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敞的大殿內,隨著太上皇的話音落定,一時之間寂然無聲,幾人的目光紛紛落在陳淼身上,心思各異。

“怎麼了,端王不是要盡孝心,現在朕給了你這個機會,你卻默不作聲,難不成是在敷衍朕。”

太上皇端著御案上的茶盅抿了一口,率先打破寂靜,出聲質問起來,冷峻的面容湛然,絲毫看不出態度,可從語氣中,顯然能聽出太上皇的不滿。

瞧瞧,冠冕堂皇的說盡孝,給你機會也不中用啊,扯淡的盡孝,說到底還不是爭權。

陳淼目光微微一動,跪地行禮道:“能為父皇分憂,是兒臣的福分,兒臣領命。”

內務府是大乾朝掌管皇家“宮禁”事務的機關,與清朝的內務府相差無幾,凡皇家的衣食住行的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稱為“總管內務府衙門”,其最高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位列正二品。

不同的是清朝的內務府是由於其包衣制度衍生,而大乾朝的內務府則是將明朝內侍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的內管二十四衙門精簡化,設立七司三院,專門為皇室服務。

不要小看內務府,它是一個獨立的衙門,管的皇家事務無所不包,日膳、服飾、庫貯、禮儀、工程、農莊、畜牧、警衛扈從、山澤採捕等,甚至於還有鹽政、分收榷關、收受貢品等,人員要比最忙的戶部多十倍,職官達三千多人,可謂是大乾朝最龐大的機關。

也正是因此,內務府的總管並不是由太監所擔任,非天子倚重的王公大臣不可。

眼下太上皇將內務府交由陳淼管理,這份生辰禮不可不謂貴重。

隨著陳淼領命,永康帝提著的心不由的落下,內務府作為服務皇家的直接部門,按理來說在永康帝登基之時,便應由他任命,只是由於太上皇的存在,一直遊離在外,如今交給了陳淼,某一方面而言又落在了永康帝的手上。

永康帝餘光瞥了一眼湛然的太上皇,心中暗道太上皇之舉是否在表明態度,以他與陳淼的兄弟情誼,相信太上皇也明白將內務府交由陳淼便相當於交到他手上,為何太上皇還是如此做了?

他給的自己才能要,他不給,那便與他無關。

還是說太上皇是有意扶持陳淼,以此警示於他?

而且素來“備懶”的陳淼居然沒有推拒,直接就應了下來....怎得,朕讓你做臂膀你不肯,太上皇一句話你就恭謝隆恩?

一瞬間,永康帝心思百轉,一股莫名的危機感湧上心頭,劍眉下的雙目閃過一抹晦暗之色,一閃而逝。

權力滋生野心,陳淼不會因此而與他離心離德吧!

一側,侍立的戴權低著腦袋,可卻是心急如焚,當初的內務府大臣因兵變事宜受到牽連被罷黜,在太上皇重掌大權之後,內務府是暫由他來代管。

眼下太上皇將內務府交給端王,那就意味著他要將權力交出去。

“房新樹小畫不古,一看就知內務府”,由此可見內務府的油水有多大,所謂“奪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此時的戴權內心是崩潰的。

然而即便如此,戴權也無可奈何,因為他是皇家的家奴,權力是太上皇給的,收回去自然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由不得他拒絕。

柳後垂著螓首,柳葉細眉下的星眸閃動,芳心已然不平靜,按照陳淼的性格,他應當是婉拒的,這會兒接下這差事作甚,以他“莽撞”的性格,十有八九不會安分,說不得因此還鬧出亂子來。

這猴兒,今兒個是怎麼了,莫不是長大了,心也野了?

若不是現下這場合不對,柳後早就出聲喝斥,伸手扯這猴崽子的嘴去,看他還敢不敢充大頭。

太上皇垂眸看著跪伏的陳淼,冷峻的面容平井無波,說道:“你初接內務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問戴權。”

永康帝聞言心下一動,太上皇所言的“問”字就很有由頭,想來是告知陳淼....告知朕,內務府有人盯著,不要想著胡來。

呵,也是,太上皇怎麼會這麼簡單就將內務府痛快的交出來,戴權就是一道枷鎖,保證內務府不超出太上皇的掌控。

陳淼顯然也聽出了太上皇的潛臺詞,心中並不在意,叩拜道:“兒臣省得了,謝父皇隆恩。”

“平身吧。”太上皇抬手虛扶,旋即便端著御案上的茶盅呷了起來,似乎眼前這點小事,根本就毫不在意。

陳淼起得身來,抬眸看了一眼侍立在一側的戴權,目光微微一動,笑著說道:“戴公公,本王資歷淺薄,以後請你指教了。”

戴權一聽,忙佝僂著身子笑應道:“殿下哪裡話,皇爺既然吩咐下來,老奴定會盡心盡力。”

此時的戴權心下還是頗為歡喜的,雖說內務府由端王接管,可他也沒離開內務府,眼前的端王殿下不過是乳臭未乾的小毛孩子,糊弄起來還不是簡單的事兒,那自己的財路就斷不了。

況且戴權也明白太上皇的用意,說到底就是讓自己監管端王,既是如此,那他還怕什麼,小毛頭孩子,好拿捏的很。

陳淼聞言不可置否,這戴權什麼人,他還是有了解的,身為大明宮總管,太上皇近侍,不論是原著中的描寫還是在他的認知裡,無非就是個貪財的總管而已,皇家家奴。

怎麼說呢,就與賈家裡的賴家差不多,但他可不是糊塗的賈家人,能放任家僕騎在主子的頭上來。

“好了,傳膳吧。”太上皇放下茶盅,吩咐起來。

戴權應了一聲,忙下去安排,而太上皇下了御案,昂首挺步的朝著一側的暖閣而去、永康帝、柳後以及陳淼便緊隨其後。

說是生辰宴,其是也就是皇家的家宴而已,幾人圍坐在方桌上吃了一場宴席,家長裡短的閒聊幾句,一派的其樂融融。

宴席散罷,而後便散去,永康帝領著柳後以及陳淼一行人乘坐車輿返回太極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