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的開國將相與他們的功績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作為繼元末大動亂之後建立的王朝,明朝初期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將相之才,他們南征北戰、出謀劃策,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本文將詳細介紹明朝初期的開國將相及其功績,以饗讀者。

一、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與常遇春一同被太祖朱元璋視為左膀右臂,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陷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卒諡“武寧”,追贈中山王,賜葬鐘山之北,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令出不二。將士遵從他的命令,比遵從朱元璋的命令還要敬重。徐達尤其擅長謀略,行事持重有分寸,在軍中威望極高。朱元璋也曾經稱讚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常遇春出身貧寒,體貌奇偉,沉著冷靜,力大過人,學武有成,善於騎射,各種兵器無不精通。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忠職守,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汗馬功勞。自古以來,常遇春作為明朝第一開國功臣而為後世所稱頌。

三、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今安徽明光)人,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朝開國著名將領、謀臣。

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已姓朱。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救援池州(今屬安徽),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所稱道,朱元璋便讓他複姓李。

李文忠經常跟隨朱元璋征戰,立下赫赫戰功。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以偏將軍的身份攻打綏德(今陝西綏德)、葭州(今陝西佳縣),俘虜敵軍將領張思道、李思齊等,以軍功被封為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同時複姓李。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以徵虜左副將軍的身份與大將軍徐達一同攻打北元。洪武五年(1372年),李文忠受命獨當一面,率領軍隊攻打北元。洪武七年(1374年),李文忠受命率軍鎮守北平(今北京),並賜給其“免死鐵券”。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李文忠得病。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終年四十六歲,追贈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列第三。

李文忠作戰驍勇,嘗說:“我非常喜歡殺人。”李文忠行軍很有紀律,所得的城池,都交給將士們守衛,從不侵擾百姓,因此李文忠的部隊深得民心。李文忠器量寬宏,善於安撫降服之人,所以名聲遠播。

四、湯和

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鳳陽縣東湖裡(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名將,軍事家、政治家,參與平定福建諸郡和浙東,並俘獲方國珍,又隨徐達平定中原、山西,戰功卓著。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佔集慶(今南京)、取鎮江的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又率部援嘉興,與陳友諒軍在九江作戰,屢出奇計,戰功甚著。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徵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佔據福建的元丞相兀納失裡不花等。又隨徐達率軍徵今山西、陝西,並以偏將軍之職西攻四川,同傅友德攻下成都。因功被封為中山侯,封信國公。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國公,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加少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因病去世,追贈東甌王,諡號“襄武”。

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朱元璋諸多功臣中得以善終者,他和少數幾位將領而已。

五、鄧愈

鄧愈(1337年-1377年),初名鄧友德,字伯顏,虹縣龍宿裡(今安徽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元朝末年,鄧愈率領部眾據守盱眙(今江蘇盱眙)響應反元起義,先後攻佔濠州、定遠。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隨朱元璋渡長江,克太平(今安徽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父子。繼而又破陳野先、陳兆先、趙普勝等部,擢升廣興翼元帥。至正十六年(1356年),隨徐達攻取鎮江,繼率部取丹陽、金壇、常州等地,任樞密院同僉,兼揚州衛都指揮使。至正十七年(1357年),攻取泰興,以戰功升僉樞密院事兼元帥府事。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與陳友諒軍大戰鄱陽湖,以舟師敗其前鋒。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從取武昌,平江西,戰功卓著,升江西行省右丞。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秋,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步騎二十萬眾北伐,鄧愈為徵南將軍,與副將軍胡大海率兵取湖南、廣西,連克永州、靖州、全州、陽朔等地,俘元平章阿思蘭、右丞朵兒只班。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攻克梧州,以功拜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遣廖永忠為徵南將軍,鄧愈為副將軍,平定兩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鄧愈任御史大夫,又兼任太子諭德。

…………………

明朝初期功臣們的命運與後世評價

引言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開國初期的歷史充滿了波瀾壯闊的鬥爭和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明朝太祖朱元璋,從一個貧苦的農民子弟,最終登上皇帝的寶座,開創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業。在這一過程中,有一大批功臣們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些功臣們的命運卻各不相同,有的得以善終,有的則遭到了悲慘的結局。後世對他們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充滿了爭議。

一、明朝初期功臣們的功績與命運

1. 徐達:開國第一功臣

徐達是明朝初期的傑出軍事家,被譽為“開國第一功臣”。他早年追隨朱元璋,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的戰爭,屢立戰功。在明朝建立後,徐達又率領大軍北伐,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統一了全國。

徐達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深得朱元璋的信任。然而,儘管他功勳卓著,卻始終保持謙遜低調的態度。在明朝建立後,徐達被封為魏國公,賜號“中山王”。他死後被追贈為中山武寧王,諡號“武寧”,並配享太廟,成為明朝歷史上備受尊崇的人物。

2. 常遇春:北伐先鋒

常遇春是明朝初期的另一位傑出將領,以其勇猛善戰而著稱。他早年投身綠林,後來歸附朱元璋,成為其麾下的一員猛將。在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戰爭中,常遇春屢建奇功,成為明朝建立的重要功臣之一。

在明朝建立後,常遇春又率領大軍北伐,為推翻元朝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不幸的是,在北伐途中,常遇春因暴病身亡,年僅四十歲。他的去世對明朝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儘管如此,常遇春仍然以其卓越的戰功和英勇的事蹟被後世銘記。

