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伏羲轉世
洪荒:吾乃地道之主! 關山真難越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不周山,地元界,乃洪荒世界中的一處聖地。此山巍峨聳立,直插雲霄,彷彿天地間的支柱,支撐著整片天地。山間雲霧繚繞,靈氣氤氳,如同仙境一般。而那無盡的靈氣,如同江河入海,源源不斷地從不周山的四面八方湧來,匯聚於此,使得這裡的靈氣濃度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這些靈氣或輕盈飄逸,如絲如縷;或洶湧澎湃,如潮如浪。它們在空中交織、碰撞,發出陣陣輕吟,彷彿是天地間的樂章,悠揚而神秘。靈氣中蘊含著無盡的生機與力量,它們滋養著不周山上的一草一木,使得這裡的萬物都顯得生機勃勃,充滿了生命力。
在不周山的深處,有一片神秘的幽谷,谷中生長著一株奇異的蓮花——輪迴紫蓮。這紫蓮花瓣層層疊疊,顏色深邃,彷彿能吞噬一切光芒。而此刻,輪迴紫蓮之下,帝坤正靜靜地端坐著。他雙眸微閉,神色寧靜,彷彿與這天地融為一體。
突然,帝坤的雙眸微微睜開,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輕聲自語道:“闡教新晉十二個太乙金仙,截教新晉三千八百九十六個太乙金仙,新晉十三位大羅金仙!”話語中透露出一絲驚訝與感慨。
身為地道之主,帝坤與闡教、截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兩教皆修持地道,因此,每當有弟子修為突破,帝坤都能感受到那份力量的波動,如同漣漪般在他心中盪漾開來。而此刻,他感受到的,卻是闡教與截教之間實力差距的震撼。
闡教,作為洪荒世界中的一大教派,其底蘊深厚,高手如雲。然而,此次新晉的太乙金仙卻僅有十二個,這不禁讓帝坤感到有些意外。而截教,這個由通天教主創立的教派,雖然歷史不如闡教悠久,但其發展勢頭卻異常迅猛。此次新晉的太乙金仙竟然達到了三千八百九十六個,更是有十三位弟子突破到了大羅金仙的境界,這實力差距之大,讓帝坤也不禁為之動容。
“闡教和截教的實力差距,未免也太大了些。”帝坤輕笑陣陣,聲音中透露出一絲無奈與感慨。
帝坤的目光深邃,彷彿穿透了層層雲霧,看到了未來的洪荒世界。他知道,這種實力差距,必將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而這場變革,或許會成為洪荒世界新的轉折點,引領著眾生走向一個未知的未來。
隨即,帝坤又緩緩閉上雙眸,繼續感悟大道。他的心神彷彿融入了這片天地,與萬物共鳴,與大道同遊。他感受著天地間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脈動,彷彿在與這天地進行著某種神秘的交流。
在帝坤的感悟中,時間彷彿變得緩慢而悠長。他看到了闡教與截教的未來,看到了洪荒世界的變遷。他深知,無論未來如何變化,地道之主的使命與責任都不會改變。他將繼續守護著這片天地,引領著眾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不知過了多久,帝坤再次睜開雙眼,他的目光變得更加堅定而深邃。他站起身來,身形一動,便如同幻影般消失在原地,只留下那輪迴紫蓮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散發著神秘的光芒。
帝坤流連於於人族之地,但見那山河壯麗,沃野千里,人煙阜盛,一派繁榮昌盛之景。人道氣運如日中天,充斥天地之間,彷彿有無形之手在推動,使得人族的力量與日俱增,勢不可擋。這氣運之盛,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似萬丈光芒,照耀四方。
俯瞰著這人族盛世。他屈指掐算,雙目微閉,片刻之後,猛然睜開,眼中閃過一抹驚異之色。“人族氣運鼎盛,當有人皇降世,以引領人族走向更高之巔峰!”帝坤輕聲自語,語氣中透露著對未來的期許與肯定。
思索片刻,帝坤決定前往神庭,與神庭諸神商議此事。他身形一動,便如同跨越了無盡時空,瞬間出現在了神庭之外。那神庭,乃是諸神居住之地,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宛如天宮一般。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大日神宮,它高聳入雲,氣勢恢宏,彷彿是神庭的心臟,跳動著無盡的神力。
帝坤步入神庭,只見諸神紛紛迎了上來,神色恭敬。神皇帝俊,身披金色龍袍,頭戴玉冠,眉宇間透露著帝王之氣,他大步流星地走來,拱手行禮道:“帝坤前輩駕臨,有失遠迎,還望恕罪。”其聲如鍾,震耳欲聾。
東皇太一緊隨其後,他身穿黑袍,身形修長,面容冷峻,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他微微欠身,聲音低沉而有力:“前輩光臨,實乃神庭之幸。”
伏羲,身著青衫,手持羽扇,風度翩翩,他緩步而來,面帶微笑,拱手道:“前輩此行,定有要事相商。”
鯤鵬則是最後一個到來,他身形龐大,羽翼如雲,嘴角掛著一絲不羈的笑容,他咧咧嘴,笑道:“前輩,可是為了那人族之事而來?”
