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記:朱元璋攻佔南京與建立根據地
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郭子興病死,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郭天敘、張天祐雖然名位都在朱元璋之上,但全軍的實際指揮權卻歸朱元璋掌握。從此,朱元璋開始獨立統兵作戰,並著手建立自已的基業。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親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在龍灣(今南京城南雨花臺東麓)一戰中,大敗元將陳兆先部,俘敵三萬餘人,降將陳兆先及其部將也先帖木兒、潘元明、史文炳、王小二等五人均願歸附朱元璋,朱元璋則從中挑選了五千名精壯之士,充實了自已的隊伍,並將降將原管軍士分別編列隊伍,與自已的軍隊混合編在一起,由自已直接統率。為籠絡人心,朱元璋大會諸將,隆重地以酒肉款待陳兆先等降將,並當場宣佈:“我與爾等父母、妻子同處於鄉,今爾等雖來歸附,我尚懷疑。現留爾等,不遣歸營,是欲殺爾等也。然爾等既無歸心,縱留何益!爾等可各歸營,仍統爾兵,吾軍中有不遵吾約束者,爾等可縛以來獻,吾當以功待之,決不吝惜。”陳兆先等人大為感動,表示願聽指揮,忠誠效力。朱元璋的這一舉動,對穩定降軍人心,起了很大作用。接著,他揮師乘勝進逼集慶城下,元守將福壽、蠻子海牙等拼死抵抗,朱元璋部將徐達率兵先登,攻入城中,元軍戰敗,福壽戰死,蠻子海牙等遁逃。集慶路遂被攻克,改為應天府。
朱元璋佔領應天后,採納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致力於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的工作。他首先改建應天城池,使其“新城周闊三十里又七有奇,高二丈九尺五寸,雉堞一萬三千六百有奇”,並修繕城郭,浚治護城河,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堅固堡壘。在擴建城池的同時,朱元璋又派人到和州接取家屬,並在應天建造公署和住宅,安置前來團聚的親屬。他生活儉樸,為人誠懇,贏得了親屬、鄉鄰的尊敬和擁戴,許多父老兄弟都樂意聽從他的調遣,這對他鞏固和發展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爭取人心,朱元璋還特別注意籠絡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下令尋訪當地的賢才。每當有儒士來歸,朱元璋總是親自接見,以禮相待,並詢問他們對時局的看法。李善長、宋濂、劉基、章溢、葉琛等名儒,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先後歸附於朱元璋的。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人,自幼好學,博覽群書,通曉兵法,在應天附近的滁州,聽說朱元璋“神武不殺”,便前往投靠。朱元璋見到李善長後,十分高興地說:“我為天下求賢久矣,今得公,天下事濟矣!”並任命他為掌書記,留守後方,參贊軍謀。李善長“外任儒生,內多智計”,常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宋濂,字景濂,浦江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曾應召至應天,講授“五經”,朱元璋稱讚他為“開國名臣之首”,並命他主修《元史》。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朱元璋對他“禮遇甚厚,每稱他為老先生而不名”,並經常向他諮詢軍國大事。章溢,字三益,龍泉人,曾隱居不出,朱元璋派人將他徵至應天,詢問治平之方,他回答說:“今四方未定,當屯兵積穀,寬刑薄賦。”朱元璋採納了他的建議,對他也倍加禮遇。葉琛,字景淵,麗水人,曾隱居括蒼山中,朱元璋命他出山輔佐自已,他回答說:“天以亂予我主,吾將為吾主定之。”朱元璋大喜,當即授他為營田司僉事。李善長、宋濂、劉基、章溢、葉琛五人均精通儒學,明於治道,且為人廉直,不畏強權,朱元璋稱讚他們是“賢人君子”,並命他們在應天府東建造禮賢館,作為他們居住和討論時局的場所。這些儒士的歸附,不僅為朱元璋出謀劃策,而且透過他們的影響,爭取了更多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站到朱元璋的旗幟之下,從而為朱元璋建立和鞏固根據地,提供了重要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
朱元璋在大力爭取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同時,還十分注意安撫百姓,減輕人民負擔。他初到應天,便下令:凡軍士“擅入民居者,論死;除暴害民者,斬”。不久,又下令:禁“黷貨殺降”,違者處以重刑。在朱元璋的嚴厲申禁下,將士擾民的現象大為減少,從而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援。在減輕人民負擔方面,朱元璋也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他佔領應天后,立即下令:凡“應天、太平、鎮江、寧國、廣德、常州六府,及所屬州縣,今年田租,並徵科名色,盡行蠲免”,並對災民進行賑濟,使他們能夠度過荒年。這些措施,對於爭取民心,鞏固根據地,都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擴大根據地,朱元璋又派兵攻佔了附近的鎮江、丹陽、金壇、江陰、常州、常熟、長興、寧國等地,作為應天的屏障和向外擴張的基地。