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九年初,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風暴席捲了大唐的都城長安城。這場風暴源自於宮廷內部的權力爭奪,而主導者正是當時擔任唐天策上將的李世民。他在玄武門親手射殺太子李建成和擊殺齊王李元吉,並逼迫父親李淵立自已為太子。同年九月,他更是迫使父親退位,登上皇位,改年號為貞觀。
然而,剛剛登基的李世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貞觀元年,突厥吉利可汗率領大軍進攻唐朝邊境,給新政權帶來了沉重壓力。此時,大唐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加上國內政局尚未穩定,李世民不得不與突厥簽訂了城下之盟——白馬之盟,這無疑是一個恥辱性的協議。
貞觀五年,唐皇決定派遣李靖為大將軍,率領十萬精銳部隊出征突厥。經過艱苦的戰鬥,唐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殺敵二十萬,俘虜五萬,還成功擒獲了吉利可汗以及突厥各個部落的首領一千餘人。貞觀七年,李靖凱旋而歸。
當軍隊抵達長安城外時,唐皇下令將所有被俘的突厥人梟首示眾,並用他們的首級築起了一座京觀。這座京觀成為了唐太宗展示國威、震懾四方的象徵。
貞觀九年夏天,吐蕃聯合吐谷渾侵略大唐邊境,唐皇李世民立即做出反應,任命李道宗為主帥,侯君集為副帥,率領五萬大軍攻擊聯軍。同年,唐軍在戰場上取得了輝煌勝利,斬殺敵軍兩萬餘人,俘虜五萬多人。貞觀十年初春,李世民下達命令,將所有俘虜全部坑殺,並刻立石碑以記載這一歷史事件。
貞觀十年,李世民再次釋出命令,徵調五萬和尚作為先鋒部隊,薛仁貴為大將軍,張士貴為監軍,進攻高麗。然而,這次戰役結果卻令人震驚——五萬僧兵全軍覆沒,沒有一個人能夠返回大唐,高利國損失七萬。貞觀十一年,唐軍終於消滅了高麗大軍,屠殺了二十萬高麗軍隊,張士貴廢高麗國,改為大唐高麗郡。
貞觀十二年年初,李世民又一次頒佈赦令,收回寺廟土地二百多萬畝,同時封閉一萬座寺廟,責令十萬名僧人還俗。這些舉措使得唐朝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也引起了廣泛爭議。(以上情節均為虛構,與真實歷史無關,請讀者不要混淆。)李世民的多次作戰,使大唐進入和平發展期,可他卻是捅了佛門的馬蜂窩。
吐蕃和吐谷渾兩個國家奉佛教為國教,同時也是佛門佛兵佛將的來源之地,突厥國一部分人也是佛門的忠實信徒,為佛門提供了大量的香火信仰之力。高麗國信佛教更甚,高麗國王集全國之力,為佛祖菩薩修廟院,塑金身,讓佛門在收穫大量資產的同時又獲得大量的香火信仰之力。
而大唐國內,先唐皇和太子可是十足的佛教信徒,大唐在先皇和先太子佛支援下,廣修寺廟,為寺廟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賜給了寺廟無數的金銀財寶。
在那風雲變幻的大唐武德年間,佛門竟然掌控著大唐境內近乎三分之一的廣袤耕地!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無需繳納哪怕一絲一毫的稅款,彷彿置身於世俗法律之外。不僅如此,佛門更是享有特殊的豁免權,一旦和尚犯下罪行,大唐各級政府機構只能予以勸誡,卻無權追究責任、審判或對其施加刑罰。大唐以儒治國,自古就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說法,然而在大唐武德年間,竟成了“刑不罰和尚”,實在是一種扭曲病態的社會問題。
而李世民作為一代帝王,其不僅有著非凡的智慧和謀略,更有著高遠的政治眼光。他深知佛教對大唐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並對此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當他登上皇位,掌握了大唐最高權力之後,便立即著手開展了一場針對佛門的整肅行動。
