計,確實能大幅減少人力需求。”一位隨侍解釋道。

聽到趙鄴的名號,嬴政腦中不由得浮現出那個俗氣的身影。“又是他啊...”

從趙鄴回國到現在,帶給朝廷一系列新事物——世界地圖、番薯、馬鈴薯,現在又有曲轅犁。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創舉。

傳統上的犁通常要求兩頭牛以及三位農民合作才能完成任務。這一安排不僅定義了\"三口之家\"的概念,還成為了戰時徭役免除的一個重要依據:因為在春種秋收的關鍵期,三口之家可以不用向國家提供勞力支援。

總的來說,小小的直轅犁帶來的影響相當大。

由於其需要三人協作才能操作,因此那些孤獨的或人手不足的家庭往往需要依靠官方援助或是同村的幫助。

這也意味著,在農忙時期徵集勞動力時,那些只有三名成年男性成員的家庭不能被徵召人員。

這讓民眾的勞作效率受限,進而制約了糧食的生產量,大部分情況下,很難留下儲備糧。遭遇災害之時,這種狀況便成為了生存的重大危機。

“從你說的話來看,曲轅犁可以節省一半的人工啊。”

政哥在心中計算著。

既然王翦親身試驗並證實了曲轅犁的好處,政哥對此毫無懷疑。

政哥對王翦的信任超出了對其他大臣的程度,這要歸功於王翦的識勢明理及為人處事的老練。

為什麼王翦在滅楚國的路上反覆請求始皇帝不要忘了他家中的財寶和 ** ?

這是因為王翦想向嬴政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即使戰爭勝利了,也要給予足夠的物質獎勵而非僅僅官位。

考慮到之前白起的悲劇案例,即便是智者如王翦也不得不採取些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