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烏龍,與程處默初見的陌生感頓去,逐漸變得熟悉起來。

三人約好等詩會結束,去長安城裡瀟灑瀟灑。

李勉不想去,被兩人一頓PUA,不得不答應。

隨後,將門二代一個接一個到達芙蓉池。

李勉身邊圍了一圈人,隨著時間逝去,越來越多。在詩會宣佈開始時,已多達十五人。

這十五人,家裡長輩最低爵位都是侯爵。

看著這些人,李勉不得不感嘆一句,這將門的公子哥真多。

芙蓉池邊自此形成了兩個界線分明的圈子。

以長孫衝為代表的文臣子弟圈子,和以程處默和李勉為中心的將門子弟圈子。

正當雙方涇渭分明,快要起衝突時,樓閣門被開啟,四名宮女走了出來,列隊在門口兩邊。

“走,我們進去。”程處默拍了下李勉肩膀,與李德獎擁著他,往閣內走去。

參加詩會的所有人,魚貫入閣。

閣內一張張小桌,依序排列。

李勉只是男爵,便想找張最後的桌子坐下。

剛要落座,被程處默拉起,推著他走到左邊第三張桌子旁,按著肩膀坐下。

“你就坐這裡,今天這場詩會,全靠你了。”

說完,程處默走到旁邊桌旁坐下。

第一排桌子全空著,不知是誰要來。

文臣子弟看向李勉。

在心裡紛紛猜測著,這人是誰。

相互打聽,卻無一人識得。

能來參加詩會的,無一不是勳貴朝臣子弟,他們以為李勉也是。

這時側門走出一隊宮女,給眾人面前擺上水果點心,隨之一起送來的,還有文房四寶。

看這架勢,不像是詩會,反像是一場考試。

李勉心中微凜,越加覺得今天的這場詩會不簡單。

很有可能如自已預測那樣,是李二對所有二代們的一場摸底。

正在這時,一名太監從車門走了出來,身後跟著一群衣飾華麗的年輕人。

這群人有大有小,大的與李勉年紀差不多,小的只有七八歲。

見到來人,所有人臉色頓變,起身行禮唱諾:“微臣見過各位殿下。”

竟是李二的皇子們。

李勉心神微動,眼睛盯上走在最前面,年紀與李勉相仿的皇子身上。

這位莫非就是太子李承乾?

“各位無須多禮,請入座。”

說完,這批人分別入座兩邊第一排座位。

疑似李承乾的男子,跪坐到第一排的一張桌旁。

李勉湊到程處默身邊,問道:“處默兄,這位是……”

程處默順著李勉目光,看了一眼,道:“噤聲,那是太子。”

李勉心道果然是李承乾。

那誰是九皇子李治?

李勉目光在幾位皇子身上,來回巡視。

無奈實在分不出,哪位是李治。

只好放棄。

來都來了,不如見機行事。

放下心的李勉,拿起點心吃了起來。

還真別說,點心的味道不錯。

他吃的這塊是綠豆糕。

糕點上面,印著梅花圖案,顯得很精美。

水果是葡萄乾。

李勉吃得津津有味。

大唐食品不像現代,純綠色純天然,綠豆糕入口即化,只是有點幹。

李勉尋思著,等回去讓秋兒姐,去尋些糕點師傅,招入李府,也做出這樣的點心,供他當零嘴。

所有人跪坐著,一動不動。

只有李勉,吃得不亦樂乎。

眾人見李勉如此,紛紛露出不屑之色。

尤其是文臣子弟,要不是有皇子在,早已奚落起李勉。

李承乾也在看李勉,臉上滿滿的好奇。

在閣樓後二樓,有一群人正觀察著閣內眾子弟。

這些人正是來參會的李二,長孫無忌,杜如晦,李靖,房玄齡和魏徵。

房玄齡對李勉很好奇,“陛下,那人就是李勉,李一的兒子?”

李二點點頭,“是的,就是他。”

得李二確認,重臣們都好奇打量起李勉。

見他吃得歡實,紛紛笑開。

長孫無忌哼了一聲,道:“這人好沒規矩,別人沒動,他卻特立獨行的吃起點心。”

魏徵幾人,笑而不語。

房玄齡反駁說:“輔機兄,此言差矣。點心不就是讓人吃的,有何不可。”

魏徵也道:“趙國公不必為一小輩,如此置氣。吃點心而已,何必介懷。”

李靖嘴角輕抿,臉上似笑非笑。

掃一眼長孫無忌,眼角噙著笑意。

如若仔細看,還有一絲擔心。

“趙國公,李勉是孫神仙的弟子,如他有何失禮之處,還請不要介懷。”

眾人聞聲驚訝看向李靖。

孫思邈不論在民間,還是在這些高官們心裡,真頗具地位。

一聽是孫神仙弟子,頓時對李勉能有如此際遇,感到好奇起來。

長孫無忌神情微凜,原本對李勉的不滿,逐漸在消退。

沒人敢無視或看輕一代神醫孫思邈。

李二不行,他長孫無忌更不行。

“沒想到這李勉竟有如此際遇,很有意思的年輕人。”魏徵道。

李二望向魏徵,調侃地說道:“魏愛卿,朕記得你很少夸人,今天這是怎麼了,竟誇起人來了。”

長孫無忌幾人笑開。

陛下和魏徵兩人,一見面就鬥嘴,朝堂上鬥不過癮,在外面又鬥起來了。

不等魏徵還嘴,馬大伴在一旁稟告道:“陛下,詩會是不是該開始了?”

李二這才想起,詩會今天還要他來主持,“走吧,去見見我們的後輩們。”

李二當先,長孫無忌幾人跟在身後,從後院走出來,來到閣樓前院。

見李二到了,所有人起身,行禮道:“微臣參見陛下(父皇)。”

“起身吧,今天是在外面,朕沒那麼多規矩。”李二揮揮手,自有人送上考卷。

有宮女將手上的題,送到每個人案頭。

一共有四道。

第一題,作一首送別詩。

第二題,如果讓你帶兵打高麗,如何打。

第三題,禮部缺錢,如何處理。

第四題,如遇災荒,該如何安民。

李勉看著考題,神情古怪。

這哪是詩會,分明是打著詩會的噱頭,行考試之事,也是沒誰了。

不對,現在還沒開始科舉,這是李二在為開科舉探路,或者說做試驗?

貞觀年間開科舉了嗎?好像是開了,記不清。

不想那些,現在要想著,怎麼答題。

第一題簡單,送別的詩,古今不下千首,任何一首,都足以交差。

抄哪首呢?

李勉想半天,終於決定用哪首,沾上墨,開始書寫。

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僕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接著回答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李勉全部一揮而就。

少頃,四道題便全部答完。

李勉示意一旁宮女,把自已寫好的收走呈上去。

這是首份卷子,引來一眾人側目。

文臣子弟那邊,明顯有人著急了。

不能不急呀,要是一個文臣之家的子弟,在文上輸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之輩,而且還像是將門的人,那得多尷尬。

說不定回去後,少不了被一頓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