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子罕篇
四書五經之論語深度解讀 劉智航音樂家文學家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論語》“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慎重言論
《論語》中有一句話:“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句話雖然簡短,但卻蘊含了孔子對於人生、道德和智慧的深刻見解。其中,“罕言”二字,更是體現了孔子在傳授學問時的慎重態度。以下是對這句話的詳細解讀,以及圍繞其展開的五千字論述。
一、“子罕言利”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利”並非完全不可言,但確實需要慎重對待。孔子並不否認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但他更強調這種追求應當建立在道德和正義的基礎上。
利的本質與界限
“利”字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但孔子往往將其與道德、義理相結合來討論。他認為,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但過度的追求往往會導致道德的淪喪和社會的混亂。因此,孔子強調要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善良和正直,不違背道德原則。
利與義的關係
孔子認為,“義”是高於“利”的。在面臨利益衝突時,應當堅守道義,不為私利所動。他提倡“見利思義”,即在看到利益時,要思考是否符合道義,是否符合社會的公平和正義。這種思想對於現代社會中的商業道德、職業操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罕言利的深層含義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是因為他深知人們對利益的過度追求會帶來的危害。他希望透過自已的言傳身教,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道德和正義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物質利益。這種慎重對待“利”的態度,體現了孔子對人性深刻的理解和關懷。
二、“子罕言命”
“命”在《論語》中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的命運、生死、貧富等方面。孔子對於“命”的態度同樣是慎重的,他並不否認命運的存在,但更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道德責任。
命的定義與理解
“命”在孔子看來,是一種超越個人意志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它決定了人的出生、成長、死亡等自然過程,以及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遭遇。然而,孔子並不認為命運是完全不可改變的。他相信,透過個人的努力和道德修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已的命運。
命與人的關係
孔子認為,雖然命運有其不可抗拒的一面,但人並不是完全被動的。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道德責任,認為人可以透過自已的努力和道德修養來改變自已的命運。這種思想鼓勵人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勇於追求自已的理想和目標。
罕言命的深層含義
孔子之所以“罕言命”,是因為他深知人們對命運的無奈和困惑。他希望透過自已的言傳身教,引導人們正確看待命運,既不過度依賴命運,也不完全否定命運。而是要在承認命運的基礎上,發揮自已的主觀能動性和道德責任,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機遇。這種慎重對待“命”的態度,體現了孔子對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智慧。
三、“子罕言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德準則、人格修養等方面。孔子對於“仁”的論述雖然豐富,但他在傳授時卻非常慎重,這體現了他對“仁”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
仁的內涵與特點
“仁”在孔子看來,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它表現為對他人的關愛、尊重和理解,以及對自已的嚴格要求和道德修養。孔子認為,“仁”是人性中最本質、最純粹的部分,是人與生俱來的善良和正直。同時,“仁”也是一種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人們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能不斷完善。
仁的實踐與修養
孔子強調“仁”的實踐和修養。他認為,“仁”不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道德準則,更是一種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表現。他提倡“仁愛之心”,即要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尊重他人;同時,他也強調“克已復禮”,即要剋制自已的慾望和衝動,遵守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這種實踐和修養的過程,需要人們不斷地反思和自省,不斷地提升自已的道德境界。
罕言仁的深層含義
孔子之所以“罕言仁”,是因為他深知“仁”的深刻內涵和複雜性。他希望透過自已的言傳身教,引導人們正確理解和實踐“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空談。他強調“仁”的實踐性和修養性,認為只有透過不斷的實踐和修養,才能真正達到“仁”的境界。這種慎重對待“仁”的態度,體現了孔子對道德深刻的理解和敬畏之心。
四、“子罕言”的慎重態度
孔子在傳授學問時之所以採取“罕言”的態度,是因為他深知學問的深刻內涵和複雜性。他希望透過自已的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們正確理解和實踐學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瞭解。這種慎重態度體現了孔子對學問的敬畏之心和對學生的關愛之情。
學問的深刻內涵
孔子認為,學問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種對人生、社會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強調學問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認為只有透過不斷的實踐和應用,才能真正掌握學問的精髓。因此,他在傳授學問時非常慎重,希望學生們能夠真正理解並實踐他所傳授的知識和智慧。
對學生的關愛之情
孔子對學生的關愛之情溢於言表。他深知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潛力都不同,因此在傳授學問時總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他希望透過自已的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們發現自已的優點和不足,幫助他們成長為有道德、有智慧、有擔當的人才。這種關愛之情和責任心,使得孔子在傳授學問時更加慎重和用心。
“罕言”的深層意義
孔子之所以採取“罕言”的態度,是因為他深知學問的深刻內涵和複雜性,以及學生們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他希望透過自已的言傳身教和慎重態度,引導學生們逐步深入學問的殿堂,不斷提升自已的道德境界和智慧水平。這種慎重態度不僅體現了孔子對學問的敬畏之心,也體現了他對學生的關愛之情和責任心。
五、“子罕言”的啟示
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慎重態度,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要保持對學問的敬畏之心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不斷追求真理和智慧。
保持敬畏之心