李世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削弱佛門的影響力。他對外發動戰爭,征討那些信仰佛教的國家;而在國內,則限制佛教的活動範圍,並打壓佛教徒的生存空間。這些舉動導致佛門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特別是由於戰爭的影響,佛門在這些小國中的武裝後備力量嚴重不足,而且大多數都是老弱病殘。因此,佛門對大唐,尤其是對李世民更是心懷怨恨,謀劃報復。
然而,令佛門無奈的是,三界天道有著明確的規定:修行者勢力不得干預凡人建立的國家,也不能干擾凡人國家的正常運轉。這是一條鐵律,絕對不容違背。一旦違反,將會面臨嚴厲的懲罰,輕則遭受天罰和天劫,重則可能導致整個修行勢力被滅門。
儘管佛門對大唐充滿恨意,但他們卻無法奈何。佛門不敢嘗試去攻打大唐,因為這樣做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不是佛門能夠承受的。然而,他們並不敢對整個大唐動武,而是把目標瞄準了大唐皇帝李世民。
在這個風起雲湧,所有人都想建功立業的時代裡,大唐正處於一個幾乎是全民皆兵的階段,在李世民的帶領下,大唐的疆域一直向外擴張,版圖東達大海,南至吐蕃全境,北至北海,西達兩界山,一度達到歷史最大。
李世民的雄心壯志並沒有因此而停止,他現在是想全面控制西域,打通強漢時期的絲綢之路,並且控制西綢之路沿途各個國家。
李世民的大軍一路向西,所過之處皆是被他佔領的領土。然而,隨著他們不斷向西推進,一個驚人的現象逐漸浮現出來:越往西走,信奉佛教的國家就越來越多!這一發現讓李世民感到十分驚訝,但他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相反,他決定繼續西進,將這些國家一一納入自已的版圖之中。
當李世民成功地佔領了某個國家或地區後,他便會採取一系列措施來鞏固自已的統治地位。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強行打壓佛門和佛教徒,並下令將道教作為本國和本地區唯一的正統宗教信仰。這個決策雖然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李世民堅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對於那些不願意改通道教的人來說,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困難。許多人選擇離開家園,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而另一些則選擇堅守自已的信仰,不惜與李世民的軍隊相對抗。一時間,這些西域社會動盪不安,人們的生活陷入混亂之中。為了阻止大唐這種從軍事、政治、經濟、宗教信仰各方面強行改變這些國家。
佛門看到李世民和大唐軍隊的舉動,他們慌了,他們得馬上行動起來,阻止李世民和大唐軍隊的行動。佛門精心策劃了一場陰謀行動。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唐皇李世民——這位權力巔峰的人物。透過算計手段,佛門要誘使李世民改變他對佛門的政策,停止針對打壓佛門的政令,並恢復佛門在大唐的崇高地位。
佛門要用這場陰謀行動,做成一把雙刃劍懸於李世民頭頂,讓李世民時刻要感覺到佛門的威言和權威不可挑釁。佛門深知,只有如此才能讓李世民感受到壓力,從而被迫做出有利於佛門的決策政令。
為了西遊量劫,更為了佛門自已的香火信仰,佛門要改變大唐的信仰,他們就必須要改變唐皇李世民改變宗教信仰,改道信佛,就這樣,佛門針對李世民的陰謀開始了。
如來佛祖委派觀音菩薩,化作遊方行僧,執行佛門針對李世民的陰謀。
觀音菩薩來到首先是來到了地府,和地藏王菩薩一番溝通以後,來到長安城,找到了一個叫袁守成的佛門居家修士,讓他化裝成道士,給長安百姓算命,觀音菩薩化作袁守成的道童,伴其左右,為其算卦準確率做保障。
袁守成在觀音菩薩暗中支援下,算卦很準,隨後就出現了漁夫和砍柴人的對話,被涇河龍王聽到後,來找袁守成算一算最近的天氣情況。兩人並立下賭約,若龍王勝,那袁守成就從此不能擺攤卜卦,在涇陽河邊長跪三天,若袁守成勝,那涇河龍王在袁守成卦攤前長跪三天,承認袁守成的占卜實力。
涇河龍王可不知道,那個漁夫和樵夫不是凡人,而是佛門兩個金剛變化而成,為的就是引誘涇河龍王上岸找袁守成賭鬥。
