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 林衛東一路步行來到前進公社駐地。

前進鎮。

1958年,上級撤銷鄉鎮一級行政機關,改用人民公社替代。

換言之。

林衛東的老爹林滿倉,相當於後世的鄉鎮長。

“大勇哥,忙著呢。”

公社印刷廠。

宣傳幹事姜大勇正指揮印刷工,連夜印刷上級下發的會議精神。

“是不是惹媳婦不高興被趕出家門,無家可歸過來投奔我?”

見乾弟弟林衛東來了,姜大勇走出印刷廠,取出一根遞了過去。

“別提了,一言難盡。”

林衛東美美地吸了一口,說道:“我馬上就要和你一樣,變成老哥一個了。”

“難道蘇雨桐不打算和你過了?”

作為林家乾親,姜大勇多少知道一些林衛東和蘇雨桐的事。

為了給蘇雨桐的父親平反。

林滿倉將能動用的關係,全都動用了一遍。

林衛東更是將蘇雨桐當成命根子疼愛。

下鄉數載。

蘇雨桐就沒吃過幾回粗糧。

每次供銷社來了稀罕物,林衛東都會第一時間買給蘇雨桐。

四年下來。

就算是一塊萬年寒冰,也該被焐化。

林衛東彈了彈手裡的菸灰,“大勇哥,我過來找你不是來發牢騷,是要在臨走前,幫我爹解決一下公社經費短缺的問題,順便……”

“嘿嘿嘿,給自已解決一下荷包問題。”

短短几句話,聽得姜大勇滿頭霧水。

林衛東也不磨嘰,開門見山道:“據我所知,咱們公社印刷廠一共有兩套印刷機,一套是上級配發的油墨滾筒印刷機,另一套是我爹撿破爛撿回來的進口印刷機,我打算借用這臺進口印刷機,印製一套高考複習資料。”

“你說啥?用那臺進口貨印刷高考資料?!”

姜大勇這回更懵了。

林衛東到底是哪根筋搭錯了?

說的話一句比一句不著調。

公社印刷廠確實有兩套印刷裝置。

裡面工人們用的機器,屬於國產油墨滾筒印刷機。

結構簡單,印刷效果差。

印刷出的檔案和資料不但字跡模糊,更要命的是油墨不容易幹。

經常出現幹部群眾閱讀學習檔案。

手上沾滿油墨的尷尬事。

鑑於國產滾筒印刷機效果太差。

公社主任林滿倉想辦法搞了一臺,京城印刷廠淘汰的老式進口印刷機。

叫什麼海德堡凹版印刷機,據說年齡和林滿倉一般大。

誕生於三十年代。

別看一大把年紀,效果是真不錯。

印刷的資料字跡清晰,不沾油墨,印刷效率還高。

可惜。 用了沒多久,上面起風了。

使用外國貨屬於崇洋媚外。

加之進口印刷機畢竟上了年紀,經常出現故障。

每次出故障都要找京城的師傅過來維修,一來一回太麻煩。

久而久之,也就不再用了。

“大勇哥,你信不信我?”

林衛東冷不丁問道。

“你這不是廢話嗎。”

姜大勇翻了翻白眼,“當年我爹媽出意外去世,不是你爹出人出錢,喪事怎麼可能辦得風風光光。”

“我能進公社當宣傳幹事,吃公糧掙工資,也都是你爹,我乾爹幫的忙。”

“我不信你,天底下還有誰值得我相信。”

林衛東笑道:“既然你信我,那就啥都別問了,總之,我會用這臺印刷機,上面的一些小毛病,我也都能搞定。”

“我這邊有重要的高考複習資料,透過凹版印刷機進行批次印刷,有償賣一些公社中學,不但能提高咱們公社的考生錄取比例,更能為公社增加一部分資金,為了個人解決一些手頭問題,難道不是一舉三得嗎?”

為了讓姜大勇相信自已,林衛東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謊稱蘇雨桐在京城的家人,給她郵寄了一整套名師彙編的複習資料。

自已看到過。

並且熟記於心。

“這……這可是投機倒把啊!”

聽完林衛東的來意,姜大勇整個人都蒙了。

“呸呸呸,倒買倒賣才叫投機倒把。”

“共享知識,適當收取一些工本費,何罪之有?”

林衛東一本正經地說道:“高考馬上就要開始了,就咱公社這水平,有三個人考上中專,都算是超水平發揮。”

“至於考上大學,也就蘇雨桐有這本事。”

“提高公社社員的高考錄取率,這是有功還是有罪?”

前往公社的路上,林衛東已經為自已規劃好,接下來幾年的發展道路。

對別人來說。

上大學屬於鯉魚躍龍門。

一朝高中,一世不愁。

而對林衛東來說。

不上大學,也不影響未來的發展。

前一世學過,見過,瞭解過的內容。

就像是牢牢印刻在腦中。

想忘都忘不了。

或者這就是穿越帶來福利。

《數理化自學叢書》。

刊印於六十年初的理科自學百科全書。

凝聚了上千位專家,學者的心血。

由於某些特殊原因,該書被冠上了“大毒草”的帽子。

印刷量數百萬份的《數理化自學叢書》,遭到大面積銷燬。

留存下來的《數理化自學叢書》,數量不足幾千份。

有趣的是。

頭三屆高考理科內容,又都全部出自該書內容。

到了八十年代。

《數理化自學叢書》重新刊印。 林衛東買過一整。 對於裡面的內容記憶猶新。 默寫全書拿出來銷售,且不說耗時耗力。 距離高考還剩一個月。 普通人根本學不完,內容多達幾十冊的《數理化自學叢書》。 林衛東準備取其精華。 編出三套,關於數理化的複習卷子。 77年恢復高考一直到79年。 頭三年的高考僅有語文,政治,數學,史地,理化。 英語為附加科目,可考可不考。 姜大勇咬了咬牙,說道:“你確定這玩意能賣出去?” “確定。” 如何將三套卷子賣出去,林衛東早就做了全盤規劃。 自已負責印刷和製版,姜大勇聯絡公社學校。 共享知識,適當收一些工本費。 提高考生文化水平。 這樣的理由,試問誰能挑出毛病? 林衛東繼續說道:“印刷複習資料需要蠟紙,油墨,紙張,這些都是成本,我們可以不加價,但也不能賠本送人情吧?” 林滿倉是公社主任,負責印刷廠的宣傳幹事姜大勇是自已乾哥哥,新一輪高考迫在眉睫。 天時地利人和,林衛東全有了。 此時不幹更待何時? 透過印刷高考資料,實現公社,學校,個人三贏。 有了錢。 下一步進城發展才能更加的順暢。 畢竟。 京城的消費水平,遠遠高於前進公社。