在面對學問和人生時,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不要輕易地否定或接受任何觀點或理論,而是要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實踐來驗證其真偽和價值。同時,我們也要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不要盲目地跟風或排斥異已。只有保持敬畏之心,才能不斷地學習和進步。
追求真理和智慧
孔子“罕言”的態度告訴我們,真正的學問和智慧是需要透過不斷的實踐和學習來獲得的。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瞭解或口頭上的空談上,而是要深入實踐、不斷探索和反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學問的精髓和智慧的真諦。同時,我們也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包容的精神,不斷接受新的知識和觀點來豐富自已的內心世界。
關注內在修養
孔子強調“仁”的實踐和修養,提醒我們要關注自已的內在修養和道德品質。在當今社會,物質誘惑和道德挑戰層出不窮,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來抵禦這些誘惑和挑戰。同時,我們也要透過不斷的自我反省和道德修養來提升自已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
尊重他人與自我成長
孔子“罕言”的態度還告訴我們,要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同時也要關注自已的成長和發展。在與人交往時,我們應該保持謙遜和包容的態度,尊重他人的差異和多樣性。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地反思自已的行為和思想,發現自已的不足並努力改進。只有這樣,才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實現自我成長和進步。
六、結語
孔子“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慎重言論,不僅體現了他對學問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也為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我們應該保持敬畏之心、追求真理和智慧、關注內在修養以及尊重他人與自我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已的道德境界和智慧水平,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同時,我們也應該銘記孔子的教誨和榜樣作用,將他的思想和智慧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們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包容的精神去迎接每一個挑戰和機遇吧!
以上是對《論語》中“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詳細解讀和論述。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思考,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實踐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保持對學問和人生的敬畏之心和熱愛之情,不斷追求真理和智慧,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
在結束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再次強調一下孔子“罕言”的慎重態度。這種態度不僅體現了孔子對學問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也為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在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時,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堅韌的毅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成長,並最終實現自已的價值和夢想。
最後,願我們都能像孔子一樣,保持一顆敬畏之心、熱愛之情和追求真理與智慧的決心,去迎接未來的每一個挑戰和機遇吧!
《論語》之“達巷黨人曰”的世俗評價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之一,承載著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與教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這一章節,雖然簡短,卻蘊含著豐富的世俗評價與人生哲理。
一、對孔子博學多才的讚譽
達巷黨人的這句話,首先表達了對孔子博學多才的極高讚譽。在世俗眼中,孔子無疑是一位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智者。他精通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對古代典籍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同時,他還善於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已獨特的思想體系,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這種讚譽不僅體現了孔子在學術上的卓越成就,更反映了他在世俗社會中的廣泛影響。在那個時代,能夠被稱為“博學而無所成名”的人,無疑是極為難得的。孔子用自已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學無止境”的真諦,成為後世學者競相效仿的楷模。
二、對孔子思想體系的認可
除了對孔子博學多才的讚譽外,達巷黨人的話還隱含著對孔子思想體系的認可。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核心價值觀,以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原則,都體現了對人類共同價值的深刻洞察和高度概括。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孔子透過傳授這些思想,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弟子和後世學者,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發揚光大孔子的學說,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思想體系的認可,無疑是對孔子學識和智慧的最高肯定。
三、對世俗評價標準的反思
然而,在讚譽孔子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世俗評價標準的侷限性。達巷黨人的話雖然是對孔子的高度讚揚,但其中也透露出一種世俗的功利心態。在世俗社會中,人們往往以名利作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而孔子雖然博學多才,但在當時並未得到應有的名利和地位。這種反差使得世俗社會對孔子的評價產生了一定的偏差。
事實上,真正的學識和智慧是無法用名利來衡量的。孔子一生致力於傳播自已的學說和思想,雖然歷經坎坷和挫折,但他從未放棄自已的信仰和追求。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質,才是他留給後世最寶貴的財富。因此,我們應該超越世俗的評價標準,以更加客觀和全面的視角來看待孔子和他的學說。
四、對孔子個人品質的讚美
除了博學多才和思想體系外,達巷黨人的話還體現了對孔子個人品質的讚美。孔子一生秉持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地踐行著自已的學說和思想。他對待學生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對待朋友忠誠守信、肝膽相照;對待國家忠誠盡責、憂國憂民。這些優秀的品質使得孔子在後世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和尊敬。
