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周天 不開盤
回購增持再貸款,央行給低利率貸款用於上市公司回購增持的工具,之前宣佈過“3000億+3000億+3000億...”。(做得好可以有一波又一波的3000億資金)
週六,有數十家上市公司或控股股東已與銀行簽訂貸款協議,將使用貸款資金用於回購或增持,涉及金額近千億。
上週測算過,光互換便利工具這塊,國內證券+基金+保險公司總計持有股票資產在7萬億左右,其中保守估計A股在5萬億左右,只要加一倍槓桿就能增加5萬億的流動性,再加上回購增持再貸款,這兩個工具隨便落地都是萬億級別的新流動性,並且理論上都是無限子彈。
所以機構加槓桿的時代到了,而且都是瞄準股市。所以未來的A股定價權,不再是百億外資流出就能左右的了的,外資干擾A股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我們將回購增持再貸款政策和互換便利政策給大家做個回顧
回購增持再貸款是一項新推出的政策措施,具體資訊如下:
1. 政策背景:
- 今年以來,監管層鼓勵上市公司透過回購、分紅等手段積極回饋投資者,多家上市公司集中宣佈回購增持。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支援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央行聯合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於10月18日釋出《關於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
2. 具體操作:
- 貸款提供方: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1家全國性金融機構按政策規定,向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發放貸款,分別支援其回購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 貸款申請與發放:上市公司或其主要股東向金融機構提出貸款申請,金融機構自主決策是否發放貸款,併合理確定貸款條件。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後,於次季度第一個月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對於符合要求的貸款,中國人民銀行按貸款本金的100%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
- 貸款額度與利率:再貸款首期額度3000億元,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視情況展期。金融機構向上市公司和股東發放的貸款利率原則上不超過2.25%。
3. 資金用途與監管:
- 資金用途:貸款資金必須“專款專用,封閉執行”。上市公司和股東需按照已正式披露的回購方案或股東增持計劃,將貸款資金專項用於股票回購和增持。
- 監管要求:21家金融機構按規定發放的股票回購增持貸款,與“信貸資金不得流入股市”等相關監管規定不符的,豁免執行相關監管規定;豁免之外的信貸資金,按現行監管規定執行。金融機構需對貸款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確保資金真正用於支援上市公司的回購和增持行為。
4. 意義與影響:
- 對上市公司:為上市公司回購和增持股票提供了資金支援,解決了部分公司資金來源問題,有助於公司進行市值管理,向市場傳遞公司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 對資本市場:能夠增加市場對股票的需求,減少股票供給,在一定程度上穩定股價,增強資本市場的內在穩定性,對提振市場信心具有積極作用。
- 對金融機構: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業務機會,同時央行的再貸款支援也降低了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和風險。
總之,回購增持再貸款政策是一項重要的資本市場支援政策,對於促進上市公司健康發展、穩定資本市場具有積極意義。
所以這個政策就是給上市公司,特別是股息率3以上的上市公司而言,就是個理財工具了,解決了部分大股東冒險違規減持或者繞道減持的問題,只要你把公司做好,我就借錢給你買自已家的股票,而且還利息低,將來你拋售後除了還利息,還能賺不上,其他的腦補,說多了就和諧了。再說說互換便利。
互換便利是一種金融工具,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一、概念與型別
互換便利通常指不同主體之間進行的一種金融交易安排,以滿足各自的特定需求。主要有貨幣互換便利和債券互換便利等型別。
貨幣互換便利是指兩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之間或金融機構之間,按照事先約定的匯率和期限,互相交換不同貨幣的行為。例如,兩國央行透過貨幣互換,可以為各自國家的金融機構提供對方國家的貨幣流動性支援。
債券互換便利則是允許債券持有人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條件,將一種債券交換為另一種債券,以最佳化資產組合或調整風險敞口。
二、作用與意義
1. 增強流動性
-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貨幣互換便利可以在特定時期提供急需的外幣資金,緩解外幣流動性緊張的局面。這有助於金融機構維持正常的業務運營,避免因流動性不足而引發系統性風險。