帝坤環視四周,微微點頭,神色凝重地說道:“正是。人族日趨壯大,人道氣運充斥不已,需有神庭之中出一位大能者,投胎轉世為人,以人皇之姿,引領人族前行。”
此言一出,神庭諸神皆是一驚,他們面面相覷,心中暗自思量。帝俊眉頭微皺,沉吟片刻後,拱手道:“前輩,吾雖為神庭之皇,但職責重大,脫不開身啊。”其聲雖恭,卻難掩其無奈之色。
東皇太一聞言,亦是搖了搖頭,他目光堅定,聲音沉穩:“前輩,吾志不在此,願繼續守護神庭,為諸神之長。”其言懇切,顯然對此事並無興趣。
鯤鵬則是咧嘴一笑,他身形微微前傾,彷彿是在等待什麼,隨後開口道:“前輩,吾與人族並無太多瓜葛,此事……吾不願去。”其言雖輕,卻透露著堅決。
一時之間,神庭之內陷入了沉默,諸神皆在思考,卻無人應答。這時,伏羲緩緩站了出來,他目光深邃,彷彿已經看透了未來。他沉吟良久,終於衝著帝坤微微頷首,聲音堅定而有力:“前輩,伏羲願往。人族乃吾之根源,吾願投胎轉世,以人皇之身,引領人族走向輝煌。”
此言一出,神庭之內頓時譁然。諸神紛紛投來驚訝的目光,他們沒想到,這位一向睿智沉穩的伏羲,竟然會做出如此決定。帝坤更是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他微微點頭,語氣溫和地說道:“伏羲,你此舉乃是大義之舉,人族有你,實乃大幸。”
伏羲微微一笑,他目光堅定,彷彿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自己,那人皇之姿,威風凜凜,引領著人族走向新的巔峰。他拱手道:“前輩,伏羲此去,定不負所托。”
帝坤見狀,心中大慰。他伸手一揮,一道光芒閃過,伏羲的身影便消失在了原地。只留下一句悠遠的話語,在神庭之中迴盪:“人族伏羲,自此轉世為人,以人皇之姿,引領人族,共創輝煌!”
……
天降異象,星辰逆轉,九彩神光自蒼穹而落,照耀於大地一隅。那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部落,名為華胥,依山傍水,民風淳樸。部落之中,忽有嬰兒啼哭之聲,響徹雲霄,伴隨著一股淡淡的清香,瀰漫於空氣之中,引得百鳥朝鳳,萬獸齊鳴。
此嬰,便是伏羲轉世之身,生而神異,額間隱有淡淡印記,似龍非龍,似鳳非鳳,散發著淡淡光芒,昭示著他與眾不同的命運。部落之人,皆驚為天人,視為部落之福,尊為“聖子”。
時光荏苒,轉眼伏羲已至幼年,聰明伶俐,過目不忘,對天地萬物皆充滿好奇。一日,部落上空忽現烏雲密佈,雷聲轟鳴,似有大事將發。眾人驚慌失措,唯伏羲仰頭望天,眼中閃爍著興奮之色,彷彿能感受到那烏雲之後,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就在這時,一道閃電劃破長空,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雷鳴,一位身著烏袍的老者,踏空而來,鬚髮皆白,仙風道骨,渾身散發著淡淡的威嚴與慈祥。他,便是帝坤,上古大神,特來履行與天地之約,教導伏羲,以應未來之大劫。
“孩童,你可願隨我修行?”帝坤的聲音,如同洪鐘大呂,卻又蘊含著無盡的溫柔,迴盪在伏羲的耳畔。
伏羲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堅定地點了點頭,道:“願!”
