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英宗要前往天壽山皇陵祭拜,因為今年正好是英宗的父親宣宗帝歸天十週年忌辰。
本來宣宗帝歸天之日是在一月份,英宗當時怕冷所以就沒去,而將祭拜的日子選在暖和的春末夏初。
袁彬作為鎮撫司的第一高手,前不久被英宗提拔為御前侍衛,同時又給袁彬當了主婚人,袁彬對此心有感恩。再說英宗很是欣賞袁彬的才華和為人,所以這次天壽山之行,一定要將袁彬帶上,作為貼身侍衛。
袁彬被英宗召見之後,便回來跟鎮撫司的各位弟兄告別,囑咐他們暫且不要輕舉妄動,靜觀事態的發展,一切等他和英宗回來之後再作打算。
袁彬這次被英宗召見,要他隨同前往天壽山皇陵,袁彬還是很樂意去的,因為這是接近英宗不可多得的時機。如是得到英宗的賞識,那對於鎮撫司也是一件好事,對營救上官流雲也許會有幫助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袁彬又回了一趟家,向夫人吳月巧告別。
“巧兒,公主最近心煩意亂,我已經叫她過來與你暫住幾日,你好好地開導開導她。”
“夫君你就安心去吧,一定要保護好皇上的安全,為妻會好好地陪伴公主的。”
吳月巧自從嫁給了袁彬之後,一心一意地在家當一個賢惠的妻子,她覺得這輩子能嫁給袁彬,是她一生的幸運,也是她前世修來的福分。
吳月巧感到莫大的幸福與快樂,但同時在心底又有一種很深的愧疚,她覺得愧對李婉兒。
假如以後再見到李婉兒時,吳月巧真不知道應該以何顏面去面對她。
吳月巧知道李婉兒深深的愛著袁彬,為此吳月巧曾經做了讓步,她留下一封信之後便悄悄地離開了青州。她以為今生從此與袁彬無緣了,他們也從此永不再見。
但吳月巧萬萬沒有想到,當她在遙遠的南方舉目無親的時候;當她萬念俱灰出家為尼的時候,袁彬再次出現在她的眼前。
難道這一切都是天意使然,命中註定?
面對袁彬的到來,吳月巧再也無法抵擋萬丈紅塵的誘惑,無法抵擋世間的兒女情懷,更無法拒絕眼前這個偉岸的身影。
紅塵之戀宛如無法驅散的心魔,她鬼使神差和他下了山,告別了山中的清規戒律。她嚮往另外一種生活,嚮往與他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來到京城後,可以說她近水樓臺先得月,在皇上的撮合下,她實現了心中的夙願。
初夏的夜晚,祥和而寧靜。
吳月巧靜靜地依偎在袁彬的懷中,一起看著遙掛在天邊的那一輪明月,此時吳月巧的心,就像頭頂上的星空一樣璀璨,讓她對未來充滿了無邊的美好遐想。
“夫君,你說我們的愛會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永恆嗎?”
“會的,一定會!”袁彬張開臂膀,緊緊地摟住吳月巧單薄的身軀。
吳月巧的眼中閃動著幸福的淚光。
……
一樣的夜晚,一樣的星空,一樣的月光……
青州城,“聚賢莊”。
李婉兒翻來覆去睡不著,最近她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在睡夢中驚醒,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無比思念心中的那個人。
他一去已經一年有餘,他曾經說過在離別的日子裡,會給她寫信的;他曾經說過,他會回來看她的。
可是現在為何卻音信全無?難道他已經把她忘了?難道他重新有了心上人?難道……
李婉兒起身走到桌前,輕輕地磨動案頭的墨硯,她想給袁彬寫封信。
既然他不給她寫信,那她就給他寫吧。
真可謂:撕片羅裙當素箋,咬破中指當羊毫。又到長空雁過時,雲天字字寫相思。
字裡行間灑滿了濃濃的思念之情,表達了李婉兒殷殷切切的期盼之意。
……
話說英宗帶著袁彬和一幫宮廷禁衛還有一些隨行的文武官員,來到了皇陵天壽山。
祭拜過後,英宗望著皇陵深有感概,對袁彬言道:“繁華世間,人生百年!最終都得歸於塵土啊!”
袁彬道:“皇上乃天子,自然洪福齊天,萬壽無疆。”
這是一句恭維的話,袁彬說出這話後都覺得很是違心,但是在皇帝面前,誰人不是這樣說的?
英宗哈哈一笑道:“殿堂之上,跪拜之時,這種話是可以喊的,但是朕今日與你交心而談,這種恭維話就不要再說了,人哪能萬壽無疆呢?”
當走到給宣宗皇帝陪葬的妃子墓前時,英宗停下了腳步,站在墓前久久沒有離去,臉色也異常凝重,似乎還帶著一種痛苦的表情。
“皇上無礙否?”袁彬問道。
英宗搖搖頭,隨即嘆道:“人的生命何其寶貴,尤其是花樣年華時,袁彬你知道這裡面埋葬了誰嗎?”
袁彬聽了英宗的話,知道英宗是在為這些年紀輕輕就賜死殉葬的妃子感到痛惜。
這讓袁彬對英宗有了幾分認識和了解,同時對英宗也懷有幾分敬意,站在眼前的這個天子陛下,並不是一個昏庸和殘暴的皇帝。
但可恨的是身邊卻有一個奸佞小人,如讓王振胡作非為,將會給朝廷乃至整個國家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
袁彬回道:“臣知道這裡面埋葬了一個叫郭愛的嬪妃,她才十四歲!”
“是啊,才十四歲啊,她的人生還剛剛開始就結束了。”
英宗唏噓不已,又道:“郭愛剛剛進宮不到二十天,就將她拉來殉葬了,臨死之時,她寫了一首‘絕命詞’”
英宗緩緩念道:“修短有數兮,不足教也。生而如夢兮,死者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漸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英宗唸完郭愛的《絕命詩》後,不僅潸然淚下。
當年,郭愛得知自己將死,痛苦流涕,悄悄寫下這首《絕命詩》攢在手中,是將她抬入棺材的太監從她緊握的手心裡,發現了這首驚天地泣鬼神的《絕命詩》,眾人皆悲愴不已。
英宗此後便下令廢除殉葬制度,至此在明英宗之後,再沒有嬪妃給皇帝殉葬的事情發生。
這也是英宗這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的一筆值得肯定和不可磨滅的一個閃光點。
英宗一生雖然汙點眾多,但是他廢除殉葬制度,使得人類的文明又推進了一步。
……
就在袁彬陪英宗到天壽山祭拜皇陵的這幾天裡,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