同時,孔子還善於反思和自我批評。他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不僅反映了孔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感悟和成長曆程,更體現了他對自我修養和道德品質的嚴格要求。這種自律和自我完善的精神,是孔子個人品質的重要體現。
五、對後世的影響與啟示
達巷黨人的話不僅是對孔子的讚譽和認可,更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啟示。首先,它告訴我們應該注重學識和智慧的積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我們應該像孔子一樣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來面對世界的變化和挑戰。
其次,它提醒我們應該超越世俗的評價標準來看待一個人。真正的學識和智慧是無法用名利來衡量的。我們應該更加註重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精神追求,以更加全面和客觀的眼光來評價一個人。
最後,它啟示我們應該像孔子一樣秉持著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去奮鬥和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時刻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不斷追求自我完善和社會進步。
六、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看,達巷黨人的話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當今社會里,教育已經成為人們追求成功和幸福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許多學校和教育機構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名次排名等功利性指標,而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經日益凸顯出來。許多學生在追求高分和名校的過程中失去了自我和信仰;許多人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缺乏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人在面對社會現實時缺乏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因此,我們應該借鑑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來改革和完善現代教育體系。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品質;我們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卓越才能的人才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七、對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達巷黨人的話還體現了對儒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視。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已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儒家文化不斷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
然而,在當今社會里,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衝擊,儒家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我們應該堅持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處世原則;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積極吸收和借鑑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來豐富和發展儒家文化。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重儒家文化的傳承和普及工作。透過加強教育、宣傳和推廣等措施來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儒家文化;透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學術論壇等方式來促進儒家文化的交流和傳播;透過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來推動儒家文化的國際傳播和發展。
八、結語
綜上所述,“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這一章節不僅體現了對孔子博學多才和思想體系的讚譽和認可;也反映了世俗評價標準的侷限性和對孔子個人品質的讚美;更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啟示。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和評價這一經典語句的內涵與價值;同時也應該積極借鑑和傳承儒家文化的優秀傳統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始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和謙虛之態來面對孔子的學說和思想;同時也應該保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來接受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個人的成長和價值。
願我們都能像孔子一樣秉持著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去奮鬥和追求;願我們都能像孔子一樣注重學識和智慧的積累;願我們都能像孔子一樣秉持著自律和自我完善的精神風貌去迎接人生的挑戰和機遇。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努力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和諧、繁榮的世界而努力奮鬥!
以上是對《論語》中“達巷黨人曰”這一章節的世俗評價。透過深入分析和探討這一經典語句的內涵與價值,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學說和思想;也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來指導我們的人生道路和成長曆程。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和幫助。
《論語》之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理想、傳播道義的一生。他周遊列國,歷盡艱辛,卻未能實現自已的政治抱負。晚年的孔子,望著天邊遠去的鳳凰,心中湧起了無盡的遺憾與感慨。他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這句話,彷彿是他對自已一生的總結,也彷彿是對時代的深深嘆息。
一、鳳鳥不至的哀婉
在孔子的時代,鳳鳥是吉祥的象徵,它的出現代表著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然而,孔子卻從未見過鳳鳥,更未曾有幸目睹它翱翔天際的壯麗景象。這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的缺失,更是對孔子心中理想社會未能實現的隱喻。
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周禮,實現大同社會。他認為,只有禮治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然而,他所處的時代,卻是一個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的亂世。諸侯爭霸,民不聊生,孔子所倡導的禮治思想,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視為迂腐和不切實際。
孔子曾無數次地幻想過,當鳳鳥飛臨天下時,那將是一個怎樣的盛世?人們將生活在和諧與安寧之中,不再有戰爭和殺戮,不再有飢餓和貧困。然而,現實卻一次次地擊碎了他的夢想。他看到的,是無盡的戰亂和苦難;他聽到的,是人們的呻吟和哭泣。在這樣的時代裡,鳳鳥又怎會飛來呢?