在向外擴張的過程中,朱元璋還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對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盡力爭取其部將歸附,以削弱對方的實力。元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進攻池州。池州守將趙普勝,是陳友諒的部將,勇猛善戰,號稱“雙刀趙”,他據城固守,與徐達、常遇春相持了三個月。為了爭取趙普勝歸附,朱元璋採納了謀士康茂才的建議,派人到陳友諒處詐降,並故意洩漏訊息說:趙普勝有投降朱元璋之意。陳友諒果然上當,派人誘殺了趙普勝。趙普勝被殺後,池州守軍無主,徐達、常遇春乘勢攻克了池州。接著,朱元璋又派兵攻佔了安慶等地。至此,朱元璋的勢力範圍已擴大到長江下游的廣大地區,從而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朱元璋向外擴張的過程中,陳友諒和張士誠也分別佔據了長江中游和下游的大片地區,成為朱元璋的主要對手。陳友諒,字季友,沔陽人,原是漁民出身,後來參加了徐壽輝的紅巾軍,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逐漸升為元帥。元至正十九年(1359)九月,陳友諒殺掉了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漢,年號大義,建都武昌,並派兵攻佔了江西、湖廣的大片地區。張士誠,原名張九四,泰州白駒場鹽民出身,因受不了元朝的盤剝,便與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民起義,佔據了泰州、高郵等地。元政府派丞相脫脫率大軍前來鎮壓,結果被張士誠擊敗。後來,張士誠又乘勝攻佔了蘇州、常州、松江等地,建都平江(今江蘇蘇州),自稱吳王。陳友諒和張士誠佔據的地區,都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物產富饒之地,他們的勢力日益強大,對朱元璋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朱元璋決定採取“先取陳友諒,次取張士誠”的戰略方針。
元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率大軍進攻朱元璋佔據的太平(今安徽當塗),守將花雲戰死,太平失陷。朱元璋聞訊大驚,立即召集諸將商議對策。他採納了劉基“先陳後張”的建議,決定集中兵力,先消滅陳友諒。為了麻痺陳友諒,朱元璋故意寫信給陳友諒,並故意將信的內容洩露給張士誠,表示願意同張士誠講和,共同對付陳友諒。陳友諒果然上當,他見朱元璋與張士誠講和,便不再擔心兩面受敵,於是放心大膽地率大軍順流東下,進攻應天。朱元璋則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故意示弱於敵,誘使陳友諒深入其境,然後利用康郎山(今江西餘干西北)的有利地形,以舟師火攻……………
明朝史記·定鼎金陵:江南地區的治理與鞏固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吳王朱元璋下令於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造新宮城,歷時一年告成,遂決定以應天為都城,改名為南京,並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正式從臨濠(今安徽鳳陽)遷都南京。同時,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中原,元末農民戰爭由此進入戰略決戰階段。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大明王朝。
從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佔集慶路算起,至洪武元年(1368)大明開國,朱元璋前後用了十二年時間經營江南地區。朱元璋透過制定正確的統治政策,妥善安置流民,恢復農業生產,招徠商業貿易,逐步穩定了江南地區的局勢,並奠定了大明王朝的物質基礎。同時,朱元璋以江南地區為基地,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充套件勢力,為最終推翻元朝統治創造了條件。
一、經營江南與龍鳳政權的建立
朱元璋攻佔集慶路後,以應天為中心,開始了對江南地區的經營。在元末農民戰爭中,江南地區是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朱元璋將應天作為根據地,從長遠的戰略角度出發,透過實行正確的統治政策,很快在江南地區站穩了腳跟。
首先,朱元璋嚴格約束軍隊,爭取江南地主階級的支援。朱元璋認為:“元末群盜蜂起,皆以掠奪為事,積貨財、子女,溺富貴,致生民塗炭,誠天所不容。”因此,他十分注重軍紀,嚴令軍隊不得騷擾百姓,更不得搶奪財物、姦淫婦女。如朱元璋在攻克太平路(今安徽當塗)後,立即“禁將士侵暴”,並親自為死難者發喪。又如攻克鎮江後,朱元璋釋出告示:“凡境內之民,元之舊吏,並在軍前驅馳者,吾皆養之而不殺,勞之而不役,治之而不擾。汝等宜各安生理,毋懷疑貳,貽我悔尤。”對於軍中將士違犯軍紀者,朱元璋予以嚴懲。如定遠人範常,“以元帥守鎮江,其下多恣暴不法,常誅其尤者五人,軍中大震,城中帖然”。透過整肅軍紀,朱元璋贏得了江南地主階級的好感,爭取了他們的支援。
其次,朱元璋禮賢下士,延攬人才。朱元璋在應天設定禮賢館,廣泛招徠天下名士。如浙江青田人劉基,“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朱元璋遣使聘之,劉基遂至應天,“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又如江蘇崑山人顧時,“少倜儻,有大志,略涉書史,尤精兵法”,朱元璋聞其名,召為帳前親兵,從定江左,以功授元帥府左都事。透過延攬人才,朱元璋的智囊團日益擴大,為奪取江南地區奠定了人才基礎。
