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新專案:小破球!
那年華娛,相約1998 江北妖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燕京一間狹小工作室裡,郭帆正埋頭於一堆科幻電影的DVD中,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對未知世界的渴望。
牆上掛著一張巨大的宇宙星圖,每顆星星似乎都在訴說著他對科幻的無盡熱愛。
“帆子,又熬夜看片子呢?”
龔格爾推門而入,手裡提著兩份夜宵。
郭帆抬頭,笑了笑,
“是啊,龔哥,我在想,咱們華夏人什麼時候也能拍出讓世界震驚的科幻片。”
龔格爾把夜宵放在桌上,嘆了口氣,
“難啊,預算、技術、市場,哪一樣不是難題?”
“但總得有人去做,不是嗎?”
郭帆的眼神堅定,“我打算去好萊塢學習,看看他們是怎麼拍科幻片的。”
“行,等你凱旋歸來,咱們一起幹票大的!”
龔格爾拍了拍郭帆的肩膀,兩人相視一笑,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幾年後,郭帆帶著滿腔熱血和學到的技術回到了祖國。
他與龔格爾再次相聚,共同商討那部屬於華夏人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
“郭導,咱們這片子,預算可得精打細算啊。”
龔格爾提醒道。
郭帆點了點頭,“我知道,但咱們不能因為錢少就放棄質量。我要讓全世界看到,華夏人也能拍出頂級的科幻片。”
他們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從劇本到特效,每一步都力求完美。
然而,現實總是比想象中殘酷。
拍攝進行到一半,資金問題如巨石壓頂,讓整個劇組喘不過氣來。
“郭導,賬上沒錢了,這可怎麼辦?”
製片人焦急地問。
郭帆沉默片刻,然後撥通了吳京的電話。
“京哥,我這裡有個情況,可能得麻煩你一下……”
郭帆艱難地開口。
吳京在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隨後爽朗一笑,
“帆子,別說了,我知道你的難處。這部電影不能就這麼黃了,我建議你找星燦娛樂,李懷總會解決的!”
果然,郭凡找到李懷後,李懷看完專案,大笑:“我投六千萬,咱們一起把它做出來。”
郭帆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是對夢想的堅持和信任。
在資金緊張的同時,劇本的改編也是一大挑戰。
郭帆和龔格爾每天泡在工作室,對著劉慈欣的小說反覆推敲。
“龔哥,我覺得這裡可以加點情感戲,讓觀眾更能感同身受。”
郭帆指著劇本說。
龔格爾揉揉痠痛的眼睛,“好主意,但咱們得注意篇幅,不能拖沓。”
兩人就這樣一字一句地修改,直到深夜。
鍵盤的敲擊聲成了他們最熟悉的旋律,每一聲都承載著對未來的希望。
“郭導,我擔心咱們的片子會不會因為文化差異,讓觀眾難以接受。”
一位編劇提出了擔憂。
郭帆沉思片刻,“確實,這是個問題。但我們要相信,好的故事能夠跨越文化障礙。”
“我們要展現的是華夏人對家園的眷戀,對集體的依賴,這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他們決定在電影中融入更多華夏元素,從語言到習俗,每一處細節都力求貼近華夏觀眾的心。
燕京一間狹小會議室裡,導演郭帆和星燦娛樂派來的製片人蔡怡濃正緊盯著一塊巨大的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地貼滿了各種概念圖和設計稿。
窗外,夜色已深,但室內的燈光卻異常明亮,彷彿預示著即將開啟的科幻之旅。
“我們真的要這麼做嗎?”
蔡怡濃的聲音裡帶著一絲不確定,但更多的是堅定:
“硬科幻,在華語電影裡幾乎是空白。”
郭帆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
“是的,我們要做。而且,我們要做得讓每一個華夏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親切和震撼。”
《流浪地球》專案立項初期,一個關於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宏大設想,正從一個科幻迷的幻想逐漸變為現實。
“我們不能走美式科幻的路子,那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
郭帆在一次團隊會議上強調,“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能與華夏人情感共鳴的美學風格。”
美術指導郜昂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蘇聯式的重工業美學,或許能與我們的現實情況完美結合。”
會議室裡,眾人眼前一亮。
這種風格,既有著堅實的工業基礎,又蘊含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正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
接下來的日子裡,團隊成員們開始深入研究蘇聯的工業設計,從軍事博物館的展品到長安街上的鐘樓,每一處細節都不放過。
他們試圖從這些歷史遺蹟中,提煉出屬於《流浪地球》的獨特美學。
“行星發動機,這是整個故事的核心。”
郭帆在一次設計討論會上說道,“它不僅要看起來震撼,還要符合科學原理。”
郜昂拿出一份設計稿,上面畫著一個巨大的、充滿機械感的發動機。
“我們考慮到了空氣動力學,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它看起來就像是從蘇聯的工廠裡走出來的。”
團隊成員們圍在一起,仔細研究著設計稿上的每一個細節。
最終,他們決定讓行星發動機的外殼呈現出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既堅固又充滿力量感。
當第一座行星發動機的模型在工作室裡緩緩轉動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一刻,他們彷彿看到了地球的未來。
“木星,是我們這次流浪旅程中的關鍵。”
郭帆在一次劇本研討會上說道,
“我們要利用它的引力彈弓效應,但也要警惕洛希極限。”
科學顧問李博士解釋道:
“洛希極限,是地球在木星的引力作用下,可能被撕裂的極限距離。我們必須精確計算,確保地球能夠安全透過。”
團隊成員們開始緊張地工作,他們查閱了大量的科學資料,進行了無數次的模擬計算。
最終,得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方案,確保地球能夠在木星的引力下安全加速,同時避免洛希極限的威脅。
“防護服,這是演員們與觀眾最直接接觸的介面。”
服裝設計師王小姐在一次會議上說道,“我們要讓它們既實用又美觀。”
軍用防護服的設計尤為複雜,不僅要具備基本的防護功能,還要增加外骨骼裝置,以提升穿戴者的戰鬥力。
