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這個問題,我時而皺眉,但是想到林宇辰,我又時而傻笑。

當然,對於老師而言,方小遲的行為無疑是顯眼的。

年輕的地理老師站在講堂上問到“方小遲,這一題要怎麼回答?”

此時的我看著窗外,想著林宇辰昨天哭唧唧的樣子,然後又將他與今天做對比,嘴角微微上揚,直到同桌悄悄在桌子下伸手戳我。

我轉頭看向向她,她衝我揚揚頭,我順勢抬頭看去,嘴角的笑還沒收回來,就與講臺上的老師對視上,一瞬間,笑容凝固。

身後傳來同學的聲音“小遲,快站起來,老師叫你回答問題呢”

我猛地站起來,身後的凳子發出刺耳的聲音(個人認為)。

我不敢問身邊的人,害怕老師發現我在開小差。

我有些尷尬地問到“老師,抱歉,剛剛沒有聽清問題,您可以再說一遍嗎?”

四周瞬間響起哈哈聲。

此時的我尬笑,腳趾抓地,眼睛模糊地有些看不清老師的表情。

老師清了清嗓子:“咳咳,××出現的狹管效應現象,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嬉笑的聲音漸漸變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答案,幸好我只是偶然發一下呆,而且我平時在地理課都有認真聽講,所以我很快就想出了正確答案。

“我認為狹管效應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氣流加速: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峽谷或間距較小的城市高大建築時,由於空氣質量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導致風速增大。

• 流體動力學原理:根據連續方程和質量守恆,流體透過狹窄通道時,流體的截面積減小,因此流速必須增加以保持質量守恆。

• 伯努利方程:描述了流體在流動過程中的能量守恆。當流體透過狹小通道時,流體的動能(速度)會增加,而靜壓力會降低。

• 壁面碰撞:狹窄通道內的壁面與流體分子的碰撞會導致流體分子在通道內的速度增加,這種速度增加將使得透過通道的流體在狹窄部分壓力較低。

• 地形狹窄程度:兩邊越高,中間“狹管”間距越窄,風速越高,狹管效應越強。

• 狹管夾角:風向與“狹管”夾角越小,“狹管”越長,則狹管效應越明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狹管效應的形成,影響風速和壓力分佈。”

我回答後感覺安靜了幾秒,於是回神看向老師,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併為我鼓掌,同學們也開始為我鼓掌。

同學A:“哇噢~”

常芯蕊:“牛啊!小遲”

同學B:“哈哈哈”

同學C:“哈哈哈,好搞笑~”

同學D:“你看老師”

……

被老師點名並且表揚之後,我覺得我又行了,開始認真上課。

第二節課下,大家都去跑課間操了,而我則是被地理老師羅渝叫到了辦公室。

我拘謹地站在辦公室桌子旁,辦公室門大開著,系部排隊去跑操的同學們紛紛看向辦公室的我,我不敢看向人群,害怕林宇辰看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