- 在債券市場,債券互換便利可以促進債券的流通性,使投資者能夠更靈活地調整資產配置,提高市場的整體流動性。
2. 降低融資成本
- 透過貨幣互換,金融機構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所需的外幣資金。例如,如果一國的利率水平較低,透過與該國進行貨幣互換,另一國的金融機構可以獲得相對便宜的資金,從而降低融資成本。
- 對於債券互換而言,投資者可以將高利率債券換為低利率債券,從而降低利息支出,實現融資成本的最佳化。
3. 管理風險
- 貨幣互換便利可以幫助企業和金融機構對沖匯率風險。當企業或金融機構有外幣債務時,可以透過貨幣互換將其轉換為本幣債務,從而避免因匯率波動而帶來的損失。
- 債券互換便利可以幫助投資者調整資產組合的風險特徵。例如,將高風險債券換為低風險債券,以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
4. 促進國際合作與經濟穩定
- 國家之間的貨幣互換便利有助於加強國際金融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的經濟挑戰。在金融危機等特殊時期,貨幣互換可以增強各國之間的信心,穩定國際金融市場。
- 債券互換便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內債券市場的穩定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穩定的融資環境。
三、實施與監管
互換便利通常由中央銀行或金融監管機構主導實施,並制定相應的規則和監管措施。
在貨幣互換方面,各國央行會根據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需求,確定互換的規模、期限、匯率等條件。同時,央行會對參與貨幣互換的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的監管,確保資金的使用符合規定,防止濫用和風險擴散。
對於債券互換便利,監管機構會制定明確的交易規則和資訊披露要求,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強對市場的監測和風險評估,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總之,互換便利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工具,在增強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管理風險和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強監管,確保其健康、有序地執行,為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提供有力支援。
互換便利在市場中主要透過以下幾種方式發揮作用:
1. 增強市場流動性:
- 資產置換提升流動性:金融機構將手中流動性較差的債券、股票、股票ETF 和公募REITs等資產,置換為國債、央行票據等高流動性資產。高流動性資產在市場上更容易交易和變現,金融機構獲得這些資產後,可以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拋售或質押,獲取資金用於其他業務,從而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流動性。例如,一家基金公司持有大量某企業債券,但該債券在市場上交易不活躍,透過互換便利將其換成國債後,就可以方便地在市場上獲取資金,用於投資其他資產或滿足日常資金需求。
- 緩解金融機構資金壓力:在市場資金緊張或金融機構面臨短期資金短缺時,互換便利為其提供了一種獲取流動性的途徑,避免了金融機構因流動性不足而被迫拋售資產,引發市場波動。特別是對於非銀金融機構,它們在資金獲取渠道上相對銀行較為有限,互換便利工具為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緩解了資金壓力。
2. 穩定市場波動:
- 逆週期調節:在股市超跌、股價被低估的時候,金融機構買入意願較強,對互換便利工具的使用需求也會增加,從而為市場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援,有助於穩定股價,避免市場過度下跌。而當股市好轉、股票流動性恢復的時候,換券融資的必要性下降,工具用量會自然減小,防止市場過熱。這種逆週期調節特性可以平滑市場波動,減少市場的大幅震盪。
- 抑制羊群效應:在面臨投資者贖回壓力時,金融機構可採取換券抵押的方式籌資,而非賤賣股票,緩解了“股市下跌—投資者贖回—賣出股票—股市進一步下跌”的負反饋。這有助於抑制市場中的羊群效應等順週期行為,避免市場出現恐慌性拋售,增強市場的穩定性。
3. 最佳化金融機構資產配置:
- 降低資產依賴度:互換便利使金融機構能夠將持有的低流動性資產轉換為高流動性資產,降低了對單一資產的依賴程度,提高了資產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這有助於金融機構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降低因特定資產價格波動而帶來的風險。例如,證券公司可以將自營業務中持有的部分股票資產透過互換便利轉換為國債等資產,在保持一定資產規模的同時,降低股票市場波動對自營業務的影響。
- 提升資產配置效率: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需求,靈活地調整資產配置。透過互換便利獲取的資金可以用於投資其他更具潛力的資產,提高資產配置的效率和收益。例如,基金公司在市場行情變化時,利用互換便利調整投資組合,增加對優質股票或其他投資品種的配置,以獲取更好的投資回報。
