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那封神劫難之後,三百六十五週天正神歸位,洪荒世界自此卻算得上是風調雨順,至於這周天正神聽不聽那昊天的,那就另說了。
那西方之境,自魔祖羅睺立下誅仙劍陣,幾乎團滅了龍鳳麒麟三族以求證道,被日後的道祖鴻鈞,已然身死道消的乾坤老祖、陰陽老祖的所斬殺,羅睺立那魔道,倒也不算身死道消。
但這一戰卻讓西方世界的靈脈大損,準提接引常常以‘西方貧瘠’到處化緣,包括並不限於靈材靈寶,根本原因卻是在此。
隨著洪荒世界的時間流逝,天道法則漸漸補全,所謂盛極必衰,物極必反,西方窮苦了那麼些年也確實該大興了,不過因為東方地界這麼些年委實發展的很好了,要讓東方世界短時間內直接衰落下來卻也不太現實,卻也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準提接引這兩位西方的聖人卻是已經等不急了。
卻是見著了楊磊這混元大羅金仙的強大,對於自身依舊還是‘負債’的聖人,準提接引心中那滋味絕對不好受。
卻是昔年三清相繼證那聖位,因為三清承接了至少一半的盤古的開天功德,因而三清證道的過程是極為的順遂。
可到了西方二聖那可就不行了,二人乃是秉西方靈脈被毀,孕育而生的兩個先天生靈,使命就是光復西方世界,自然沒有什麼開天的遺澤可以繼承,相反,因為本身是西方世界的氣運之子,所揹負的使命可一點也不低,可以說還欠著西方世界好大一筆債。
如此自然是不行的,但是那時候要是不成聖就跟不上洪荒第一梯隊的節奏,屆時光大西方世界也就是水中撈月了,因而準提接引本著蝨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的原則,立下了四十八個大宏願,好生的從天道那貸了好大一筆的功德,故而方才成聖。
這天道功德也不是那麼好貸的,不說什麼九出十三歸,但是準提接引忙活了這麼些年,依舊還沒有將那大宏願給清完,足以見得這貸來的功德不好還。
這貸的越久,要交的利息自然就越多,準提接引自然想早早的將這些負資產給清除了。
然則西方在羅睺的一番折騰下當真是人才凋敝,寶物稀缺,準提接引苦修經營無數年,依舊還是被東方死死的壓制。
不過終於,在封神量劫之中,玄門三教不合,讓準提接引插入,從而讓西方有了大興的機緣。
這機緣雖然有,可時日還需要往後延,準提接引卻等不急了,怎麼辦呢?卻是透支未來的佛門運數,將其匯聚往前,提前弄出佛門大興的景象來,以償還當初二人所立下的四十八道大宏願所欠下的因果,二人退居二線,立過去、現在、未來三佛執掌佛門,這透支的運數自然需要這三佛經營佛門來償還,和準提接引自然無關。
如此一來,西方教總算是將要大興。
作為玄門大師兄,人教教主,道門道首,老子自然看出其中佛門大興對玄門的危害,因而卻有那佈局。
卻是立昔年封神之中,在萬仙陣中被他擒獲的準提為小乘佛教教主,號多寶如來佛,卻是要以此分大乘佛教運數,從而讓佛門就算是大興,也達不到危害到玄門的地步。
卻是西出函谷關,立多寶為小乘佛教教主,卻稱之為‘化胡為僧’,果真還分潤了一份大功德,卻是以此重築了金剛琢,讓他重列後天功德靈寶之列。
同時在西出函谷關之際,有道人尹喜,為巨大夫,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觀見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曆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得道成仙后,老子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證位為無上真人,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卻為樓觀道。
這卻是後話,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小乘佛教得益於老子的支援,在東勝神州、南贍部洲極為的風靡,因為也算是西方教派,一二自然也屬於西方大興的一環。準提接引自然不可能白白給老子打工,怎麼辦呢?卻是收編了多寶的小乘佛教,立多寶為佛門現在佛,原本佛門的接班人,準提接引的嫡傳大弟子彌勒為未來佛,而燃燈這位紫霄宮中客為未來佛。
完美的讓佛門的氣運完善,還將佛門內部的矛盾給解決了,這可讓準提接引得意壞了,老子卻是吃了大虧,卻相當於老子幫著佛門在東方世界推廣了一般。不過這又能怪得了誰?他多寶雖是玄門截教弟子,可又並不是你人教,老子的弟子,身為截教嫡傳大弟子,被推上小乘佛教教主之位,老子又如何考慮過多寶的想法?這小乘佛教的教主為何就不能立那玄都?
然佛門大興,卻必有劫數。
因而有昔年女媧補天之遺石孕育出靈猴,準提三尸化身菩提傳道。
又將多寶弟子金蟬子貶入凡塵,歷那九世之劫,這才由東方出發,往西方地界,求取‘大乘佛法’,期間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在這一量劫之中分潤好處,也派出了自個門人麾下。
玄門派遣出了天蓬元帥,卻是兜率宮門人,為金蟬子二徒弟。
天庭則是派了捲簾大將,為金蟬子三徒弟。
龍族則為了混存在感,也派出了西海三太子,為腳力。
如此西行路上卻還要經歷那九九八十一難,以全天道,這八十一難之中自然化解劫難有那天道功德,自然也是一多方博弈的場地,楊磊也遣下一二門人弟子,賺了些功德,畢竟幹妖怪的活計,本身就是本職工作。
如此金蟬子帶著三位徒弟,騎著白龍,走流程走了一圈,返回了東方地界,將‘大乘佛法’傳播到了東土,西方佛門運數大興,成為洪荒之中最為大、最有影響力的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