3. 李善長:開國丞相

李善長是明朝初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謀士,被譽為“開國丞相”。他早年曾在元朝為官,後來因不滿元朝的腐敗而投身起義軍,歸附朱元璋。在朱元璋的統一戰爭中,李善長為其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明朝建立後,李善長被任命為丞相,負責處理國家大事。他勤政愛民,善於治理國家,為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晚年時期,李善長因涉嫌胡惟庸案而被朱元璋處死,其家族也被牽連。這一事件對李善長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但後世仍然對其在政治上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4. 藍玉:捕魚兒海大捷的功臣

藍玉是明朝初期的著名將領之一,以其勇猛善戰而著稱。他早年投身軍旅,後來因戰功卓著而被朱元璋提拔為將領。在明朝的統一戰爭中,藍玉參與了多次重要戰役,屢建奇功。

在明朝建立後,藍玉又率領大軍北伐,為鞏固明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捕魚兒海大捷是他軍事生涯中的巔峰之作。然而,儘管藍玉戰功赫赫,但他卻為人驕橫跋扈,多次觸犯法律。最終,在朱元璋的清算下,藍玉被處死並剝奪政治權利。這一事件對明朝的軍事力量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5. 胡惟庸:宰相之禍的始作俑者

胡惟庸是明朝初期的著名政治家之一,曾任宰相一職。然而,他卻是明朝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胡惟庸為人奸詐狡猾,善於權謀鬥爭。在擔任宰相期間,他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欺壓百姓,嚴重損害了朝廷的聲譽和百姓的利益。

最終,胡惟庸的罪行被朱元璋發現,並被處以極刑。同時,朱元璋還藉此機會對朝廷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和整頓,導致大量官員被牽連和處死。這一事件被稱為“胡惟庸案”,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大政治悲劇。

二、明朝初期功臣們的命運分析

明朝初期的功臣們雖然都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們的命運卻各不相同。這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明朝初期的政治鬥爭異常殘酷。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已的統治地位,對功臣們進行了殘酷的清洗和整頓。他透過製造各種罪名和藉口來打擊異已力量,導致大量功臣被處死或貶謫。這種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使得許多功臣們難以善終。

2. 功臣們的自身缺陷

除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外,功臣們自身的缺陷也是導致他們命運多舛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功臣在取得功名後變得驕橫跋扈、目中無人,甚至違法亂紀、欺壓百姓。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朝廷的聲譽和百姓的利益,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和反感。因此,這些功臣最終往往難逃被清算的命運。

3. 皇權的專制性

明朝初期的皇權具有高度的專制性。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他對功臣們的賞罰和任免具有絕對的決定權。因此,當功臣們觸犯了皇權或威脅到皇權的穩定時,往往會遭到殘酷的打擊和制裁。這種皇權的專制性也是導致功臣們命運多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後世對明朝初期功臣們的評價

後世對明朝初期功臣們的評價褒貶不一,充滿了爭議。這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歷史資料的缺乏和失真

由於歷史資料的缺乏和失真,後世對明朝初期功臣們的瞭解往往不夠全面和準確。一些歷史記載可能存在偏見和誤導性資訊,導致人們對功臣們的評價產生偏差。因此,在評價明朝初期功臣們時,需要謹慎對待歷史資料並進行客觀分析。

2. 不同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念差異

不同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念存在差異。在明朝初期,人們往往更加註重功臣們的軍功和戰功;而在後世,人們則更加註重功臣們的品德和道德風範。因此,在評價明朝初期功臣們時,需要考慮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念差異並進行適當調整。

3. 個人立場和主觀感受的影響

個人立場和主觀感受也會對評價產生影響。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因此,在評價明朝初期功臣們時,需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並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感受。

儘管存在爭議和分歧,但後世對明朝初期功臣們的評價仍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規律性。一般來說,那些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汗馬功勞、品德高尚、廉潔奉公的功臣們往往受到後世的高度評價和讚譽;而那些驕橫跋扈、違法亂紀、欺壓百姓的功臣們則往往受到後世的譴責和批評。

四、明朝初期功臣們的啟示與反思

明朝初期功臣們的命運和後世評價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啟示和反思:

1. 珍惜來之不易的機遇和成果

明朝初期的功臣們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才取得成功的。他們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因此,我們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機遇和成果,繼續努力前行併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2. 保持謙遜低調的態度和品質

明朝初期的功臣們雖然功勳卓著,但許多人都保持了謙遜低調的態度和品質。他們不驕不躁、不爭名奪利、不貪圖享樂,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這種謙遜低調的態度和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3. 堅守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

明朝初期的功臣們中有一些人因為違法亂紀、欺壓百姓而遭到了悲慘的結局。這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地位和境遇,都要堅守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只有做到廉潔奉公、遵紀守法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和信任併為自已的人生留下美好的篇章。

4. 理性看待權力與地位

明朝初期的皇權具有高度的專制性,導致許多功臣因為觸犯皇權而遭到殘酷的打擊和制裁。這告訴我們,要理性看待權力與地位並正確處理好與它們的關係。只有做到淡泊名利、超脫物慾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併為自已的人生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和價值。

結語

明朝初期的功臣們是歷史上的一批傑出人物,他們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他們的命運卻各不相同,有的得以善終,有的則遭到了悲慘的結局。後世對他們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充滿了爭議。透過對明朝初期功臣們的命運和後世評價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啟示和反思。我們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機遇和成果、保持謙遜低調的態度和品質、堅守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以及理性看待權力與地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已的人生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和價值併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