4. 促進資本市場發展:
- 提升市場信心:互換便利工具的推出,體現了央行對資本市場的支援和關注,向市場傳遞了積極的訊號,有助於增強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投資者看到央行採取措施支援資本市場,會更願意參與市場投資,從而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
- 增加資金投入:金融機構透過互換便利獲得資金後,將資金投入到股票、股票ETF 的投資和做市等業務中,為資本市場帶來了增量資金,有助於提高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和吸引力,促進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5. 加強貨幣政策傳導:
- 直達市場主體:互換便利工具使得央行可以直接與證券、基金、保險公司等資本市場的主要參與主體進行交易,將貨幣政策的影響直接傳導到資本市場。這有助於提高貨幣政策在資本市場的傳導效率,增強央行對資本市場的調控能力。
- 調節市場利率:央行透過設定互換的費率、質押品折算率等條件,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和資產價格,進而調節市場利率水平。例如,透過調整互換便利的相關引數,央行可以引導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向,促進資金向特定領域或行業配置,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
互換便利和回購增持再貸款對市場的影響都較為顯著,難以簡單比較哪個影響更大,以下是對兩者影響的具體分析:
1. 資金面的影響:
- 互換便利:首期總額度為5000億元,參與機構可用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和公募REITs等資產進行抵押,從中央銀行獲取國債、央行票據等高流動性資產,然後將這些資產在銀行間市場進行質押回購融資獲取資金。這一工具能為市場帶來大量的增量資金,且資金的獲取相對靈活,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金融機構的資金壓力,提升市場的整體流動性。例如,證券公司透過互換便利獲得資金後,可以增加對股票、股票ETF的投資和做市,為市場注入新的資金活力。
- 回購增持再貸款:首期額度為3000億元,21家全國性金融機構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支援其回購和增持股票。這為上市公司和股東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市場,有助於增加市場上的股票需求,推動股價上漲。特別是對於一些資金緊張但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這項政策能夠幫助其穩定股價、提升市場信心。
2. 市場信心和預期的影響:
- 互換便利:該政策的推出向市場傳遞了央行對資本市場的支援態度,增強了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尤其是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互換便利提高了他們的資金獲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使其更有意願參與市場投資,從而穩定市場預期。並且,由於抵押物包含滬深300成分股等優質資產,資金的投向可能會向這些核心資產傾斜,進一步推動市場的穩定發展。
- 回購增持再貸款: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的回購增持行為,本身就是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有信心的表現。透過再貸款政策的支援,更多的公司有能力進行回購增持,這向市場傳遞了積極的訊號,能夠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和參與市場,提升市場的整體信心。例如,一些大型央企和國企率先響應政策進行回購增持,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增強了市場對經濟穩定發展的信心。
3. 對市場結構和投資風格的影響:
- 互換便利:有利於提升金融機構的資本使用效率和中長期ROE空間,對於投資交易能力突出、風險管理水平領先的頭部機構更為有利。這可能會促使金融機構更加註重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推動市場投資風格向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方向轉變。同時,資金的流入也可能會改變市場的板塊結構,一些具有較高流動性和投資價值的板塊可能會受到更多資金的青睞。
- 回購增持再貸款:主要影響的是上市公司及其股東的行為,有助於最佳化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提高股東的回報。這可能會引導投資者更加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長期價值,推動市場形成更加健康的投資氛圍。此外,政策對不同所有制的上市公司一視同仁,有利於促進各類企業的共同發展,進一步完善市場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