王小姐和她的團隊與維塔工作室緊密合作,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和完善,終於設計出了一套既符合科學原理又充滿未來感的防護服。
當演員們穿上這套防護服,站在攝影棚的燈光下時,他們彷彿真的變成了《流浪地球》中的勇士,準備迎接未知的挑戰。
“運載車,這是我們在電影中展示地球流浪技術的重要道具。”
道具師張師傅在一次製作會議上說道,“我們要讓它看起來既真實又震撼。”
央美的交通工具專家被邀請參與設計,他們根據模型精心打造了運載車的車體。
車身框架採用航空鋁合金,既輕便又堅固;車身則採用新型複合材料,既美觀又實用。
即使是在畫面中不會精準看到的車體底部,張師傅和他的團隊也毫不馬虎。
他們與希娜魔夫團隊合作,設計並定製了一個六軸電動平臺,確保運載車在拍攝過程中能夠穩定行駛,呈現出最佳的視覺效果。
為了呈現出一個真實可信的地下城與太空站,製作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們精心設計了10萬平方米的置景,相當於15個足球場的面積。
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從地下城的通道、房間、店鋪到太空站的艙室、走廊,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與佈置。
地下城的置景充滿了市井氣息和節日氛圍。
通道兩旁掛滿了紅燈籠和綵帶,店鋪的招牌和裝飾也各具特色。
小吃店、糖人攤、舞龍表演等場景都栩栩如生,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個真實的地下城之中。
而太空站的置景則更加神秘和壯麗。艙室內部的裝置、儀表、管線等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佈置,讓人感受到了太空的廣闊與深邃。
道具的製作也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MDI工作室承擔了這項重任,他們為電影製作了10000件特殊道具。
這些道具不僅充滿了未來感與科技感,而且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從三維建模到車床CNC加工,再到3D列印,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團隊成員的心血與智慧。
這些道具的出現,為電影增添了更多的真實感和震撼力。
與原著相比,電影《流浪地球》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改編與創新。
原著中,地球與木星的交會並未發生意外,而電影中則賦予了這一情節更多的戲劇性與緊張感。
當地球靠近木星時,那龐大的木星彷彿要將地球吞噬一般,給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恐懼與壓力。
這種緊張的氛圍和危機感讓觀眾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人類面臨災難時的無助與掙扎。
為了構建一個可信的世界觀,主創團隊在開拍前撰寫了從1977年到2075年的百年編年史。
這段歷史不僅填補了原著中的空白,還為電影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背景和情節。
觀眾可以透過這段歷史更加深入地瞭解人類面臨災難時的決策和行動,以及每個人物背後的故事和情感。
此外,電影中還巧妙地融入了許多致敬經典的元素。
比如領航員太空站的設計靈感來源於《2001太空漫遊》,而“火種計劃”則借鑑了《星際穿越》中的B計劃。
這些元素的融入不僅讓電影更加具有科幻色彩和震撼力,也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了對經典科幻作品的致敬和傳承。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火種計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情節。
這個計劃旨在運載5000人類受精胚胎和全物種DNA圖譜去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新家園。
這一計劃的出現不僅為電影增添了更多的戲劇性與衝突點,也讓觀眾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了更多的想象與期待。
“火種計劃”的靈感來源於《星際穿越》中的B計劃,但電影《流浪地球》卻將其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的故事之中。
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人類對未來的渴望和對生存的執著追求。
這一計劃的出現也引發了觀眾對於人類未來生存方式的思考和探討。
隨著電影的深入發展,“火種計劃”逐漸成為了觀眾關注的焦點。
他們不僅關心計劃的成功與否,更關心人類在未來生存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電影透過這一情節讓觀眾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類的未來和生存方式,也讓他們對科幻電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當地下城中的春節氣氛與太空站的神秘壯麗相互交織時;當人類面對危機時展現出的智慧與勇氣時;當火種計劃帶給觀眾無限遐想時,《流浪地球》已經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了。
它更是一部關於人類、關於生存、關於未來的史詩。
這部電影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了科幻的魅力與震撼力,也讓他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了更多的期待與憧憬。
小破球拍攝現場。
每個人都像上了發條的機器,高速運轉。
吳京穿著沉重的外骨骼,汗水溼透了衣衫,但他依然堅持著每一個動作。
“京哥,休息一下吧。”
工作人員勸道。
吳京搖搖頭:
“不了,我得趕緊拍完,不然郭導的壓力更大。”
而郭帆,更是幾乎成了劇組的“不眠人”。
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他的身影穿梭在各個拍攝點之間,確保每一個鏡頭都能達到最佳效果。
在眾多演員中,吳孟達無疑是最讓人敬佩的一位。
他年事已高,卻依然堅持親自上陣,穿著沉重的外骨骼,完成一個又一個高難度動作。
“達叔,您真的不用這麼拼。”郭帆心疼地說。
吳孟達笑著搖搖頭:
“郭導,這是我最後一次拍電影了,我想給自己留個美好的回憶。而且,能參與這樣的作品,我覺得非常自豪。”
他的堅持和敬業精神,深深感染了劇組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