涇河龍王的入局異常順利,而涇河龍王嚴重地低估了佛門的無恥,在袁守成算了一個結果後,觀音菩薩讓惠岸行者化作天庭宣旨力士,假傳玉帝旨意,讓他給長安城行雲布雨,時辰、點數、雨量與袁守成所算分毫不差。
要知道,這涇河龍王與袁守城的賭鬥,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絕對不公平的遊戲。因為袁守城早就算胡說一個答案,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袁守成會不會算,他的就是標準答案。而可憐的涇河龍王卻被矇在鼓裡,只能憑藉自已的判斷去應對這場賭局。這無異於讓一個無知的孩童去挑戰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成年人,其結局可想而知。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置身於涇河龍王的境地,面對這樣的局面,又能有幾分勝算呢?或許我們會像他一樣,被袁守城的神機妙算所迷惑,最終陷入無法自拔的困境,走上涇河龍王的老路,付出不可預料的後果。
在這場賭鬥中,涇河龍王的失敗並非因為他不夠聰明或勇敢,而是因為他面對的是一幫無法戰勝的對手。袁守城有了佛門的幫助,成為了這場賭局的贏家。但與此同時,涇河龍王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不僅失去了生命,還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這道聖旨讓涇河龍王愁死了,他作為一個掌控大唐都城八水總管河龍王,可以說是位高權重,怎麼可能給區區一個普通道士下跪服輸,於是他就私自修改下雨的時辰、點數、雨量。
要是涇河龍王對這道假聖旨不理不睬,那他什麼事情也沒有,可就是他在認為自已賭鬥肯定失敗,自已失去面子,並要給區區一介凡人下跪認輸的慌亂中,沒有對聖旨的真偽進行辯別,導致自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涇河龍王私自改了行雲布雨的時辰、點數,雨量,並給長安城私自行雨,這就是私自行動違抗天條,並且引來了殺身之禍。
涇河龍王給長安城私自下雨,讓長安城及周圍地區因雨量過度,洪災成患,讓長安城周邊百姓苦不堪言,土地被淹,莊稼被洪水衝的一乾二淨,百姓的房屋倒塌,讓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長安城內城外全是因受災而無家可歸的難民。就連李世民的皇宮一座偏殿也在雨水中泡塌了,砸死了一個他很多宮女太監,還把李世民一個寵愛的貴妃和皇子給埋在了廢墟中,死於非命。
李世民怒了,作為人皇,他在三界的地位是和玉帝、酆都大帝可是平級的。他責令欽天監監正李淳風,向玉帝上表,向玉帝要個說法,為什麼要對長安城降下此等天災。
玉帝收到李世民的責問文表以後,經過一番瞭解,知道涇河龍王私自降雨,造成了長安城地區的這次災難。
玉帝當即下令,讓天庭值日巡查靈官把涇河龍王逮捕,並移交給人曹官魏徵監斬,以平息李世民的怒火,同時也給李世民一個交待,給李世民一個面子。
而涇河龍王在和袁守成爭辯時,被袁守成當面說破,涇河龍王才知道自已犯了天條,這一下涇河龍王服軟了,他跪在袁守成面前,求袁守成指點給他一個活命的機會。
袁守成給了涇河龍王一個解決目前危機的方法,讓他去求李世民,讓李世民放過涇河龍王,讓李世民在玉帝面前求情,然後躲在李世民的皇宮內,做李世民的坐騎,如此這般方可才能解決涇河龍王的殺身之禍。
但是,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玉帝對涇河龍王的懲罰來的很快,還沒有等涇河龍王付諸行動,天界緝拿他的神仙就到了。
“涇河龍王,在無玉帝聖旨,沒有雨部行雨文書的情況下,私自施雨,至長安城發生洪災,萬千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爾罪責深重,今奉玉帝法旨,押你至天庭刮龍臺,抽筋扒骨,梟首示眾,以儆效尤。”天庭值日巡查靈官趙靈官宣讀了玉帝對涇河龍王的判決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