再次,朱元璋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不斷壯大自已的實力。元至正十六年(1356)六月,朱元璋親自率領將士修築應天城牆,城牆高三丈六尺五寸,上闊三丈,下闊五丈九尺五寸,週迴三十二丈有奇,東西隅各有一門,南有三門,北有二門,門外築有甕城。同時,朱元璋命康茂才“總治建康屯田,兼修水利”,透過興修水利、開墾荒地,解決了軍隊的糧食問題。為了加強應天的防禦能力,朱元璋又命人在秦淮河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以扼守南京的咽喉要地。
最後,朱元璋實行“寬猛相濟”的統治政策,以安定江南地區的社會秩序。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設定浙江等處行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丞相,徐達為左丞相,並設定左、右樞密院,以常遇春為左樞密院同知,李文忠為右樞密院同僉,統率諸軍征伐。同時,朱元璋在江南地區“置官理民,頒科舉之法,復租庸之令”,實行屯田制,以解決軍隊的糧食問題。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統治,朱元璋又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設定江南行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以楊憲為參知政事,胡大海為樞密院事,總管軍務。在地方上,朱元璋實行州縣制,任命了一批清廉能幹的官員治理地方。如吳良為江陰知縣,“撫輯有方,民甚德之”;陸鎰為安慶知府,“興學校,勸農桑,寬賦役,嚴保伍,政化大行”。透過實行“寬猛相濟”的統治政策,江南地區的社會秩序逐漸安定下來。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自稱吳王,建置百官,仍以龍鳳紀年,是為龍鳳十年。龍鳳政權是朱元璋在江南地區建立的一個地方性政權,也是大明王朝的前身。龍鳳政權的建立,標誌著朱元璋正式脫離了小明王韓林兒的領導,開始了獨立發展道路。龍鳳政權的建立,也是朱元璋勢力日益壯大的結果。透過經營江南地區,朱元璋的勢力已經超出了江南地區的範圍,向周邊地區擴充套件。
二、消滅割據勢力與統一江南
龍鳳政權建立後,朱元璋開始著手消滅江南地區的割據勢力,以實現統一江南的戰略目標。在消滅割據勢力的過程中,朱元璋採取了先易後難、各個擊破的方針,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首先,朱元璋消滅了佔據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張士誠割據勢力。張士誠,泰州白駒場(今江蘇東臺)鹽民出身,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張士誠與其弟張士德、張士信、張士義及好友李伯升等十八人舉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張士誠起義後,很快佔領了泰州、高郵等地,並在高郵建立大周政權,自稱誠王,年號天祐。龍鳳二年(1356)十月,張士誠又佔領平江,並以平江為都城,大周政權達到了鼎盛時期。張士誠佔領平江後,過上了窮奢極欲的生活,政治上也開始腐敗。為了削弱張士誠的勢力,朱元璋不斷派遣間諜打入平江城內,離間張士誠與其部將之間的關係。同時,朱元璋又採取經濟封鎖的辦法,禁止商販向平江城內輸送糧食等物資,企圖困死張士誠。龍鳳十年(1364)八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率二十五萬大軍攻打平江。龍鳳十一年(1365)九月,徐達攻克平江,張士誠被俘,後解送應天處死。張士誠割據勢力的消滅,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地區掃除了最大的障礙。
其次,朱元璋消滅了佔據浙江的方國珍割據勢力。方國珍,台州黃岩(今浙江台州)人,以販鹽為業。元至正八年(1348)二月,方國珍發動起義,攻佔了台州、溫州等地。龍鳳三年(1357)五月,方國珍接受了元朝的招安,但仍佔據浙江沿海地區。龍鳳十年(1364)二月,朱元璋派李文忠進攻台州,方國珍敗走海上。龍鳳十一年(1365)十月,朱元璋又派湯和進攻溫州,方國珍再次敗走海上。龍鳳十二年(1366)三月,朱元璋派胡廷瑞(即胡美)、何文輝進攻慶元(今浙江寧波),方國珍走投無路,只得投降朱元璋。方國珍割據勢力的消滅,使朱元璋控制了浙江沿海地區,為下一步北伐中原創造了條件。
再次,朱元璋消滅了佔據福建的陳友定割據勢力。陳友定,興化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陳友定參加興化路林德榮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攻佔汀州(今福建長汀),被任命為汀州路總管。龍鳳八年(1362)八月,陳友定攻佔了建寧路(今福建建甌),被任命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龍鳳十年(1364)八月,朱元璋派胡大海進攻福建,陳友定率軍迎戰,被胡大海擊敗。龍鳳十二年(1366)七月,朱元璋又派湯和、廖永忠、吳楨等人進攻福建,陳友定堅守建寧,拒不投降。龍鳳十三年(1367)正月,湯和攻克建寧,陳友定被俘,後解送應天處死。陳友定割據勢力的消滅,使朱元璋控制了福建地區,為下一步進軍廣東、廣西創造了條件。最後,朱元璋消滅了佔據廣東的何真割據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