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學希的一聲令下之後,整支部隊開始動了起來。

人一過萬無邊無際,這句話是對的大軍開始浩浩蕩蕩的朝著河東軍逃跑的方向追了過去!

一輛輛的卡車和在他們兩旁行走的步兵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而這個行軍方式是張學希提出來的,他就是要讓所有的步兵都看到他們後面拉著什麼東西!

拉著那12門105榴彈炮!

用這12門榴彈炮激勵士氣讓所有的人都保持高昂計程車氣,對這一場戰鬥保持必勝的信心。

畢竟現在可不是打遊戲,只要有組織度就能一直打下去,士氣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不得不說,張學希的辦法確實行之有效。

當士兵們看到那一輛輛車後面拖拽著的105榴彈炮時,他們的步伐總是變得更加堅定和輕快了起來。

這些碗口粗的火炮給了他們無盡的信心!

這一點哪怕是第17步兵師也同樣如此,畢竟他們裝備的只不過是24門75毫米的火炮。

雖然這些火炮在整支大乾的各種部隊中也稱得上是一流的火炮。

但是比起從自已身邊剛剛開過去的105榴彈炮,還是小巫見了大巫。

他們又不是傻子,自然是知道105榴彈炮的,真實戰鬥力遠遠超過了自已的這些75毫米野炮。

大乾12式75毫米野戰炮。

2. 效能引數:

- 口徑:75 毫米。

- 炮管長:2325 毫米(倍徑為 31)。

- 重量:947 千克,相對便於運輸和在各種地形條件下部署,但在牽引和轉移時仍需要畜力或機動車輛輔助。

- 配用彈種:包括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等,增強了其在不同作戰場景下的適用性。

- 火炮俯仰角:-8 度到﹢16.5 度,俯仰角度範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對不同地形和目標的打擊靈活性,但在當時的野戰炮中屬於較為常見的設計。

- 彈丸重量:6.41 千克。

- 彈丸初速:510 米\/秒。

- 最大射程:8350 米,在此時的同口徑野戰炮中,這樣的射程具有一定的優勢。

這門火炮曾被直接稱呼為大乾軍工的巔峰之作!

原因就在於這麼火炮哪怕是放在世界的層面上,在同級別的火炮上相比,也絕對是一流的存在。

不過很可惜,雖然大乾研發出了這種火炮,但是大乾的生產能力卻不足,能夠生產這種火炮的只有三家。

分別是大乾皇室的皇家工廠,遼東總督的遼東軍工廠,還有河東總督的河東軍工廠。

整個大乾只有這三家兵工廠可以製造這種新銳的野戰炮。

而且就算是三家兵工廠加起來,他們一年也只能總共生產200門。

其中有100門的生產量是皇家兵工廠的,剩下六十門則是遼東軍工廠,四十門是河東軍工廠。

雖然這個75毫米的野戰炮絕對算得上是新銳,但是從它的口徑來看,幾乎所有的人都更加看好此時張學希展現出來的105榴彈炮。

沒有別的原因,他們都是粗人就因為105榴彈炮的口徑更大,體積更大,看起來就讓人有一種充滿了力量的感覺。

大軍緊急行軍了兩個多小時,這才趕到了距離河東軍隊休息之處的2公里位置。

依靠張學希安排的偵察部隊先行一步,所以此時河東軍部隊所有設下的感受都已經被拔除,沒有走漏任何的訊息。

張學希見到部隊全部到位之後,他直接就下達了第一道命令。

“所有炮兵立刻開始佈置炮兵陣地,準備進行炮擊,讓這些河東的小兔崽子們嚐嚐什麼叫做火炮轟鳴!”

隨著張學希的一聲令下,所有的炮兵迅速開始鋪設炮兵陣地。

第十七步兵師的24門75毫米野戰炮,還有張學希麾下的近衛步兵師12門105榴彈炮共計36門各式火炮在短短半個小時之內就已經全部部署完畢。

不過在炮兵陣地的構築上卻可以看出兩支部隊作戰理念的不同。

張學希麾下的系統部隊採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亂鬥後期的標準炮兵陣地。

這一次他們採用的是內三角發射陣地,這樣的炮兵陣地,哪怕正面遭到敵軍的炮擊,都不會使得炮兵出現太大的損失。

同時也不會導致炮彈殉爆,因為內三角炮兵陣地,他們的炮彈儲備是放在地下1.2米左右的V型壕溝內。

同時火炮的後方還是有供火炮進出的斜坡通道,同時還是挖出了矩形防空洞。

而第17步兵師的炮兵則不一樣,他們的野戰炮只不過是十分分標準的騰出一定位置後一字排開。

這樣的炮兵陣地,一旦被敵人發現,可以說幾乎是沒有存活下來的可能性。

兩邊的炮兵陣地直接高下立判。

不過對於這第十七步兵師計程車兵們卻沒有發覺,哪怕是周維熙也是如此。

畢竟這是戰術上的代差,在沒親眼看到差距之前,別指望人家能夠反應過來。

張學希對兩個炮兵陣地也沒有做出任何的評價,畢竟此時對面可沒有火炮能夠進行還擊,所以炮兵陣地潦草一點就潦草一點吧。

能夠進行有效的炮擊就夠了。

當所有的火炮部署完畢之後,張學希直接站在了炮兵陣地的邊上,將自已的手狠狠的揮了下去!

“開炮!十發急速射!”

他周圍計程車兵也是立刻將他的命令大聲的喊了出去。

“開炮十發急速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