鳳鳥不至,不僅僅是對自然現象的失望,更是對孔子心中理想社會未能實現的深深哀婉。他明白,自已的努力和堅持,或許只能換來一時的安寧和區域性的改善,但要想徹底改變這個時代,卻是難上加難。這種無力感和挫敗感,讓孔子的心中充滿了遺憾和無奈。
二、河不出圖的寂寥
與鳳鳥相比,河圖則更多地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在古代中國,河圖被視為天地萬物的象徵,它的出現代表著天地之間的和諧與平衡。然而,當孔子站在河邊,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時,他卻沒有看到河圖的出現。
這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的缺失,更是對孔子心中文化傳承未能延續的隱喻。孔子深知,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根基。只有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使民族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然而,他所處的時代,卻是一個文化衰微、道德淪喪的時代。人們追求的是物慾和名利,而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孔子曾無數次地思考過,當河圖再次出現時,那將是一個怎樣的文化盛世?人們將尊重傳統、崇尚道德,不再有文化的斷層和失落。然而,現實卻一次次地讓他失望。他看到的,是文化的荒蕪和道德的淪喪;他聽到的,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冷漠和嘲笑。在這樣的時代裡,河圖又怎會再次出現呢?
河不出圖,不僅僅是對自然現象的失望,更是對孔子心中文化傳承未能延續的寂寥和無奈。他明白,自已的努力和堅持,或許只能換來一時的文化覺醒和區域性的改善,但要想徹底改變這個時代的文化現狀,卻是難上加難。這種無力感和挫敗感,讓孔子的心中充滿了遺憾和失落。
三、吾已矣夫的悲涼
當孔子說出“吾已矣夫”這四個字時,他的心中充滿了悲涼和無奈。這四個字,彷彿是他對自已一生的總結,也彷彿是對時代的深深嘆息。
孔子一生致力於追求理想、傳播道義。他周遊列國、講學論道,希望用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然而,他卻發現,自已的力量是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他所倡導的禮治思想在當時被視為迂腐和不切實際;他所堅守的道德底線在當時被視為虛偽和做作。他無數次地遭到冷落、排斥和嘲笑,但他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已的理想和信念。
然而,當孔子站在河邊,望著遠去的鳳鳥和靜靜流淌的河水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已的努力和堅持或許只是徒勞。他明白,自已的一生已經走到了盡頭,而他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卻仍然遙不可及。這種無力感和挫敗感讓他心中充滿了悲涼和無奈。
“吾已矣夫!”這四個字不僅僅是對自已一生的總結,更是對時代的深深嘆息。孔子知道,自已已經沒有機會再去改變這個世界了。他只能默默地承受著遺憾和無奈,將自已的理想和信念寄託在後世之人的身上。
然而,儘管孔子心中充滿了遺憾和無奈,但他卻從未放棄過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他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夠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並將它們傳承下去。他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夠改變這個世界,讓它變得更加美好和和諧。
四、孔子的遺憾與我們的啟示
孔子的遺憾和無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思想家的悲涼和無奈。然而,他的遺憾和無奈並沒有讓我們失去對他的敬仰和尊重。相反,它們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孔子的偉大和崇高。
孔子一生致力於追求理想、傳播道義。他用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即使遭受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也從未放棄。他的思想和理念雖然在當時被視為迂腐和不切實際,但卻在後世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發揚。
孔子的遺憾和無奈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它們讓我們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堅持都能得到回報。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面臨無盡的挫折和磨難,甚至可能會陷入絕望和困境之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自已的理想和信念。相反,我們應該像孔子一樣,用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即使面臨著無盡的困難和挑戰也永不放棄。
同時,我們也應該像孔子一樣,尊重傳統、崇尚道德。只有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使民族生生不息、繁榮昌盛。我們應該珍惜自已的文化遺產,將它們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保持自已的根和魂,才能讓自已的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五、結語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這句話不僅僅是孔子對自已一生的總結和對時代的深深嘆息,更是對我們每個人的警示和啟示。它讓我們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堅持都能得到回報,但只要我們堅守自已的理想和信念,用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已的精彩人生。
孔子的一生雖然充滿了遺憾和無奈,但他的思想和理念卻永遠閃耀著光芒。它們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它們像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讓我們銘記孔子的教誨和啟示,用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吧!
孔子的一生,是對理想不懈追求的一生。他的遺憾和無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思想家的悲涼和堅韌。然而,正是這些遺憾和無奈,成就了他更加偉大的思想和精神。他用自已的行動告訴我們:即使面臨著無盡的困難和挑戰,也要堅守自已的理想和信念,用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
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裡,我們或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是,只要我們像孔子一樣堅守自已的理想和信念,用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去應對這些困難和挑戰,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已的精彩人生。讓我們銘記孔子的教誨和啟示吧!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已生命中的孔子,用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去書寫屬於自已的傳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