帝坤微微一笑,伸手一揮,一道光芒閃過,兩人已至部落之外,一片幽靜的山谷之中。山谷之內,靈氣充沛,雲霧繚繞,宛如仙境。帝坤盤膝而坐,示意伏羲跟隨。
“修行之道,在於心,在於悟,在於行。地道修行,首重根基,你可知道,何為地道?”帝坤緩緩開口,聲音彷彿能穿透人心,直達靈魂深處。
伏羲皺眉思索,片刻後,搖了搖頭,道:“弟子不知。”
帝坤並不意外,繼續說道:“地道者,乃天地之根本,萬物之源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要想修行有成,必先悟透地道之真諦,與天地同呼吸,共命運。”
言罷,帝坤閉目凝神,雙手結印,口中唸唸有詞。只見四周靈氣湧動,匯聚於帝坤周身,形成一道巨大的漩渦。伏羲目瞪口呆,只覺一股股溫暖的力量,自帝坤體內散發而出,溫柔地包裹著自己,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與安寧。
“此乃地道初窺之境,感受天地靈氣,與之共鳴。你且記下,修行之路,漫長且艱,需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帝坤睜開眼,目光深邃,彷彿能洞察人心。
伏羲鄭重地點了點頭,心中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決心。自此,他便在帝坤的教導下,開始了地道的修行之旅。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伏羲在帝坤的悉心教導下,修為日益精進,不僅掌握了地道的修行法門,更對天地萬物有了更深的感悟。他能聽到山川的呼吸,感受到草木的生長,甚至能窺見天地間的一絲絲奧秘。
然而,修行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日,伏羲在修煉時,突然心魔入侵,幻象叢生,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與恐懼之中。他彷彿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四周是無盡的虛無與混沌,找不到方向,也看不到光明。
“伏羲,記住,心魔乃修行者之大敵,唯有堅定本心,方能破之。”帝坤的聲音,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伏羲心中的黑暗。
伏羲猛然驚醒,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氣,閉目凝神,將自己的心神,完全沉浸在地道的修行之中。漸漸地,那些幻象消散,黑暗退去,光明重新降臨。伏羲終於戰勝了心魔,修為更上一層樓。
歲月如梭,轉眼間,伏羲已長成了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他的修為,也已達到了地道的高深境界,能夠引動天地靈氣,為己所用。然而,他深知,真正的修行,永無止境。
“伏羲,你已初窺地道之奧義,然修行之路,任重而道遠。未來,你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與機遇。記住,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一顆謙遜與堅定的心。”帝坤望著眼前的伏羲,眼中滿是欣慰與期待。
伏羲恭敬地行了一禮,道:“弟子謹記師尊教誨,定不負所望。”
伏羲修持地道,日夜不輟,修為進境之快,猶如春日竹筍,節節攀升。他周身常伴靈光環繞,舉手投足間,盡顯非凡氣象。華胥部落之中,無人能及,皆對其敬仰萬分。
一日,部落遭遇大旱,田地乾裂,作物枯萎,百姓苦不堪言。伏羲見狀,心生憐憫,決定以地道之力,解部落之危。他閉目凝神,雙手結印,口中唸唸有詞,只見天空雲層翻滾,片刻間,甘霖普降,滋潤著乾渴的土地。百姓歡呼雀躍,稱伏羲為“雨神”。
自此,伏羲在華胥部落中的聲望,更是如日中天。他不僅以修為護佑部落,更以智慧引領眾人。他觀察到部落農耕之艱難,百姓勞作辛苦,便暗自思索,如何改善此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